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手教育资讯、升学政策解读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文件一经发布,便被一线教师称为“最解渴的减负令”。综合政策原文与官方解读,可将核心内容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发文任务类:这些“乱派活”直接拒
没有省级审核盖章的文件、任务,可不接!超教学范围(比如扶贫、拆迁、校外巡查)的活儿,当场拒。
带“一票否决”“责任状”字样的非教育要求,直接顶回去,不用替其他部门背锅。
强制让老师包村扶贫、驻村帮扶、采集无关信息(如农村农民信息、拆迁数据)的,坚决不做。
2、督查检查类:这些“折腾事”别配合
未列入年度清单的督查、评比、调研,一律不参与,重复检查(比如同一事项多个部门查)直接拒绝。
以“留痕资料、台账记录、截图视频”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别费劲准备,可直接提出异议。
各类“示范校、达标校”创建活动,未经国家或省级批准的,拒了没毛病,已有的到期会自动取消。
学校一年接受县级以上综合督导超1次的,可向上级举报。
3、进校园活动类:这些“无关事”不掺和
不在省级“白名单”内的社会活动,别答应进校园,每学期学校参与这类活动超6次的,直接提反对。
让老师上街执勤、巡河护林、创城打卡、庆典汇演、商业宣传的,一口回绝,这些和教书没关系。
强制要求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网上投票、点赞、答题、知识竞赛的,别照做,临时工作群任务结束后要解散。
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收费广告进校园的,坚决抵制,还能举报。
4、借调值守类:这些“硬安排”敢说不
无正式批文、未经教育部门同意的借调,别答应,借调时间超6个月的,直接拒绝延期。
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名义变相借调的,可直接说明“影响教学”,拒绝前往。
学校一年承担社会考试超5次,或强制老师监考超4次的,有权提出异议。
寒暑假、节假日没学生时,安排老师守空校值班的,可拒绝,非教学类培训(如无关技能培训)也能不参加。
5、填表APP类:这些“指尖活”全甩掉
要求强制打卡、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的教育类APP,直接卸载,非必要不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
让重复填写同一信息(如姓名、职称)、多头报送表格的,可要求“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拒绝重复劳动。
强制下载注册与教学无关的APP、关注公众号的,别照做,还能举报要求“参与率、达标率”的硬性指标。
要求撰写固定字数的政治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或强制填写家访记录的,可拒绝,不接受机械要求。
6、课后服务类:这些“捆绑事”不迁就
课后服务超出“上课日放学后”范围,或结束时间比当地下班时间早的,可提出调整,拒绝超时服务。
把课后服务参与情况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硬挂钩的,可向上级反映,维护自身权益。
课后服务不给合理报酬,或不允许弹性上下班的,可要求学校按规定落实待遇。
7、举报维权类:这些“委屈事”别忍着
反映违规摊派问题后,超过2天没收到书面答复的,可向更高级别教育部门二次举报。
因举报违规任务而被变相打压(如调岗、穿小鞋)的,保留证据,向纪检监察部门投诉。
看到其他老师被安排违规任务,或学校整改不到位的,可通过省市县三级举报渠道(电话、邮箱、二维码)反映。
8、形式主义类:这些“表面活”不迎合
为了追求政绩搞的“花架子”活动(如过度宣传、弄虚作假的示范项目),可拒绝参与。
单个部门私下摊派的非教学任务(未经教育部门统筹),直接拒接,要求走正规流程。
强制要求老师参加与教学无关的视频会、观摩会、座谈会,且次数频繁的,可请假或说明情况。
一起来看《通知》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现就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提出如下措施。
一、建立严格涉校涉师发文审核机制。教育部实行发文与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将是否布置超出教师职责范围的工作作为重要评估内容,除专门文件外,一般不得对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创建示范评比、“一票否决”、追责问责等提出具体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发文与教师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符合上级有关规定。
二、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严格执行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年度清单管理制度,每年年初报教育部备案,未纳入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得开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提前1个月明确检查内容、范围与方式,杜绝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不得随意设置创建示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等事项,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不得开展以学校为对象的各类达标活动,对现有的达标活动进行清理,已经开展的期满后自行取消。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业务性资质评定、等级认定、技术考核等不包含在内。
三、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教育部对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进行审核把关,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完成备案。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未列入“白名单”事项原则上不得进入,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实施进校申请制度,“白名单”之外确需进入校园的,须报同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并通过指定平台完成申请流程,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如课程已涵盖类似内容,原则上不再专门进入校园,应当与课堂教学、班团队会、主题教育、课后服务等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严禁以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等方式验收活动,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
四、严格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确因工作需要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情况下,应当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并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并应当提前征得派出学校和本人同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中小学教师抽调借用常态化清理机制,坚持定期清理、限期清退。严格规范管理中小学校承担社会考试和教师监考任务,每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次数不超过5次。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除依法依规组织的必要培训外,原则上不得要求教师参加非教育教学培训,各类培训时间安排应避开教学高峰期。
五、精简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使用。教育部完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移动应用管理责任制度,按照“谁选用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教育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对面向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政务应用程序每年开展1次集中清理,形成省级选用清单。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教师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等。推动教育数据平台整合与共享,统筹推进“一网统管”“基层一表通”,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加强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填表、报数、统计等活动的统筹审批管理,不得安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非教育教学业务调研工作不得进入校园一线开展。
六、健全教师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课后服务应当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做好衔接,严禁随意扩大范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要建立遴选审核机制,形成机构名单和服务项目及引进费用标准,加强日常监管并进行动态调整。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课后服务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硬性挂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七、完善教师减负监测核查机制。教育部将教师减负列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常态化督导内容和网络信息巡查范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师负担问题监测,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畅通省市县三级举报电话、邮箱、二维码等问题反映渠道。建立教师减负监测点,丰富监测员队伍,建立完善与相关部门、媒体等线索共享机制,鼓励第三方监测机构参与涉师负担监测。加强接诉即办工作保障,强化典型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对问题频发的地区下发提示函、督办单,对整改不到位的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约谈通报,对造成严重后果、出现重大舆情的严肃追责问责。
八、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发挥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教师减负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学习贯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纳入教育系统干部考核评价范围,严禁盲目打造政绩亮点、为排名靠前而弄虚作假,纠正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将教师减负治理工作与省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点工作、省纪委监委关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统筹推进,鼓励与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联合调研、协同交办等形式,强化监督指导,对出现问题的地区进行跟踪推动。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强化教师负担舆情管理,引导相关媒体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创设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良好环境。
教育部办公厅
2025年10月14日
来源:综合自公途成长路、微言教育
编辑:Helen
审核:David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