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间,2025年已经走过了大半时光。说实话,在这短短的半年里,咱们国内的楼市像是坐上了一趟过山车,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尤其是那些一线城市,房价的跌幅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不少都接近甚至超过了30%。想想看,深圳这地方,曾经的房价高地,现在却跌了39.3%,差不多快四成了,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广州也不甘示弱,跌了32.9%,上海紧跟其后,跌了30.6%,就连一向稳如泰山的北京,也跌了29.5%。更别提香港了,虽然跌幅相对小一点,但28.8%的跌幅也够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说实话,看到这些数字,我不由得为那些在前些年高价入手买房的朋友们揪心。想想看,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首付款,现在可能就这么蒸发掉了,那种滋味,换作谁都不好受。
更让人惊讶的是,二手房市场也掀起了一股“抛售潮”。数据摆在眼前,全国范围内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经突破了730万套,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头皮发麻。北京有14.7万套房子在等着买家,上海更是高达17万套,杭州和南京也不甘落后,分别有21万套和超过18万套挂牌。而成都和武汉,这两个城市更是突破了20万套的大关。这种景象,简直像是一场集体大甩卖,让人不禁想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业内人士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人类奇迹”时,我还有点哭笑不得。这所谓的“奇迹”,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经过一番琢磨,我觉得这股抛售潮的出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
01 房子已经失去了“赚钱效应”
房子怕是失去了以往那种让人心跳加速的“赚钱效应”了。回想起来,从2022年开始,整个房地产市场就像是坐上了滑梯一样,一路向下走。当时,先是郑州、石家庄、天津这些二三线城市,房价开始悄悄地往下掉。慢慢地,连上海和深圳这种曾经房价一路高歌猛进的一线城市,也开始有了调整的迹象。
到了现在,你再看全国的平均房价,已经从过去的高点跌了将近三成。说实话,房价连着跌了三年多,那些当初囤房想赚钱的人心里肯定不好受——眼看着房子从“摇钱树”变成“烫手山芋”。再加上这几年持房的成本越来越高,物业费、税费什么的都在涨,就更让人觉得压力山大。于是,不少手里有多套房的炒房客坐不住了,大家像是商量好了一样,纷纷开始挂牌卖房。
可问题是,你想卖,也得有人买才行啊。现在二手房市场上,购房的人反而没那么积极。要么是真买不起,要么是还在观望,等着房价再往下掉一点。结果就是,房源越堆越多,成交量却一直上不去。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人潮汹涌的市场里大声叫卖,但真正停下来看一眼的人都寥寥无几。这种挂牌量激增、成交却持续低迷的状况,反而加剧了市场的焦虑感。
![]()
02 房地产调整趋势已经形成
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房地产的周期似乎真的变了风向。从1998年房改算起,楼市就像搭上了一趟快车,一路高歌猛进,涨了足足23年,一直到2021年。这么长的一波上涨,表面上看着风光,实际上却埋下了不少隐患。你看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高到20到25倍,一线城市更夸张,动不动就40倍以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就算不吃不喝几十年,也未必买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种畸形的比例,早就让不少人心里嘀咕:这楼市是不是过热了?泡沫是不是太大了?
时间走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房地产那种“只涨不跌”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就像是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那些手里还握着多套房产的投资客,自然也嗅到了风向的变化。他们心里清楚,如果再不出手,可能就真的晚了。与其让房子砸在手里,不如趁早卖掉,把钱拿到手才踏实。这种“落袋为安”的心理,像一股暗流,推动着更多人加入抛售行列。
![]()
03 老百姓收入支撑不起高房价
在我们的记忆中,房价一度像坐上火箭一样往上冲。那时候房价高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多数老百姓收入在涨,工作稳定,对未来充满希望。不少家庭挤出积蓄也要上车,怀揣着房子能保值增值的梦想。可现在情形不同了,实体经济遭遇寒意,不少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裁员、降薪,许多普通家庭的收入缩水甚至面临失业风险。收入跟不上,房价却依然站在云端,那种支撑高房价的基础自然被动摇了。
大家开始冷静面对现实:买房不再是一股脑儿冲动决定了,而是把家庭收支摆在桌面细细盘算。经历了多年的疫情,更多人学会了审慎理财,“先稳住生活,再谈置业”的想法逐渐占了上风。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二手房像雨后春笋般地挂牌,而真正的购房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反而在逐步萎缩。本来指望市场慢慢消化掉房源,现在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挂牌房源堆积如山,这样的循环很难在短期内打破。
![]()
04 年轻人都想通了
年轻人对待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很有意思。以前,不少人把买房看作成年后的“标配”,宁可掏空“六个钱包”,也要背上几十年的房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通了”:何必为一套房子耗尽青春和积蓄呢?看看眼下,很多城市的房租在走低,租房生活品质也不差,比起月月还贷,租金压力真的小多了。
我有个朋友分享过他的经历:2022年底咬牙买了套房,还了三年的房贷,前后交了大约二十万进去。结果一看账单,吓了一跳——这二十万里,利息占了整整十六万,真正还掉的本金只有四万。他哭笑不得地说:“我还以为在还自己的房子呢,结果是在为银行拼命打工。”
这种辛酸的例子,在网上有不少共鸣。年轻人渐渐明白,与其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如轻松租房,把资金投入到提升生活质量、学习进修甚至创业中去。换个角度,租房自由灵活,住腻了可以换地方,工作调动也不至于被房子绑住。人生那么长,何必早早被一套房子定死呢?
![]()
说到底,年轻人选择减少购房的背后,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他们把“为自己而活”看得更重,不再盲目追随老一辈的传统置业观念。然而,正是这种理性选择,让二手房市场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卖房的人多,买房的人少,尤其年轻人这个主力群体在减少进入市场,导致二手房交易周期拉长,存量越来越多。
话说回来,从更大的视角看,二手房高挂的背后,不只是收入和房价的问题,更是社会转型期中人们价值观的重塑。我们正经历从“有房才有家”到“生活品质优先”的观念过渡。这种变化来得很自然,也很深刻。长远来看,租房市场的完善、共有产权等多元居住模式的推广,或许能缓解目前的局面。但在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楼市确实进入了一个需要多方冷静思考、共同面对的调整期。
最后想说,不管是选择买房还是租房,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幸福不应该被房子定义,而在于活在当下的从容和踏实。希望无论是市场调控还是个人选择,都能向着更加理性、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