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进入第四年后,教师负担问题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焦点。课堂之外,教师的精力仍被各类非教学事务分散:迎检、报表、打卡、活动、项目进校——教学之外的“隐性任务”不断累积。
针对这一现实,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印发《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提出八条具体举措。这份文件并非又一次“减负倡议”,而是一场针对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修正——通过制度确立边界,通过机制优化流程,通过协同重塑生态,让教师真正回到课堂中心。
![]()
从“双减”到“教师加负”:教育时间的错位
![]()
自 2021 年实施以来,“双减”进入第四年。教育部在 2024 年国新办发布会上总结,其成效可以概括为“双降双升”: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减少,学生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显著下降;同时,全国二十多万所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自愿参加的学生比例由约 50%提升至 90%以上,课堂学习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减轻,但教师的压力却在增加。随着作业量减少、课堂重构和课后服务常态化,教师承担的备课设计、活动组织、数据填报等任务不断增加,非教学性事务挤占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为教师减负的政策早已多次出台。自 2019 年《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各地相继建立“减负清单”,发布禁止摊派任务的规定,但执行中仍出现“以文件落实文件”“越减越繁”的情况。社会事务持续下沉,学校成为任务末端的承压点,教师不得不在教学与事务之间反复切换。
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教育部于 2025 年再次发布“教师减负八条”,从制度层面切断任务转嫁链条,回应“双减”进入纵深阶段后的新矛盾。
三重治理:从边界确立到生态重构
![]()
面对“双减”进入深水区后“学生轻、教师重”的结构性矛盾,教育部此次发布的《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提出八条具体举措。这份文件不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一场系统治理的重构,通过“立界”“理序”“正源”,让教师减负真正进入制度化阶段。
(一)界限之治:确立职责边界
政策的前四条集中在“确立边界”,从源头上控制教师非教学任务的蔓延。
发文审核:建立涉校涉师发文一致性评估机制,任何超出教师职责范围的任务不得下发,不得以“示范创建”“评比考核”等名义层层加码。
督查清单:实行年度清单制,未列入清单的一律不得检查;每校每年仅可接受一次县级及以上综合督导,防止重复迎检、资料留痕。
白名单制度:社会事务进校园须备案,数量不超过10项,每学期不超6次;严禁教师承担巡河护林、执勤演出等非教学性任务。
借调规范:上级机关原则上不得借调教师,确需借用须经审批备案,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这一治理层面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教师的工作边界在哪里。教育事务必须回归教育系统内部管理,教师职责重新被制度化定义。
(二)机制之治:理顺事务路径
第五至第七条将治理重点转向机制优化,核心在于“理顺流程、释放时间”。
数据与系统整合:教育系统实行“谁选用谁负责”,清理政务App,禁止强制打卡、上传照片、统计在线时长,推进“一网统管、一表通”,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
课后服务保障:课后服务应在教学完成后进行,与社会下班时间衔接;引入第三方机构须有名录与标准,教师可实行弹性工作制,保障合理待遇。
监测与问责:建立教师减负监测机制,将其纳入教育督导与考核体系,对问题地区实行督办与通报,形成问题发现、整改、反馈的闭环。
这部分使教师减负从一次性举措转为可持续运行机制——源头有规范,过程有统筹,结果有问责。
(三)生态之治:防止治理异化
最后一条提出“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将教师减负纳入整治形式主义的总体框架。文件明确,要防止地方为“政绩”再造负担,要与纪检、网信、公安等部门协同监管,对问题频发地区实行约谈通报,营造尊师重教的公共氛围。
这一步的核心,不在“再减多少负”,而在防止负担重生
从界限确立到机制理顺,再到生态稳定,减负治理的重心正从“任务清单”转向“系统结构”。教师减负不再是阶段性政策,而是教育治理方式的升级。
当智能化融入教师日常,减负进入深层实践
![]()
减负的制度框架已经确立,但要让政策真正落地,仍需更高效的执行机制与技术支撑。文件提出要精简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使用,推进“一网统管”“一表通”,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这不仅是事务性工作的优化,更是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制度确立边界,技术释放效能,教师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当治理走向系统化,教师减负也进入数智化阶段。教育数字化的推进,让“技术赋能”成为教师减负的新路径。 在这一方向上,华领人工智能集团以智能系统重塑教师工作流程,探索从“制度减负”到“智能协同”的落地实践。
(一)以“师—生—AI”协同重构教与学
水手数智教室 S900面向教师,提供智能备课、过程诊断、课堂管理与个性化辅导等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决策中提升效率与精度。
![]()
AI 学伴 S300面向学生,聚焦个性化学习与学习数据管理,在日常学习与课后环节中采集多维学习数据,生成学情分析与个性化学习建议。
![]()
两套系统通过数据与反馈的双向联动,构建起“师—生—AI”协同机制:
课堂内,S900 支撑教师精准教学与即时诊断;
课堂外,S300 记录学习过程并反馈学习状态。
AI 系统在教与学的循环中实现数据贯通,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改进,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减负由此不止于“减少事务”,而在于“提升效能”。
(二)以“S 系列教育系统方案”推动教师与学生双向减负
华领人工智能集团推出的S 系列教育系统方案,以“双减双升、促进人机协同、引领智慧教育、服务教育强国”为总体目标,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支撑。
——“双减双升”是行动起点:S 系列聚焦学生课内课外减负与学习质量提升,通过智能工具和数据平台优化作业与学习结构,实现“学生少做无效练、课堂学得更高效”。同时,系统的智能备课与学情分析功能也为教师提供高效支持,让教师在课堂准备和个性化辅导中实现“少做无效事、聚焦高效教”。
“人机协同”是建设路径:水手数智教室 S900 与 AI 学伴 S300 构成教学双端,在教与学之间形成数据循环。
“引领智慧教育”是发展方向:以数据驱动打通教学、学习与管理,构建可持续的教育数智化能力体系。
“服务教育强国”是最终目标:以标准化与系统化建设,让技术创新回归教育本质。
教师减负的意义,不在于做得更少,而在于做得更准;教育智能化的价值,也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成就教师。当技术成为教师的协同者,成为课堂的第二智慧,教育的提质才真正有了支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