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条虫”——当年顾颉刚这句话把课堂炸成一锅粥,可没人想到,二十年后真有条“虫”从土里爬出来,还带着工牌:二里头M25号墓,胸口镶着2000片绿松石,大头尖吻,细身长尾,70厘米长的“龙形器”,躺得比教科书还端正。
这条“虫”一亮相,直接把疑古派按在地板上摩擦。碳十四测年公元前1750-1530,夏朝中晚期;位置就在“夏都”二里头;更骚的是,它的眼睛虽然抽象,却跟同时期玉器上那种斜斜的“臣”字目暗通款曲——夏族最爱的“目”图腾,也到场了。大头+细身+尖脑袋,正是古书里“禺/禹”龙的原型;斜目,又是夏族的眼睛崇拜。一条龙,把两家LOGO合并成新商标,活脱脱上古版“并购完成,换标发布”。
![]()
有人不服气:万一巧合呢?考古队把新砦遗址抬出来。这地方年代早二里头一截,陶器纹路里已经能拼出同款龙影,像预告片;再北上去陕西石峁,400万平方米的石城,墙上也刻着“大头细身”龙,可眼睛全是圆溜溜,没有那记斜钩。——时间、地点、风格,一路对得上:禹族从西北高原下来,先拿石峁当老家,再东进中原,跟夏族搭伙,最后把“夏王图腾”升级成2.0混血版。
![]()
所以,以后别再说“夏朝找不到”。人家只是没用文字打卡,改用珠宝开会员:绿松石龙就是VIP胸牌,一眼扫码,身份秒出。神话也不是神仙打架,而是合并报表前的尽职调查——谁家的龙、谁家的眼,股份多少,全嵌在鳞片里。
![]()
顾颉刚要是活到今天,大概会拍拍那条龙:“兄弟,我疑的是纸面,你直接上实物,这局我认输。”然后顺手给它递张名片——抬头写:夏朝项目合伙人,大禹,非虫,已验真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