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文,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即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状态。利用回文修辞法作的诗称之为回文诗,撰写的楹联或对联称之为回文联。
回文联,是楹联或对联中的一种,既可顺读,也可倒读,文句都通顺,即回环往复都能诵读,且意思完整,颇具趣味。
回文联有一个特点:以中间字为标志,前后对称。
回文联有一定的文字游戏的性质,手法独特、构思精巧、意境别致、字句凝练。
回文联的写作难度颇高,需思路开阔、思维缜密、瞻前顾后、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让人咀嚼回味、意趣盎然,给人以离奇的妙意。
水似情缘情似水;
山含翠黛翠含山。
这是一副每句七个字的回文联。上联和下联分别以“缘”字和“黛”字为中心,两边的文字对称相同,故能做到各联顺读和倒读一般无二,不过上下联不得交换。当然,这副对联的平仄也是相对的,因此读来十分和谐。
有人到四川省雅安的碧峰峡去旅游,随口拟了一副六字回文联:
碧峰峡,峡峰碧;
他的同伴对道:
黄泥滩,滩泥黄。
对句尽管平仄不很协调,但还算对得上。下联还可以对出许多,如“青山岭,岭山青”之类。这算是比较通俗易对的回文联了。
回文联自古就有。流传最广泛的关于回文联的故事出在明清。据说江南才子唐伯虎有一次到一座寺庙去游玩,看到一个和尚在画一幅荷花图,画得栩栩如生,便即兴起笔,在画的上角写了一句:
画上荷花和尚画;
面对众僧疑惑的目光,唐伯虎解释道,这句话反过来读,是原句的谐音,这是一副回文联的上联,征对下联。所征对之下联,也必须具有上联这一特点。和尚们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下联来。这幅画挂在庙里,往来的文人墨客也没有谁能对得出。这样,过了好多年。到了清代,有一天,四川才子李调元到这座寺庙游玩,看到这幅荷花图,不解画上唐伯虎题字的含义,问庙中和尚方知就里,于是笑道:“对出下联,有何难哉!”李调元挥笔对出了下联:
书临翰墨翰林书。
众人见了,全都叹服。因为李调元所对的下联,倒读正好是顺读的谐音。
几年前,有人在报上登出了一句回文联征对下联: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这是九字回文联,不大好对。有人这样对: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笔者认为,这一句对得比较勉强。我们看,这下联的“落”和“花”分别与上联的对应字“自”和“来”词性不合,是对不上的。这一句还不如下面这些句子对得好,“南湖红辣椒辣红湖南”,“西川再(在)生稻生在(再)川西”,“中山寒号鸟号寒山中”。
回文联有时能收到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驻南京的大使马歇尔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不力,被美国政府召回国“述职”,华莱士被任命为特使赴南京。对这两件事许多报纸都作了报道。其中,有一家报纸报道的新闻标题是这样写的:
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
这个对称的标题非常有特色,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是一副标准的回文联。作者构思得相当巧妙,当时就被读者普遍称道。
1990年秋,在四川省自贡市举行了一次大型的省级菊花展览会。在千红万紫锦簇的花团之中,不乏诗文联对。其中有一副回文联特别引人注目:
菊状龙鳞龙状菊;
花如玉鉴玉如花。
这副回文联全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整副对联清新婉丽,给花会增色不少。
最后回文联写作,也要有方圆,成规矩,有章可循。对待传统文化,要尊重。随意破法,不可。媚词俗腔,不可。
出个上联: 鱼游春夏秋冬水;请各位我高手赐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