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东北解放战争那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林彪、李天佑、韩先楚这些大将领风头正劲,指挥千军万马打得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可在这些名将中间,有那么一位人物,起步的时候挺耀眼,手下部队从几千人一下子膨到好几万,散布到好几个主力纵队里头去,结果他自己呢,到头来连个军长都没混上。这人就是曾克林,冀热辽军区的老干部,经历过红军、抗战,到了东北战场上却高开低走。
先从曾克林的早年说起。他是河北人,1929年参加红军,那时候才20出头,赶上土地革命战争,跟着部队打游击,参加长征。长征路上,他从普通战士干到连指导员,后来在陕北站稳脚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晋察冀根据地,担任过作战科长、参谋长什么的,主要是搞后勤和指挥小规模战斗。
![]()
1942年,他当上第13军分区12团团长,带队在冀东一带打鬼子。1945年2月,日本快投降前夕,他升任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手下管着12团、18团和第7区队,总共4000来人。这分区在热河、辽西一带活动,属于晋察冀军区下边的一个小单位,不算特别起眼,但位置关键,靠近东北边境。
日本投降的消息一传开,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红军百万大军从东、北、西三路杀进东北。中央一看机会来了,得赶紧抢占东北这块战略要地。冀热辽军区离得近,就成了先锋。8月下旬,曾克林接到命令,率部作为第一梯队出山海关,挺进东北。
这支部队是八路军第一支整建制进入东北的,时间上比山东的部队和华中的新四军都早。8月29日,他们在前所一带和苏联红军第17集团军的前锋会师,两边联手回攻山海关,30日就拿下了这座关口。这步棋走得稳,打开了关内部队进东北的通道。
进了东北,情况跟关内大不一样。那时候东北是真空状态,日本关东军败了,伪满洲国散架,苏联红军管着大城市,但乡村和小城镇没人接手。国民党远在西南,还没来得及北上。曾克林部一到,东北老百姓头一次见到自己国家的正规部队,热情高得不得了。
很多人主动投军,尤其是失业工人、学生和散兵游勇。曾克林抓住这机会,在沈阳、辽阳、鞍山、本溪、抚顺这些地方设招兵点,吸收伪军残部和抗日联军散兵。经过甄别和简单训练,这些人就编入部队。武器呢,主要从苏军那儿接收日军遗留的,步枪、机枪、炮什么的,应有尽有。
短短几个月,部队规模像吹气球一样涨起来。从4000人,到年底就膨到7万多,一说6万,一说8万,反正数字惊人。建制上,成立了9个旅、7个独立团,还包括两个炮兵旅。这些单位分布在辽宁中南部,负责维持治安、打击土匪、建立地方政权。炮兵旅用的是日军75毫米山炮和榴弹炮,步兵团配三八式步枪和轻机枪。
骨干还是原16分区的老兵,尤其是12团和18团,这些人分散到新单位当干部,连炊事员都升了职。新兵多,占八成以上,战斗力不强,但人数摆在那,相当于两个主力纵队的实力。这扩张速度,让人眼花缭乱,主要靠东北的工业基础和民众支持,苏军也间接帮忙,提供仓库和交通便利。
不过,好景不长。部队多了,建制乱,指挥不统一,全挤在16分区这个小框架里,没法发挥合力。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成立,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大规模整编。总部一看,曾克林这7万多人不能直接编成两个纵队,因为骨干少,新兵多,一打仗容易散架。只能分散合编到其他主力部队里去,加强整体力量。
![]()
整编过程挺复杂,以旅或团为单位打散重组。第21旅和第23旅跟山东来的鲁中军区3师和警备3旅合编成第3纵队,下辖7、8、9旅。不是简单换番号,而是团级混编。
比如21旅的62团和山东的7、8团并成7旅;21旅的12团、61团和山东9团成8旅;23旅两个团和山东一个团成9旅。人事上,纵队司令部由辽东军区机关兼,司令员萧华是山东来的,政委也他兼,参谋长罗舜初山东人,但副司令程世才和曾克林是冀热辽干部,平衡一下。第25旅编入第4纵队,改10旅。
第22旅、30旅、27旅跟延安来的警一旅合编成第8纵队。第24旅1.4万人拆得最散,69、70、71团部分给第1纵队,跟山东1师合编;71团剩的进第2纵队,那纵队主体是新四军3师。第24旅旅部和直属队加上几个团剩的3000人,编入辽吉军区,后并入第7纵队。还有16分区的47团和17分区的46团合编成19旅,后改警卫团,进第6纵队。
就这样,曾克林原部散到1、2、3、4、6、7、8纵队,足足7个。冀热辽成分在3纵和8纵多点,其他纵队山东和华中部队占大头。这整编让东北部队从杂牌变成正规,战斗力上台阶,为后来的辽沈战役打基础。曾克林的贡献不小,他这批人成了东北百万大军的骨架之一。
![]()
可曾克林本人仕途不顺。整编后,他先当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1月升第3纵队司令员,指挥过一些防御战。比如1946年10月,国民党从辽东和热河进攻辽西,他带3纵参战。但部队在新兵多的情况下,协调有问题,战绩一般。
1947年初,他就调离3纵,先去辽南军区当司令员,9月又降到第7纵队副司令员,帮邓华干活。第7纵队在辽宁北部和吉林西部转战,参加四平保卫战、临江保卫战、辽沈战役,曾克林管后勤和训练,没主抓一线指挥。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整编成第四野战军,第7纵队变44军,曾克林继续副军长。1949年初,平津战役后,他调到四野特种兵司令部下战车师当师长,搞装甲部队建设。整个解放战争,他没升军长,主要因为专长是扩军和组织,指挥大仗不如别人。
李天佑、刘震、韩先楚、黄永胜这些人在东北战场上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升得快。曾克林呢,扩军是把好手,但打仗时暴露短板,部队散架风险大,上级自然调整职位。
![]()
1955年授衔时,曾克林得少将,这在开国将帅里不算高,但也对得上他的资历和贡献。之后他转战陆海空三军,先在陆军,1956年去海军,当过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管舰艇和后勤。1960年又调空军,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负责训练和装备。1964年回陆军,当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一直干到1975年退休。退休后在北京生活,1984年去世,享年75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