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发了一封公开信。
这个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即将谢幕。
在信中,巴菲特明确宣布,他将不再撰写备受全球投资者瞩目的伯克希尔年度致股东信,也不会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长篇演讲。
他引用了英国人的说法,幽默地表示自己将“安静辞职”(go quiet)。
这是自今年5月宣布将卸任CEO后,巴菲特关于交棒计划的最明确表态。
与此同时,巴菲特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慈善捐赠,将其持有的1800股A类股转换为270万股B类股,总计价值约13亿美元,分别捐赠给以其亡妻命名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及其三名子女管理的基金会。这延续了他逐步将绝大部分财富回馈社会的承诺。
根据安排,现年63岁的格雷格·阿贝尔将于明年初正式接任CEO,并接手年度股东信的撰写与股东大会的主持工作。
巴菲特将继续担任董事长,但核心的沟通角色将完成移交。
在信中,巴菲特罕见地坦诚了伯克希尔面临的挑战,承认其庞大的规模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局限,并预言未来一二十年内将有许多公司表现优于伯克希尔。
此时,伯克希尔正坐拥创纪录的3817亿美元现金,显示出在估值高企的市场中无比的审慎。
我们已经看到市场对此作出了反应。
自5月交棒消息公布以来,伯克希尔B类股股价已累计下跌约12%,大幅跑输同期上涨21%的标普500指数,反映出投资者对“后巴菲特时代”的深切担忧与“股神溢价”正在消退的预期。
为什么巴菲特影响这么大?普通大众看到的可能是他点石成金的投资术,但在我看来,他的根基要深厚得多。
他的影响力,源自一套根植于常识却又超越时代的商业哲学,一种在浮躁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的人格魅力,以及一种化繁为简、直抵人心的沟通天赋。
这些交织在一起,共同铸就了这座无人能及的商业丰碑。
1.长期主义的“布道者”
要理解他,就不能不去理解他的投资哲学——长期主义。
在当今这个被高频交易、实时数据和季度财报绑架的金融世界里,“长期”这个词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品,甚至是一种被嘲笑的迂腐。
但巴菲特用他的职业生涯,身体力行地证明了,长期主义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最强大、最可执行的商业策略。
他彻底厘清了“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
在他眼中,购买的并非是一串随时波动的股票代码,而是这家企业生意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关注点不应该停留在屏幕上的价格曲线,而应该深入到企业的核心:它是否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能够抵御竞争对手的侵袭?它的管理层是否足够能干且诚实,能够像对待自己财产一样对待股东的钱?它是否能持续产生充沛的自由现金流,这是企业生命的血液,而非仅仅账面上虚无的利润?
这种思维模式,彻底扭转了无数人的投资观念。
他将商业世界还原成本来的样子:一场关于价值创造的漫长马拉松,而非围绕价格波动的短期赌博。
更为关键的是,他将这种长期主义内化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反脆弱”体质。
他所言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之所以能成为传世格言,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商业系统在支撑。他巧妙地利用保险业务所带来的“浮存金”,获得了大量近乎零成本的长期资金。
就像一位将军手中永远握有充足的预备队,当市场恐慌、遍地黄金时,别人都在为流动性发愁,他却能气定神闲地开出巨额支票,进行那些“别人恐慌我贪婪”的经典操作,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斥资救助高盛和通用电气,获得了条件极其优厚的投资。
伯克希尔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从保险到铁路,从能源到糖果,多元化的业务提供了极其稳定的现金流。
再加上他始终持有的巨量现金储备,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缓冲垫,使得伯克希尔不仅能在危机中生存,更能利用危机变得更加强大。这种反脆弱性,是绝大多数企业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
2. 不一样的商人魅力
巴菲特最令人钦佩的另一哲学品质,是他极致的坦诚,尤其是对自身局限性的承认。
这与我们常见的、极力掩饰过错、永远报喜不报忧的企业领袖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会公开在股东信中剖析自己的投资失误,例如坦诚在航空股上的判断错误。他更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伯克希尔如今庞大的规模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巨大的体量使得它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投资小型企业获得惊人的增长回报。
这种坦诚非但没有削弱他的权威,反而建立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任。
股东们知道,他们得到的永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未经粉饰的真实情况。
而这种信任,是伯克希尔帝国最无形的、也是最坚实的资产。
然后,是他的人格魅力,我尤为钦佩。
在华尔街这个全球资本的中心,贪婪与浮华几乎是默认的底色,巴菲特却活成了一个异数。
他的生活方式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节俭与朴素。他至今仍住在近70年前购置的老房子里,早餐热衷于在麦当劳解决。
这与他惊人财富形成的巨大反差。
当然,这是我基于外界报道所得出的论断,见仁见智。
从这一点上,他确实是用自己的生活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富裕”:不是拥有更多,而是需要更少,并将资源用于更宏大、更有意义的事业上。(事实是他也已经拥有更多……)
另一方面,他的魅力应该是共知的,尤其是在信用上。
与查理·芒格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智慧友谊与商业合作,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信任、尊重与智力激荡的传奇。更不用说他对股东那份沉甸甸的承诺——年度致股东信,他一写就是六十年,从未间断。
而在财富观上,他更是终极的实践者。
此次宣布的13亿美元捐赠,仅仅是他持续了十余年、总额已超过五百亿美元的庞大捐赠计划中的最新一环。
他与比尔·盖茨共同倡导的“捐赠誓言”,激励了全球一大批亿万富豪投身于慈善事业。
这让他稳稳地站在了商业道德链条的顶端,成为一个不仅会赚钱,更懂得如何让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智者。再者,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作为沟通艺术大师的独特天赋。
金融世界以其复杂、晦涩和高门槛著称,而巴菲特却拥有一种神奇的“翻译”能力,能将最深奥的金融概念,用普通人也能听懂的语言和故事阐述得清清楚楚。
他的年度致股东信,其实便有这种魔力,一度成为全球投资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乃至普通大众翘首以盼的“年度思想盛宴”。
信中充满了幽默的轶事、生动的比喻——他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喻为“护城河”,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比喻为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这些形象的概念,让复杂的商业原理变得可知可感,深入人心。
伯克希尔的年度股东大会,被誉为“资本家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每年,数万人从全球各地涌入美国中部小城奥马哈,他们此行并非为了获取什么短线的交易秘诀,而是如同朝圣一般,去聆听一位智慧长者分享关于商业、人生和价值的哲学思考。
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他与老搭档芒格并肩而坐,一唱一和,妙语连珠,将一场商业会议升华为一场关于理性、诚信和长期主义的公开布道。
这难道不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巴菲特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正是由这样一套深邃的哲学体系、稀缺的人格魅力以及卓越的沟通艺术共同构成的“金三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了他“股神”之外,更为立体、丰满且不朽的传奇形象。
他的谢幕,不仅是一位投资大师的退休,更是一种商业哲学范式和一个时代的落幕。
3. 谢幕就等于结局?
至于谢幕信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
这次事件,除了带来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外,对伯克希尔而言,还是一道关卡,是“价值重估”的起点。
我们知道,巴菲特本人就是伯克希尔最大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溢价”。
他不写年度信、不在大会上长篇大论,意味着伯克希尔最核心的“人格化”标签正在被剥离。
未来的信由阿贝尔执笔,风格必将不同,股东大会也可能变得更像一场标准的上市公司业绩会,其独特的吸引力会下降。
于是市场给出的反应——伯克希尔股价跑输大盘,评级被下调——正是这种溢价开始被重新定价的体现。投资者过去愿意为“巴菲特的智慧”支付溢价,现在他们必须更冷静地审视伯克希尔作为一家“纯粹的”大型 conglomerate(企业集团)的价值。
留给了继任者阿贝尔的,大概是商业史上最艰巨的“不可能任务”。
这个任务的核心,是接替巴菲特“资本配置大师”的角色。伯克希尔账面上高达3817亿美元的巨额现金储备,在巴菲特手中是随时准备扣动扳机的“弹药”,但在继任者手中,这完全可能演变成一个不知如何安放的“负担”。
在全球资产估值高企的今天,要为如此天量的资金寻找到足够庞大、且价格足够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其难度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公司连续十二个季度的净卖出股票,本身就无声地诉说了在当下市场中寻找“便宜货”的极端困境。
阿贝尔能否具备与巴菲特比肩的洞察力、决断力与谈判能力,去完成那些能够定义时代的“大象级”收购?这悬而未决的问题,构成了市场最大的疑虑之一。
此外,巴菲特所塑造的极度分权、高度信任旗下经理人的独特企业文化,是其成功的软实力基石。阿贝尔能否凭借其个人权威,维系这种文化的凝聚力?
当他未来不得不对某些业务进行战略调整或甚至剥离时,他是否能像巴菲特那样,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平稳推进?
所有这些,都是悬在他头顶最大难题。
巴菲特在信中那句罕见的坦白——“我们的规模会带来代价”几乎是公开承认,伯克希尔这艘商业世界的“超级航母”,已经触及了“规模不经济”的物理极限。
它的体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任何一次能够显著推动其业绩增长的投资,都必须是一个同样庞大的标的。这使得它的灵活性与成长性被自身重量所拖累。
正如巴菲特所预言,其未来的业务前景可能仅仅是“略好于平均水平”,其命运将更多地与整个美国宏观经济的脉搏绑定,而非依赖于个体的超凡智慧。
因此,后巴菲特时代的伯克希尔,究竟会蜕变成一个经营稳健但增长平缓的巨型实业与金融控股公司,还是一个能够继续创造超额回报的投资神话?
谢幕信,没有给出答案,它只是开启了这个问题。
而全球资本市场,已经用股价的波动,投下了它谨慎乃至悲观的第一票。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商略(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