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加深,王大爷倚在沙发上,刚看完新闻联播,电视的余光还在客厅里晃着。他摆弄着手机,看看孩子们发来的微信。
时钟已经指向晚上十点整。这是他孙子常说的“最佳入睡时间”,可他翻来覆去,却总觉得做不到那么早。
上了年纪的他,夜间总会醒来几次,难免怀疑:是不是自己没在十点前睡觉,才导致睡眠越来越差?前几天在广场遇见邻居李阿姨,说自己十二点才睡,习惯延后,精神头反而不错。
难道关于睡觉时间,真有一把“万能钥匙”?医生却说,事情远比想象得复杂。60岁以后,该怎么睡才对?每一条都关乎身体健康,尤其是最后一点,王大爷从没听说过……
许多人都被“十点准时睡觉最健康”这句话刷过屏,甚至觉得睡得早就是长寿的秘诀。但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最新调研显示,60岁以上老人的生物钟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褪黑激素分泌节律发生变化,入睡点逐渐接近晚间8-11点,“十点定律”并不绝对适用于每个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大样本调查也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入睡时间为22:36,实际只有不到三成老人能做到十点准时上床。一味强迫自己在十点睡觉,有时反而因焦虑、失眠,造成睡眠紊乱。
哈佛医学院发布的研究指出,优质睡眠的关键,并非仅在于具体时间点,而更重要是保持持续稳定的作息习惯,以及每晚的总睡眠充足。此外,长期早睡强迫症,易使出现早醒、浅眠等问题,反倒影响睡眠质量。
睡姿不对、胡乱凑时间,或让健康“减分”,睡眠方式远比时间点重要
很多老人觉得,只要早早上床、争取总时长就行。其实,超过30%的老年人,睡眠总时长并不等于睡得好。
医学数据表明,60岁以上群体中,每晚睡眠超过9小时的老人,反而罹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概率较基准组上升了12.6%。而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认知退化、情绪低落的风险也高出77%。
![]()
作息规律,固定时间起床睡觉,比死记一个“睡觉点”更关键。研究发现,坚持规律作息3个月,老年人入睡时间提前、夜间觉醒次数减少24.2%。
避免临睡前2小时进食及剧烈活动。其中,晚饭离睡觉超过3小时,能显著降低夜间胃食管反流与失眠发生率。
睡前30分钟避免使用手机、看电视等电子产品,可提升褪黑激素水平接近15%,有助于顺利入睡。卧室环境安静、遮光,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对老年人体温调节、夜间深睡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比掐点上床有效。帮助大脑识别“该休息”的信号,每天定时起床、定时入睡,哪怕时间略有浮动,也优于反复调整。
晚饭不要太晚太油腻,也不可过饱。饭后静坐一小时以上再考虑就寝,更有利于减少胃部负担,提高睡眠深度。
![]()
睡前30分钟试试温水泡脚、深呼吸或听轻音乐,替代过度依赖电子屏幕。研究证实,这样做可以帮助心率平缓,体内应激激素下降17%-23%,助力顺利入眠。
保障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包括关掉屋内刺眼灯光、保持卧室温度在21-25°C、湿度在45%-60%。特别是夜间如厕频繁者,要确保通道安全、无需眯眼摸黑,预防跌倒风险。
实际生活中,有老人表示“每天都想十点准时睡,但总做不到”,其实不必因此焦虑。与其照搬时间表,不如遵循并坚持适合自己的健康睡眠模式。定期监测睡眠质量,有困扰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切莫自行服药、迷信偏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