在山峦叠翠间,一座现代化电厂与喀斯特山水相映成趣——这里便是今年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2008年以来,该公司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环境友好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新理念”铸就“工匠之魂”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摆满工具的操作台上,邹显未俯身在一张图纸前,手指轻轻划过一道复杂的线路,周围几位年轻人凝神静听,不时发问。这是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工匠工作室日常的一幕——老师傅带着年轻徒弟,破解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
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慧安全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当年也遇到过。”邹显未抬起头和一旁的笔者说道,“当时我提出汽轮机保安油动作过程的问题,师父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在一遍一遍地画图、推理、验证,差不多凌晨七点的时候,我师父将彻夜推演的思路一步步展开给我看。”这样的经历让邹显未明白,“工匠之魂”不仅在技艺,更在于那份静默的坚持与传递。
在“老带新”“党员带动非党员”的传帮带模式下,如今该工匠工作室共有47项技改方案,其中有11项达到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标准,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新技术”推动“绿色转型”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厂区深处,两座高耸的脱硫塔静静伫立,塔上回响着“哗啦啦”的水流声,双塔双循环设备正在有序运转,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在此经历两次洗涤与吸附。
“通过对脱硫、脱硝、除尘三大环保设备增容增效的超低排放改造,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排放量,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93万棵树。”该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谢文杰说道。
![]()
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邹显未和工友们在“工匠工作室”探讨专业技术问题。
工人们下班之余,习惯仰头望一望那片愈发湛蓝的天,他们还记得多年前煤车呼啸而过时扬起的尘霾,而如今,电车的静谧与双塔的高效运作,着力勾画工业文明与生态和谐共存新蓝图。
“新模式”筑牢“安全壁垒”
上午,安环部主任黄符金正在指导工作人员操作智慧安全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该公司通过三维建模、GPS定位、SOS报警系统、全场无死角监控等手段,实现用智慧安全可视化管理平台赋能安全生产,目前安全生产突破7000天,实现“零事故、零轻伤”生产。
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监控,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风险预测,例如对设备磨损程度进行高风险作业管控,提前预警潜在故障,避免生产中断。此外,公司定期组织数字安全培训,确保一线员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共同编织这张立体防护网。
![]()
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职工篮球赛现场。
在日常操作中,GPS定位功能精准追踪每位员工的位置,一旦有人进入高危区域,系统自动触发警报,并通过SOS报警系统即时通知应急小组。安环部主任黄符金说道:“这套系统将传统安全防护升级为主动防御,让每位员工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心,符合我们安全生产中‘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宗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动工业与自然相融,文明和科技共生,勠力书写绿色转型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华章。”该单位负责人自豪地说。(文/图 李安连、黄金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