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公园内,晨雾还未散去,63岁的李大爷拄着登山杖,步伐矫健地在林荫道上疾走。他已经把晨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坚持快走一小时,雷打不动。
身边的朋友都羡慕他的自律,谁也未曾想到,一年后的体检中,李大爷却意外查出严重的慢性肾损伤。
短短几个月后,他不幸因尿毒症并发症去世。这一消息让全家人和熟识的医生都深感遗憾和困惑,常年坚持锻炼不是对健康最有益吗?
![]()
有多少像李大爷这样的中老年人,把“每天锻炼”当成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到底哪里出了错?医生坦言,这种“盲目坚持”的锻炼习惯,在60岁以上群体中并不罕见。
有三大误区,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至今不了解真相。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日常锻炼,真的会对肾脏造成伤害吗?
![]()
毋庸置疑,规律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血糖和情绪、增强免疫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17%。但值得注意的是,锻炼并非“多多益善”。
当锻炼方式、强度、时段和身体状况配合不当时,对健康反而有负面影响。
首先,中老年人的肾脏滤过功能随年龄减退。本身肾脏储备能力有限,过量剧烈运动会导致肌肉快速分解,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短期升高,加大肾脏负担。
![]()
北京协和医院肾病中心的随访研究显示,超过60岁人群中,超四成存在慢性肾功能减退趋势,而多数缺乏自觉症状。
另外,清晨为肾脏血流最低的时间段,空气中氧含量相对偏低。早晨空腹高强度锻炼,容易造成血压骤升、脱水和微循环障碍,间接诱发肾缺血缺氧。
2023年中华肾脏病杂志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晨练导致肾功能恶化占并发慢性肾病案例的12.6%,这一比例远高于午后、傍晚运动时间段。
李大爷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而是许多中老年人健康观念误区的缩影。
![]()
许多人以为只要不偷懒、锻炼越多越好,其实隐藏着三个高发风险:
盲目追求高强度,超出身体极限:
中老年人在运动中容易模仿年轻人选择快走、慢跑、间歇冲刺等,忽视了自身心肺与肾脏的耐受性。数据表明,65岁以上人群因运动过度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发病率为8.7%,较正常人群高出近2倍。运动后的疲劳、酸痛并非“锻炼到位”的标志,反而是肌肉甚至肾脏微损伤的信号。
忽略慢性疾病隐患,运动时未监控血压血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中老年人中极为普遍。很多人采取“一视同仁”的锻炼方案,未做充足评估。但血压、血糖在清晨本就波动较大,运动时如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极易诱发心脑血管及肾脏急症。
哈佛大学2022年的临床数据分析显示,晨起下床后90分钟内运动,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上升13.2%,对肾功能下降的个体更为不利。
![]()
运动补水观念缺失,加重肾脏负担:
清晨身体长时间未进食、摄水,血液相对黏稠,本应及时补水,许多老年人却怕频繁上厕所,刻意减少饮水。久而久之,低血容量会导致肾脏灌注减少,微循环障碍加重。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的指南建议,中老年人运动前后需确保饮水200-300毫升,但实际生活中,达标率不足30%。
详细来看,李大爷的尿毒症不是锻炼带来的“意外”,而是长时间三点误区叠加作用后的“必然”。许多老人不自知间正在重复他的路。
规律运动依然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但中老年人务必因人而异,科学安排:
选择合适时段和强度,量力而为:
建议避开清晨低温、低氧时段,可安排在上午9-11点或傍晚气温较适宜时。
以慢走、太极、柔韧性训练为主,锻炼强度以“可交谈、微微出汗”为宜。每周累计保持150-21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监测基础疾病指标,科学制定个人计划: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异常者,锻炼前应先经医生评估,明确适合的强度和注意事项。运动过程中随身携带血压、血糖仪,一旦有不适应立即暂停。尤其刚吃完药或早餐后一小时不建议剧烈活动。
加强补水,养成运动前后及时饮水习惯:
切忌“干锻炼”,建议运动前补充200-300ml温水,运动中适量慢饮,运动后及时水分补充。尿色变深、口渴、头晕等都是脱水信号,要引起足够重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