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兵团第三师五十四团,曾经面对的是板结严重、水资源匮乏、盐碱化突出的荒芜土地。这里的小麦与棉花常年低产,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千万元以下,发展举步维艰。
从2015年开始,随着耐旱性强、根系深达地下的油莎豆被引入并展开科研试验,这片沉寂的土地逐渐焕发生机。通过系统推广与产业整合,短短三年内实现2.88亿元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的生活面貌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联合国考察团队实地走访后惊叹不已:这片不毛之地是如何蜕变为绿色沃土的?
油莎豆点沙成绿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土地曾被视为农业禁区。
五十四团所在区域距离沙漠前沿仅六十公里,土壤高度板结,几乎不含有机质,地表泛白,盐碱气味刺鼻,风沙频繁侵袭,生态环境极为恶劣。
![]()
过去种植传统作物如棉花和小麦时,每亩收成勉强达到两百公斤,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农户收入微薄,生活压力巨大。
尽管团场组织开挖引水渠、铺设滴灌网络,但水分一旦渗入沙层便迅速流失,难以留存,导致农作物普遍出现叶片发黄、边缘卷曲现象,存活率极低。
面对严酷现实,职工群众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年复一年地尝试新方法,寻找破解荒漠耕作难题的技术路径。
转机出现在2015年春季,科研力量正式介入,将具备强大适应性的油莎豆引入试种。这种植物根系最深可达三米,抗旱能力突出,节水性能优异——每亩用水量仅为三百立方米左右,短短两个月即可形成茂密植被覆盖。
![]()
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幼苗生长缓慢,施肥不足,管理粗放,单产维持在约三百公斤水平。
经过调整播种周期、优化肥料组合以及改进灌溉策略,产量稳步上升,第二年平均亩产突破五百公斤,部分高产田块甚至达到七百公斤。
油莎豆不仅具有显著的固沙效果,其地下块茎含油率高达25%至30%,单位面积出油量是油菜籽的两倍以上,可广泛用于榨油、饲料加工等多个领域,兼具生态价值与商业潜力。
随着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沙土结构开始松动,盐分被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由近乎零提升至每公斤1.4克。
![]()
区域内的风沙天气频率下降一半,流动沙丘趋于稳定并逐渐降低高度,土地肥力持续恢复。
团场创新采用油莎豆与冬小麦轮作的双季栽培模式,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土壤改良。
尽管早期树苗成活困难、滴灌管道易堵塞等问题频发,但通过不断调试技术参数,绿色植被终于扎下根来。
到2023年,油莎豆种植总面积超过一万亩,昔日荒漠正转化为极具开发潜力的生态资产。
五十四团以油莎豆为核心构建起一道天然防风屏障,不仅遏制了沙尘扩散,也为后续农业拓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全产业链布局创造了条件。
![]()
产业链构建
油莎豆不仅是生态修复先锋,更成为推动五十四团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收获后的油莎豆通过榨油、饲料制作及养殖联动等方式,形成了完整的资源循环链条。
榨油后剩余的豆粕富含粗蛋白和淀粉成分,作为牲畜饲料使用成本远低于传统木屑基料;同时,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经发酵处理生成沼气,可用于照明与炊事能源供应,残余废渣再加工为有机肥喷施于沙地,增强固沙效能,形成闭环利用体系。
这种多环节协同运作模式,使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实现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
随着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经济效益加速释放。
2023年,团场投资建设现代化酿酒厂与油脂加工厂,次年即实现年产食用油400吨、白酒300吨、啤酒60吨、面粉3500吨的生产能力。
项目直接带动百余位职工就业,薪资待遇稳定,并配套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团场整体经济规模从2021年的109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8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流程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三十台专用收获机械投入使用,实现集中高效收割,种植、采收、加工各环节无缝衔接,形成全链条闭环运营。
团队累计制定五项行业技术规范,获得十八项国家专利授权,油莎豆种植模式已成为全国荒漠农业发展的标杆案例。
借助电商平台与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产品销路不断拓宽,订单源源不断,保障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健运行。
![]()
在产业闭环中,饲料厂、养殖场、有机肥车间、啤酒与面粉生产线乃至化妆品原料研发部门协同发展,彼此赋能。
科技支撑、精细管理和生态理念三位一体,推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如今的沙漠不再是贫瘠死地,而是集绿色生产、增收致富与环境修复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油莎豆的大规模种植不仅有效防止风蚀和水土流失,还带动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达成治沙成效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
模式推广
五十四团探索出的油莎豆发展模式已超越本地范畴,产生广泛的区域辐射效应。
周边村镇农户纷纷效仿,启动沙地整治工程,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与统一技术标准,种植面积逐年攀升。
兵团已制定远景规划,目标到2030年实现百万亩油莎豆规模化种植,预计年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该项目成功入选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库,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区域品牌,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充分展现中国式荒漠治理的独特智慧。
![]()
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联合国多个代表团多次赴五十四团实地调研,将其评价为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典范,认为该实践高度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全球土地奖评审委员会均对该项目予以表彰,肯定其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方面提供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
与此同时,油莎豆种植在全国多地陆续铺开,公众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累计植树超亿棵,互联网平台联合企业发起科普宣传行动,推动生态治理走向大众化、常态化。
政府、企业与民间力量多方协作,使得退化土地得到系统性修复,荒漠化进程得到有效遏制。
这一“兵团模式”不仅提升了西北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更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中国农民凭借坚韧意志与科技创新,将昔日寸草不生的沙地转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为世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
结语
油莎豆不仅发挥着强大的生态防护功能,更成长为驱动产业繁荣的关键支点,实现农民增收、环境改善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五十四团用三年时间书写了2.88亿元产值的绿色奇迹,让沙漠重获新生,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荒漠治理提供了真实可行的范本。
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流通,全产业链覆盖、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管理与技术闭环运作共同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中国经验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展望未来,百万亩种植规模与千亿级产值前景可期,油莎豆治沙模式的成功实践值得世界各国深入研究与借鉴。
还有多少片荒漠能被这样的“黄金豆”点亮?这是中国给出的答案,也是留给世界的希望与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