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熬夜抢到手软,现在热度一年不如一年,曾经让人爱到痴狂的双11,为啥这两年越来越冷清了?
谈起双11,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永远都算不明白的优惠账单,是精挑细选后结账却发现网络崩了的折磨瞬间?还是每年双11都要说的剁手宣言?虽然回忆里到处都是痛苦面具,但在以前,这些却丝毫不影响大家在双11的下单手速和热情。
但在这两年,双11越过越冷清,在百度的搜索指数上,关于双11的搜索量不仅连续6年下降,二三年更是断崖式遇冷,峰值搜索量直接比去年下降了60%。
那么问题来了,双11到底是怎么火的?它又是怎么把自己玩到快凉的?
盘点暴富梦,不当韭菜不填坑。大家好,我是李牧之,今天我们来聊聊剁手节。
双十一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假设你有300块钱买东西,现在我告诉你,我这里满300减50。你原本只是想买一个电动牙刷,但牙刷标价239,这个时候你是会选择果断下单离开,还是再看看?
然后你在我的店铺里看见了59的纸巾,39的凉拖鞋,聪明的你果断下单,最后总共付了287。但你不知道的是,其实我是个黑心老板,店里东西的价格每个我都比平时多加了10块钱,问你这次一共省了多少钱?大家听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先声明本游戏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那既然这个游戏这么烧脑,这种购物狂欢又是怎么火起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以前的双十一,那是真的有货。09年阿里第一次把光棍节改造成网购节,随后靠着跨店满减、大额红包、极限折扣的三重福利,成功的把购物变成一场全国同步的娱乐事件。
那时候的阿里是真的把便宜做成了系统性的工程,跨店满减、红包与会场全降价福利那是一波接着一波。虽然阿里的这波操作很粗暴,但消费者真的很舒服,而阿里不仅在过程中把名赚了,数据更是惊人。
20年,阿里双11 GMV 4982亿元,同比增长26%。到了21年,阿里不仅把GMV做到了5403亿元,还让用户自然形成等一等更划算的消费习惯,让双11从此成了最权威的全民购物的狂欢节。就凭这一点,当时的阿里就足以。
其次,是真的有保障。很多有十几年网龄的朋友们都知道,早期的网络购物,说是购物其实更像是一场豪赌,支付、物流、售后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就只能自己找个角落偷偷哭。尤其是像双11这种狂欢,对物流来说那真的比考研还难。
但双11火起来以后,这些环节都得到了史诗级的加强。比如2020年,某宝峰值一秒就创建了58.3万个订单,同年菜鸟只用了11天就处理了22.5亿件。计件、履约与支付的稳定让用户从拼运气变成可预期,这种踏实感比任何广告都更能催化消费者下单,消费者自然也更愿意在全场降价的时候买单。
最后,是话题度和关注度真的很高。从15年开始,阿里开始举办起了猫晚双11,也从一开始的买东西进化成了看第二春晚、想剁手人生的超级形态。还没到双11,线上线下就被猫晚明星站台、互动红包等各种宣传充分点燃,再配合KOL与直播间接力,那是想不火都难。
据数据显示,19年双11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的平均在榜时长一度达到460.14分钟,也就是将近8小时。再加上天猫持续性的供给面扩容,09年仅27家商户参加的双11,到21年已经吸引了超29万家品牌参加,阵列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双11自然不仅能稳住了热度与增量,还能成为一种狂欢经济现象。
但双11在21年达到顶峰之后,热度就开始诡异的连续下降。就拿微博热搜在榜时间来说,19年双十一有近8小时在榜,但到了二三年,其在榜时间就锐减到了一半,平均时长甚至都不足3小时。
那明明平台没变,优惠也在,为啥双11却是一副凉凉的既视感呢?
首先,促销带来的脱敏。以前促销的盛会不多,所以大家都是攒半年购物车双十一集中入手,但现在促销却全年遍地走,什么周年节、宠物节、零食节,只有你想不到的节日,没有平台做不出来的节日。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定时段,平台还会针对特定垂直品类进行折扣优惠。
比如3月的某猫几乎每天都有促销,除了3月8号换新周,还有针对食品、运动、家装、美妆、服饰等各种单品的促销,各个活动都有第二件半价、官方立减、每满200减30的折扣活动。
在各种促销的轰炸中,折扣再也不是一个能够拿出来说的核心竞争点,而消费者对促销的感官也逐渐从新奇期待转向了无感。有媒体就曾经在微博对双11进行过关键词筛选,其中没意思、一年都有、每天有等和脱敏有关的字眼,占比更是一年超过一年。
其次,是购物节和直播带货的竞争。早期的双11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热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个九成的稀罕物。但随着某东618、某宝的双12等活动的相继出现,再加上近两年在某音上火起来的直播带货,折扣促销逐渐走向日常化,消费者自然就不会再期待。
比如就有网友曾表示,错过了双11,还有双12、618也可以买,平日各种520,甚至清明节也有活动,不缺这一个购物节。这就跟我们小时候把游戏机带到学校是一个道理。如果只有你那一个,那你自然就能成全班男生的焦点,所有男生都会围着你转,但等第二台、第三台也走进班级,你的游戏机自然也就变得没那么稀奇了。
最后,负面反馈和消费观念的双重绞杀。无论是早期的网络崩溃、快递配送慢,还是近两年永远算不明白的满减账单,等了一个月才等到商家发货的预售体系,还有商品双十一暗搓搓被抬升的价格,都让消费者在不断的积累怨气。
虽然近两年平台也在不断改进,比如某东就将双十一的大促主题定为了真便宜,某猫也保证为全网最低价,消费者不需要再去熬夜抢优惠券,也不用再去研究各种云里雾里的规则,但消费者们依旧不满意。央广网在对抓取的3000多条评论进行筛选的时候,就发现有30%的网友依旧在抱怨目前的优惠措施。
而且随着近些年消费的下行,消费者在消费时也更加理性,虽然参加双11能满300减50,但要是不参加的话,不仅可以不用再去算复杂的优惠,还能立省300块,这两个选项同时出现,放在以前,消费者可能还会纠结一下,但在现在,消费者估计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其实说到底,双十一能兴起本身靠的还是在折扣稀缺性的前提下,消费者、平台和商家三者的共赢,商家通过平台把货卖出去,平台收取一定的佣金和利益,消费者不用想这么多,就能花小钱满足自身的需求。但现在低价变成了日常,直播成了底噪,消费者反而不仅要费钱,还要去费神,消费者自然就会对双11越来越不买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平台再不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一想,那这场消费狂欢在不远的未来可能真的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