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11月11日讯昨晚,CCTV-1央视综合频道《人文名镇》栏目将镜头对准邛崃市平乐古镇,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深度解码了这座茶马古道千年驿站的历史基因与当代活力。
这不仅是平乐古镇文化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其深厚历史价值获得国家级权威媒体的一次重要“认证”。为这座“丝路首镇”打开了走向全国、对话世界的新窗口。
![]()
平乐古称“平落”,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因四面环山,在平坦小盆地上修水利,兴农桑,起聚落而得名。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站、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起点,这里曾是商贾云集、舟楫往来的繁华水陆码头。两千余年时光沉淀,孕育出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的“九古”胜景,如同展开一幅活态的巴蜀历史长卷。让我们循着央视镜头,探寻这座古镇的千年奥秘与当代新生。
![]()
看点一:瓷胎竹编——指尖上的“东方艺术明珠”
在平乐古镇,竹子是风景更是血脉。央视纪录片用细腻镜头,揭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的神秘面纱。这项起源于清代的技艺,以邛崃慈竹为原料,历经刮青、锯节、刮片、抽丝等十余道苛刻工序,百斤原竹仅得八两纤如发丝的竹丝。
从昔日宫廷贡品,到今天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瓷胎竹编正从“老手艺”蜕变为“新国潮”。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匠人一生的坚守与热爱,是一次对指尖艺术的崇高致敬,也是一次对慢工出细活工匠精神的深度呼唤。来平乐,见证竹子如何在匠人手中被赋予灵魂与生命。
![]()
看点二:古法造纸与竹麻号子——劳动史诗的活态传承
“成都草纸半平乐”,一句民谚道出平乐在中国造纸史上的辉煌。平乐的古法造纸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利用当地盛产的竹麻为原料。其工艺完整继承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造竹纸”之法,从砍竹、破料、沤泡、蒸煮、抄纸到晾干,需历经足足三个月、七十二道工序。在平乐的古作坊遗址,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万家立碓,千缸雪浪”的盛况。
比造纸技艺更震撼的,是伴随劳作而生的国家级非遗“竹麻号子”。这是造纸工人们在繁重劳动中创造的原始民歌,声调粗犷豪迈,用以协调动作、抒发情感、驱散疲劳,号子声起,山鸣谷应,是劳动与艺术结合的最动人写照。
![]()
看点三:茶马古道与盖碗茶——慢生活里的历史回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对于平乐而言,茶是经济血脉更是生活哲学。纪录片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茶马古道遗迹,讲述了川藏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贸易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宋代"茶马司"的贸易盛况:来自川南的茶叶在此打包、验关,由背夫们用双脚丈量山河,运往藏区,换回战马,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茶马互市”史诗。
历史的辉煌沉淀为日常的烟火。在平乐,喝茶是头等大事。古镇上茶馆林立,老榕树下,白沫江边,随处可见手捧盖碗、悠闲自在的居民与游客。长嘴铜壶在茶博士手中上下翻飞,划出优美弧线,滚水冲入盖碗,茶香四溢,时光仿佛在此刻慢了下来。
央视的镜头,捕捉的正是这份“千年古道”与“烟火生活”的交融,喝茶成为一种从容、豁达、享受当下的“慢生活”哲学。来平乐,品一碗茶,量的不是时间,是心境。
![]()
看点四:火井煮盐——领先世界千年的能源智慧
纪录片最令人惊叹的篇章,聚焦于“世界第一火井"的科技奇迹。多数人不知,天然气的利用并非现代发明——《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古临邛先民已凿井开采天然气煮盐。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曾亲临此地视察,并“祭火井”,进一步推动了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当时人们甚至发明了用竹筒连接成管道输送气体的方法,堪称现代输气管道的雏形。
今日,仍保留着与这段历史相关的遗址与记忆。央视节目通过古今对比的叙事手法,不仅再现了当年“火井冲天,盐白如雪”的壮观景象,更凸显了邛崃在中国古代能源利用史上的非凡地位。
![]()
央视《人文名镇》的播出,不仅是一次品牌曝光,更是平乐古镇文化价值重塑的契机,让“丝路首镇,九古平乐”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座千年驿镇的故事,不仅写在央视的镜头里,更等待着每一位游客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在这里,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历史,每一缕茶香都飘溢着生活,每一项非遗都诉说着传承。平乐,正以“平安快乐”的初心,邀世界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人文之约。(来源:邛崃市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