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年的美国企业财报季交出了一份令人始料未及的成绩单。外界原本普遍预测,在特朗普政府加码关税的背景下,企业盈利将承受不小压力,但实际数据却打破了这一预期。
2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罗素3000指数成分公司第三季度的整体利润同比增速高达11%,创下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强劲增长纪录。更引人注目的是,标普500指数涵盖的企业中,有六个行业实现了正向盈利扩张——相比之下,第二季度仅有金融与科技两个领域保持增长态势。
![]()
3
企业究竟靠什么扛住了成本上升的压力?答案并不复杂。尽管进口关税推高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但多数企业通过灵活策略化解危机:一部分选择将新增成本以隐性方式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另一部分则加速重构全球供应链网络,优化生产布局,从而维持利润率。
4
汽车行业在这轮调整中获得了短暂喘息机会。福特与通用汽车受益于特朗普政府延长关键零部件的关税豁免期限,避免了短期内的成本激增。与此同时,能源、房地产以及工业制造板块也迎来丰收期。NRG能源公司借力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热潮,电力需求猛增,推动营收与利润双双跃升。
5
金融业的表现尤为抢眼。高盛、花旗集团与摩根大通等头部银行净利润大幅跳涨。并购交易活动显著回暖,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量咨询与融资服务创造了收入来源;同时,市场波动率回升也为交易部门带来可观收益。
![]()
6
科技巨头阵营呈现分化格局。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凭借云计算与广告业务的稳健表现实现盈利增长,而Meta则因持续巨额投入AI研发引发投资者担忧,股价一度承压。
7
不过,这场企业盈利的集体狂欢背后,并非所有参与者都能共享红利。德意志银行的一份研报明确指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消费类企业,经营状况明显疲软。
8
卡夫亨氏的首席执行官公开表示,当前节日期间的消费者情绪是“近几十年来最悲观的阶段之一”。麦当劳也观察到,顾客对高价套餐的兴趣正在减弱,更多人转向低价选项或减少外出就餐频率。
![]()
9
10
![]()
股市累计上涨接近90%,为何许多人仍感到生活拮据?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美国的消费生态正加速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11
密歇根大学发布的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三年来的最低水平,几乎覆盖所有年龄层与收入群体。人们普遍反映生活压力加剧,支出意愿低迷。
12
然而,有一个群体成为例外——持有大量股票资产的家庭,其信心指标不降反升,增幅达到11%。驱动因素显而易见:过去三年间美股主要指数涨幅超过90%,财富效应直接转化为心理安全感。
![]()
13
摩根士丹利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财富分配的集中程度:全美收入最高的40%家庭掌控着全国约85%的总资产,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财富价值与股市走势紧密关联。
14
当股指上扬时,这部分人群的账面财富迅速膨胀,消费底气随之增强。所谓“总体消费数据尚可”的表象,实质上是由高净值人群的强劲开支所支撑。
15
而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缺乏股权资产,主要依赖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尽管官方就业统计因联邦政府停摆未能如期公布,但多项替代性劳动力市场指标显示,整体就业形势尚属稳定,但大型企业悄然缩减人力的现象不容忽视。
![]()
16
自9月以来,亚马逊、联合包裹服务(UPS)和零售巨头塔吉特已合计裁撤约8万个岗位。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叠加持续高位的通胀水平,使普通家庭的财务状况愈发紧张。
17
如今要预判美国消费趋势,关注股市波动或许比紧盯失业率更具前瞻性。这听起来似乎荒谬,实则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正越来越向资本拥有者倾斜。
18
企业财报一片红火,华尔街投行欢欣鼓舞,但在城市街头的小餐馆里,收银员可能正为下个月房租能否准时支付而彻夜难眠。
19
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还能延续多久?市场普遍预计,第四季度企业盈利仍将实现约7.5%的增长,中美贸易关系的阶段性缓和也为商业环境注入一定稳定性。
20
但如果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继续萎缩,仅靠富裕阶层的消费冲动和企业的资本开支,终究难以维系长期增长动力。
21
要知道,居民消费贡献了美国GDP总量的七成。若大多数民众无法参与其中,再亮眼的财务报表也不过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终将面临根基松动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