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已经65岁,退休后一直坚持晨练。可让家人担心的是,他有个“毛病”,明明家里什么好吃的都有,但他经常说:“宁可稍微饿点,也不能撑着吃。”有一次孙女端来一大碗饭,他只浅尝几口,剩下直接收起来。大家奇怪得紧:“现在不都是说要吃好点吗?
你这样会不会饿坏身体?”王大爷笑着摆手:“小孩子懂啥,中医早就讲过:宁可饥,不能饿,这里头有大学问!”也许,你也听过这句话,但“饥”与“饿”有啥不同?其实背后隐藏着中医调养的智慧。
![]()
有人说适度饥饿可以长寿,不少国外研究也开始关注“间歇性禁食”“限制饮食”等话题。真的有这么神奇?难道适当“饥”着不但不会伤身,反而有益健康?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吃太撑、三餐无节制,才可能悄悄埋下慢性病隐患。
到底“宁可饥,不能饿”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健康真相?第3点你很可能忽略了!
其实,“宁可饥,不能饿”,并不是让人长期挨饿,而是强调饮食要节制,吃八分饱,过度饮食有害。中医认为,肠胃喜燥恶湿,过食伤脾胃,伤了“运化”,就容易积食成疾。
![]()
《黄帝内经》早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老话,其实正迎合了现代营养学关于“控制总热量”“延缓衰老”的理论。
哈佛医学院在2022年的一项覆盖近7万人、为期8年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每天摄入总热量超过推荐标准20%的人,发生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风险增长了18.7%。
而适量限制每日热量摄入的人,这些慢病风险下降了约13.2%。研究人员认为,不过量进食可有效调控血糖和脂肪代谢,防止“吃出来的病”。你也许会问:适度“饥”着,身体到底会有哪些变化?专家总结了3个核心影响,第3点尤其值得关注。
![]()
肠胃更轻松了。不少中老年人饭后犯困、腹胀,经常与暴饮暴食、摄入油腻有直接关系。日本长寿地区的一项随访调查指出,持续半年做到饭后八分饱,胃肠负担大约下降了15%,肠道不适发作频率减少1/3以上。
血糖、血脂更平稳了。暴饮暴食,尤其晚餐过饱,极易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加重胰岛素负担。协和医院营养科在2020年对中老年肥胖人群干预实验显示,坚持六周“适度节制进食”,空腹血糖水平平均下降了12.6%,低密度胆固醇降幅达8.4%。
![]()
炎症风险、慢性疾病隐患下降。体重过重、脂肪肝、心脑血管病,很多与“吃得过多”密切相关。中国慢性病预防指南指出,中老年人只要坚持每餐八分饱,体重指数平均可稳定在22-24区间,患脂肪肝、冠心病等慢病风险,比长期超量进食者低28%。
当然,光知道“别吃太饱”还不够,具体怎么做才有效?医生给大家3条实在建议,帮助你日常就能做到。
每餐只吃八分饱。可以用“掌心法”估量每顿饭总量:主食不超过一只手掌大,蔬菜量占到一半,肉类控制在拳头大小。吃饭慢一点,细嚼慢咽,让大脑有感知饱腹的时间,防止无意识“过量”。
![]()
三餐规律,避免长时间饥饿。不是让你硬饿肚子,而是有计划地适度节制。饿得太久反而容易在下一餐吃得过量,建议定点定量进餐,每餐相隔不宜超过6小时。
及时关注自身饥饱感,并结合运动消化。中老年人新陈代谢变慢,建议饭后20分钟可以轻步散步,有条件的老人可学做一些缓慢拉伸运动。这样有助消化、降低脂肪囤积风险,同时控制体重。
不难发现,不论是古人的中医养生理念,还是现代医学的实证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健康其实就是“不过量、不过度”,让每一餐都成为身体的良药,而非负担。
![]()
到底“宁可饥,不能饿”能否让你不生病、寿命延长?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但节制能减少慢性病风险,这一结论已被无数权威指南和大数据证实。
建议大家动手实践,吃饭慢一点,学会掌握自己的“八分饱”。当然,如有特殊疾病(如低血糖、重体力劳动等),饮食方案还应结合医生个体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