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俄乌冲突在寒冬将至时迎来最严峻的考验。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空袭力度持续升级
11月8日,乌克兰国有能源公司中央能源公司运营的所有热电站,在袭击后全部陷入停运。
与此同时,战场攻势也在加码,11月9日乌克兰官员通报,过去24小时内顿涅茨克和赫尔松地区的袭击已造成3人死亡、至少18人受伤,俄军当天还宣称攻陷了扎波罗热州一处村庄。
![]()
面对双重打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发声,明确表示希望从美国订购2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
同时向欧洲盟友寻求借用。但这场求援背后,是美欧防空装备库存枯竭、援助意愿分化的残酷现实,而冬季战场的胜负天平,正越来越取决于外部援助的落地速度。
一、冬战开局不利:能源命脉遭重创,战场防线受挤压
每年冬季都是俄乌冲突的关键节点,2025年的冬天来得更为凶险。俄罗斯显然将能源基础设施作为核心打击目标,空袭力度在11月达到新高度。
11月8日的集中袭击成为转折点,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的所有热电站全部停运,这意味着乌克兰多个地区将面临无暖可供、无电可用的困境。
在寒冷的东欧冬季,能源供应中断不仅影响民生,更直接冲击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
![]()
乌克兰军方透露,前线部分雷达站和通信设备已因供电不足出现间歇性中断,防空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也受到制约。
战场地面攻势同样不容乐观。11月9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俄军攻占了扎波罗热州一处村庄,还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交通枢纽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挫败了乌军多次突围尝试。
尽管乌方发布了守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城内活动的画面,称仍在坚守,但从双方战报不难看出,乌东和南部战线的压力正持续增大。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承认,俄军在多个方向投入了精锐突击分队,依托火力优势实施密集进攻。
持续的战事已让乌克兰付出沉重代价。仅11月9日当天,顿涅茨克和赫尔松地区就有3名平民死亡、18人受伤,而这只是日常伤亡的缩影。
随着冬季泥泞期结束,地面通行条件改善,俄军大概率会发起更大规模的攻势,乌克兰必须在短时间内强化防御能力。
泽连斯基的紧急求援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他明确提出的2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需求,对应的是构建全国性防空网的迫切目标。
但现实是,乌克兰目前获得的还只是部分发射车和导弹补给,距离完整系统的防御能力相去甚远。
二、防空求援遇阻:美欧库存告急,27套目标难落地
![]()
泽连斯基提出的27套“爱国者”需求,在当前全球防空装备短缺的背景下,几乎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球军火交易量同比激增13%,但防空系统库存已几近枯竭,西方国家的主流防空装备交付周期已排到2027年。
这意味着即便美欧同意援助,乌克兰也可能要等到两年后才能收到装备,远水难解近渴。
作为“爱国者”的主要拥有国,美国和欧洲的库存现状都不乐观。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明格斯曾在西点军校透露。
美军现役的“爱国者”中只有15套可用于实战,其余大部分部署在全球各大军事基地,抽调空间极为有限。
德国联邦国防部2025年6月的报告显示,其现役“爱国者”不足10套,且已多次向乌克兰提供援助,库存早已捉襟见肘。
荷兰、以色列等其他拥有该系统的国家,库存同样紧张,根本无力大规模支援。
美国的态度更是让乌克兰的求援蒙上阴影。泽连斯基10月访问白宫时,曾重点争取“战斧”远程导弹和“爱国者”系统的援助,但结果并不理想。
特朗普在会谈后明确表示,倾向于不提供“战斧”导弹,虽未完全排除可能,但短期内交付已无希望。
对于“爱国者”,特朗普虽有相关表态,但美国的实际行动充满顾虑。一方面,美军自身防御需求难以满足
另一方面,美国提出的“欧洲先捐、美国补偿”模式,并未得到欧洲国家响应。
路透社的报道显示,特朗普点名要求荷兰、丹麦等国提供支援时,这些北约成员国事先并不知情,且普遍以“自身安全需求”为由拒绝。
巴林王储访问美国时,更是当场拒绝了转交美制“爱国者”的提议。
即便部分国家同意援助,后续的交付和保障也是难题。雷神公司财报显示,每套“爱国者”的生产周期需要12到18个月,现有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
而且该系统不仅需要本体,还需配套雷达、指挥车、能源车等设备,跨国运输涉及多个国家的通关许可与安全保障。
2025年5月乌克兰曾收到一批“爱国者”发射车,但因配套设施不足,未能有效形成防线,这一教训让各方都更加谨慎。
三、对美关系微妙:“尖锐对话”后仍示好,援助缺口难填补
泽连斯基在近期采访中极力淡化与美国的分歧,称10月访美进展顺利,与特朗普关系良好。但美乌之间的紧张分歧,早已被媒体曝光。
事实上,那场白宫会谈气氛并不融洽,甚至被形容为“尖锐对话”,双方在冲突前景和援助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特朗普在会谈中直接告知泽连斯基,目前不会提供“战斧”导弹,而这款导弹正是乌克兰希望用于打击俄方纵深目标的关键装备。
![]()
会谈前特朗普与普京的意外通话,更让乌克兰担心美国会在背后与俄罗斯达成妥协。特朗普原本计划在与泽连斯基会面后
前往布达佩斯与普京会面,虽然后来取消了这一安排,但他公开表示“必须确保达成和平协议,不会浪费时间”,这让乌克兰对美国的支持产生了更深的疑虑。
泽连斯基之所以公开示好,本质上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援助国,失去美国支持意味着战场局势将彻底恶化。
当前美国国内对援乌的态度已出现明显分化,白宫内部民调显示,只有27%的美国民众支持“无条件增援”乌克兰。
在这种背景下,泽连斯基不得不谨慎处理对美关系,避免因表态不当影响援助。他在采访中强调“我们与美国并非敌人,我们是朋友”,正是希望稳定美方立场。
但美国的援助缺口已客观存在。除了“战斧”导弹和“爱国者”系统的短缺,其他常规援助也在放缓。五角大楼的“复制者”无人机计划虽已启动
但推进效率不佳,难以快速弥补乌克兰战场的无人机消耗。
乌克兰军方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俄军发射导弹的数量是去年同期的1.7倍,而美欧的弹药援助速度已跟不上消耗速度,前线官兵普遍反映“防空和弹药缺口巨大”。
泽连斯基那句“永远不够”的感慨,正是对这种援助困境的真实写照。在他看来,只有战争结束,援助才称得上足够,而在战争结束前,美欧的支持始终难以满足战场需求。
四、欧军增援渺茫:战后部署成共识,战时施压怕丢援助
除了武器装备,外国军队部署问题也成为乌克兰关注的焦点。泽连斯基在采访中透露,2025年11月,俄乌冲突在寒冬将至时迎来最严峻的考验。
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空袭力度持续升级,11月8日,乌克兰国有能源公司中央能源公司运营的所有热电站,在袭击后全部陷入停运。
与此同时,战场攻势也在加码,11月9日乌克兰官员通报,过去24小时内顿涅茨克和赫尔松地区的袭击已造成3人死亡、至少18人受伤,俄军当天还宣称攻陷了扎波罗热州一处村庄。
面对双重打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发声,明确表示希望从美国订购2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同时向欧洲盟友寻求借用。
但这场求援背后,是美欧防空装备库存枯竭、援助意愿分化的残酷现实,而冬季战场的胜负天平,正越来越取决于外部援助的落地速度。
一、冬战开局不利:能源命脉遭重创,战场防线受挤压
每年冬季都是俄乌冲突的关键节点,2025年的冬天来得更为凶险。俄罗斯显然将能源基础设施作为核心打击目标,空袭力度在11月达到新高度。
11月8日的集中袭击成为转折点,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的所有热电站全部停运,这意味着乌克兰多个地区将面临无暖可供、无电可用的困境。
在寒冷的东欧冬季,能源供应中断不仅影响民生,更直接冲击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
乌克兰军方透露,前线部分雷达站和通信设备已因供电不足出现间歇性中断,防空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也受到制约。
战场地面攻势同样不容乐观。11月9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俄军攻占了扎波罗热州一处村庄,还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交通枢纽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挫败了乌军多次突围尝试。
尽管乌方发布了守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城内活动的画面,称仍在坚守,但从双方战报不难看出,乌东和南部战线的压力正持续增大。
![]()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承认,俄军在多个方向投入了精锐突击分队,依托火力优势实施密集进攻。
持续的战事已让乌克兰付出沉重代价。仅11月9日当天,顿涅茨克和赫尔松地区就有3名平民死亡、18人受伤,而这只是日常伤亡的缩影。
随着冬季泥泞期结束,地面通行条件改善,俄军大概率会发起更大规模的攻势,乌克兰必须在短时间内强化防御能力。
泽连斯基的紧急求援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他明确提出的2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需求,对应的是构建全国性防空网的迫切目标。
但现实是,乌克兰目前获得的还只是部分发射车和导弹补给,距离完整系统的防御能力相去甚远。
二、防空求援遇阻:美欧库存告急,27套目标难落地
泽连斯基提出的27套“爱国者”需求,在当前全球防空装备短缺的背景下,几乎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球军火交易量同比激增13%,但防空系统库存已几近枯竭,西方国家的主流防空装备交付周期已排到2027年。
这意味着即便美欧同意援助,乌克兰也可能要等到两年后才能收到装备,远水难解近渴。
作为“爱国者”的主要拥有国,美国和欧洲的库存现状都不乐观。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明格斯曾在西点军校透露。
美军现役的“爱国者”中只有15套可用于实战,其余大部分部署在全球各大军事基地,抽调空间极为有限。
德国联邦国防部2025年6月的报告显示,其现役“爱国者”不足10套,且已多次向乌克兰提供援助,库存早已捉襟见肘。
荷兰、以色列等其他拥有该系统的国家,库存同样紧张,根本无力大规模支援。
美国的态度更是让乌克兰的求援蒙上阴影。泽连斯基10月访问白宫时,曾重点争取“战斧”远程导弹和“爱国者”系统的援助,但结果并不理想。特朗普在会谈后明确表示,倾向于不提供“战斧”导弹,虽未完全排除可能,但短期内交付已无希望。
对于“爱国者”,特朗普虽有相关表态,但美国的实际行动充满顾虑。一方面,美军自身防御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美国提出的“欧洲先捐、美国补偿”模式,并未得到欧洲国家响应。
路透社的报道显示,特朗普点名要求荷兰、丹麦等国提供支援时,这些北约成员国事先并不知情,且普遍以“自身安全需求”为由拒绝。
巴林王储访问美国时,更是当场拒绝了转交美制“爱国者”的提议。
即便部分国家同意援助,后续的交付和保障也是难题。雷神公司财报显示,每套“爱国者”的生产周期需要12到18个月,现有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
而且该系统不仅需要本体,还需配套雷达、指挥车、能源车等设备,跨国运输涉及多个国家的通关许可与安全保障。
2025年5月乌克兰曾收到一批“爱国者”发射车,但因配套设施不足,未能有效形成防线,这一教训让各方都更加谨慎。
三、对美关系微妙:“尖锐对话”后仍示好,援助缺口难填补
泽连斯基在近期采访中极力淡化与美国的分歧,称10月访美进展顺利,与特朗普关系良好。但美乌之间的紧张分歧,早已被媒体曝光。
事实上,那场白宫会谈气氛并不融洽,甚至被形容为“尖锐对话”,双方在冲突前景和援助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特朗普在会谈中直接告知泽连斯基,目前不会提供“战斧”导弹,而这款导弹正是乌克兰希望用于打击俄方纵深目标的关键装备。
会谈前特朗普与普京的意外通话,更让乌克兰担心美国会在背后与俄罗斯达成妥协。特朗普原本计划在与泽连斯基会面后
前往布达佩斯与普京会面,虽然后来取消了这一安排,但他公开表示“必须确保达成和平协议,不会浪费时间”,这让乌克兰对美国的支持产生了更深的疑虑。
泽连斯基之所以公开示好,本质上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援助国,失去美国支持意味着战场局势将彻底恶化。
当前美国国内对援乌的态度已出现明显分化,白宫内部民调显示,只有27%的美国民众支持“无条件增援”乌克兰。
在这种背景下,泽连斯基不得不谨慎处理对美关系,避免因表态不当影响援助。他在采访中强调“我们与美国并非敌人,我们是朋友”,正是希望稳定美方立场。
但美国的援助缺口已客观存在。除了“战斧”导弹和“爱国者”系统的短缺,其他常规援助也在放缓。五角大楼的“复制者”无人机计划虽已启动
但推进效率不佳,难以快速弥补乌克兰战场的无人机消耗。
乌克兰军方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俄军发射导弹的数量是去年同期的1.7倍,而美欧的弹药援助速度已跟不上消耗速度,前线官兵普遍反映“防空和弹药缺口巨大”。
泽连斯基那句“永远不够”的感慨,正是对这种援助困境的真实写照。在他看来,只有战争结束,援助才称得上足够,而在战争结束前,美欧的支持始终难以满足战场需求。
四、欧军增援渺茫:战后部署成共识,战时施压怕丢援助
除了武器装备,外国军队部署问题也成为乌克兰关注的焦点。泽连斯基在采访中透露,英法等国已表示愿在和平协议达成后向乌克兰派遣军队,他此前也曾预计外国士兵人数会达到数千人。
但对于战时部署欧洲军队,泽连斯基表现得异常谨慎,明确表示不能对合作伙伴施压过甚,否则可能失去财政与军事支持。
这种谨慎背后,是对欧洲国家国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泽连斯基直言,欧洲领导人害怕本国社会反对,不愿让国家卷入战争。
这一判断十分准确,欧洲多国在援乌问题上已面临国内压力,尤其是在能源成本上涨和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民众对持续援乌的支持度正在下降。
德国国会6月辩论时,反对党就曾直接质疑政府:“我们自己的防空系统是否足够保障国家安全?”在这种氛围下,要求欧洲国家在战时向乌克兰派兵,几乎没有可行性。
乌克兰更担心的是,过度施压会导致现有援助中断。当前乌克兰的财政和军事补给高度依赖欧洲,欧盟已多次延长对乌经济援助计划
德国、法国等国也持续提供武器弹药。如果因为派兵问题与欧洲盟友闹僵,乌克兰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泽连斯基的这种权衡,在被问及是否希望英国军队提前部署到乌白边境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承认“当然希望”
但也清楚这一诉求不切实际,只能将其与加入欧盟、北约等长期目标并列,作为持续争取的方向。
从目前情况看,战后部署外国军队已成为基辅及其合作伙伴的共识,这种部署将作为一种安全保障手段,防止冲突再次爆发。但在战时,乌克兰只能依靠现有力量和外部武器援助坚守。
随着冬季战事升级,乌克兰正面临多重困境:能源设施遭重创影响民生和作战,防空系统缺口难以填补,美欧援助意愿分化
外国军队战时部署无望。泽连斯基的一系列表态,既展现了坚守的决心,也暴露了现实的无奈。
这场冬季攻防战,不仅是俄乌两军的直接较量,更是对美欧援助决心和能力的考验。而最终的战场走向,或许将在寒冷的冬日里,随着援助的落地情况逐渐清晰。
英法等国已表示愿在和平协议达成后向乌克兰派遣军队,他此前也曾预计外国士兵人数会达到数千人。
但对于战时部署欧洲军队,泽连斯基表现得异常谨慎,明确表示不能对合作伙伴施压过甚,否则可能失去财政与军事支持。
这种谨慎背后,是对欧洲国家国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泽连斯基直言,欧洲领导人害怕本国社会反对,不愿让国家卷入战争。
这一判断十分准确,欧洲多国在援乌问题上已面临国内压力,尤其是在能源成本上涨和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民众对持续援乌的支持度正在下降。
德国国会6月辩论时,反对党就曾直接质疑政府:“我们自己的防空系统是否足够保障国家安全?”在这种氛围下,要求欧洲国家在战时向乌克兰派兵,几乎没有可行性。
乌克兰更担心的是,过度施压会导致现有援助中断。当前乌克兰的财政和军事补给高度依赖欧洲
欧盟已多次延长对乌经济援助计划,德国、法国等国也持续提供武器弹药。如果因为派兵问题与欧洲盟友闹僵,乌克兰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泽连斯基的这种权衡,在被问及是否希望英国军队提前部署到乌白边境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承认“当然希望”,但也清楚这一诉求不切实际
只能将其与加入欧盟、北约等长期目标并列,作为持续争取的方向。
从目前情况看,战后部署外国军队已成为基辅及其合作伙伴的共识,这种部署将作为一种安全保障手段,防止冲突再次爆发。但在战时,乌克兰只能依靠现有力量和外部武器援助坚守。
随着冬季战事升级,乌克兰正面临多重困境:能源设施遭重创影响民生和作战,防空系统缺口难以填补,美欧援助意愿分化,外国军队战时部署无望。
泽连斯基的一系列表态,既展现了坚守的决心,也暴露了现实的无奈。
这场冬季攻防战,不仅是俄乌两军的直接较量,更是对美欧援助决心和能力的考验。而最终的战场走向,或许将在寒冷的冬日里,随着援助的落地情况逐渐清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