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持续发酵一个多月的安世半导体风波,正逐渐走向收尾阶段。
据美国媒体披露,荷兰政府已难以维持原有立场,主动提出愿意归还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不过,这一让步附带了一个关键条件,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
针对此次事态演变,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回应,向荷方明确表达立场,并发出具有约束力的正式声明。
那么,荷兰方面究竟提出了何种附加要求?中方又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
法律大棒挥了个空
一场围绕一家跨国性质半导体企业的控制权之争,原本被设想为一次主权干预的成功范例,却最终演变为一场进退失据的政治尴尬。
这家名为安世半导体的企业,其身份极为特殊:从注册地和法人结构来看,它是位于荷兰奈梅亨市的一家本地企业,拥有超过万名员工;但从资本构成上看,其全部股权由中国的闻泰科技持有,属于完全由中国资本掌控的境外子公司。
![]()
这种双重属性本身就构成了潜在冲突的导火索。更复杂的是其全球生产布局:最核心的芯片晶圆制造环节主要集中在欧洲——包括荷兰本土、德国以及英国的生产基地完成。
而后续至关重要的封装测试流程,则高度依赖亚洲地区的产能支持,其中高达七成的产品必须运往中国工厂进行最后加工,其余三成则由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承接。
![]()
正是这种深度嵌套、环环相扣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使得任何单边干预行为都难以脱离现实制约,原本意图清晰的行政动作,反而陷入无法收场的局面。
事件起点可追溯至九月下旬,荷兰政府突然启用一部自1952年颁布以来从未实际执行过的《物资供应法》,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紧急干预。
![]()
这项本用于战时或重大危机中保障国家基本物资供给的法律工具,如今却被用作对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直接限制手段。
根据该法案授权,荷兰政府获得了为期一年的特殊权力,不仅能够否决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甚至有权罢免管理层成员、阻止资产转移或业务外迁。
![]()
官方对外宣称的理由是“维护供应链韧性”与“防范敏感技术流失”,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举实质上是对美国政策动向的紧密呼应。
就在同月,美国刚刚推出所谓“50%穿透性审查机制”,重点针对由中国投资者控股超半数的海外科技企业,而安世作为中资100%持股的案例,自然成为首要目标。
![]()
然而,这种试图通过立法手段强行建立控制权的做法,在复杂的产业现实中迅速显现出脆弱性。政策制定者显然高估了本国行政命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执行力,也严重低估了跨国协作网络的内在稳定性。
仅仅一个月后局势逆转——10月30日,在中美经贸代表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闭门磋商后,美方突然宣布将“50%穿透规则”暂缓实施,期限为一年。
![]()
此举瞬间瓦解了荷兰干预行动的外部依据,使其政策失去道义支撑与合法性基础。荷兰不仅在外交层面陷入孤立境地,国内工商界亦强烈反弹,担忧此类干预将严重损害国家作为开放经济体的信誉。
闻泰科技随即发表严正声明,将荷兰政府的行为定性为“非法接管”与“严重越权”,从根本上否定其正当性。一场原以为可以展示主权权威的操作,最终反噬自身,陷入法律争议、产业动荡与舆论压力交织的困局。
![]()
波及全球产业链
荷兰单方面的行政介入,并未实现所谓的“风险隔离”,反而像击碎了一面玻璃墙,引发连锁反应,冲击波迅速蔓延至整个半导体生态链。
中方随即采取精准反制措施,自10月4日起,对涉及安世(中国)的相关产品出口实行“逐案审核”制度,这一举措直击要害。
![]()
考虑到全球七成以上的安世芯片需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此一管制等同于切断了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关键通道,影响立竿见影。
远在欧洲的荷兰、德国及英国工厂很快陷入运营困境:由于后续工序停滞,上游生产线被迫减产甚至部分停工,大量订单积压,客户交期严重延误。
![]()
令人不解的是,面对日益恶化的局面,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并未寻求合作解决方案,反而在10月13日后发布内部函件,对中国工厂所生产产品的质量与真实性提出质疑。
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未能缓解信任危机,反而加剧了上下游客户的恐慌情绪,导致多个长期合作伙伴重新评估合作关系。
![]()
危机很快传导至汽车产业。现代汽车工业高度依赖稳定可靠的芯片供应,每辆整车平均使用上百颗来自安世的功率器件。
德国采埃孚(ZF)、欧摩威(Eberspächer)等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率先发出警报,多位生产负责人连续多周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部分装配线面临随时停产的风险。
![]()
这些企业不得不紧急联络中方渠道,请求特批芯片放行,以维持基本运转。巨大的经济压力反过来施加于荷兰政府身上,国内议会开始出现反对声音,有议员公开呼吁立即终止这场“自我伤害式”的监管干预。
![]()
想找台阶下又放不下身段
在内外夹击之下,荷兰政府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11月6日,此前态度强硬的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示,“预计芯片运输将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这被视为官方首次释放妥协信号。
![]()
次日,进一步消息称,荷兰愿考虑“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程序,但前提是中方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恢复芯片出口,并允许荷方派员赴华核查相关流程。
这一提议逻辑混乱且充满矛盾,形同一名闯入者破坏他人财产后,要求受害者先行修复损失,才考虑停止进一步破坏。
![]()
更为离谱的是,即便只是“暂停”接管,荷方仍附加一项额外要求——希望中方协助解决与其控股公司之间的“财务纠纷”。
这意味着荷兰试图将其因错误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转嫁给中国企业,暴露出一种既想挽回颜面、又不愿承担后果的弱势心理。
![]()
对此,中方回应坚定而克制。商务部明确指出,当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紊乱,根源在于荷兰政府对正常商业活动的不当干预,荷方理应承担全部责任。
同时强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而非空洞表态。中方已展现出建设性姿态:早在11月1日即宣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出口许可豁免,并主动决定推迟原定于10月9日生效的出口管制措施,延期一年执行。
![]()
此外,中方确认已批准相关出口申请,并接受荷兰经济部代表团来华开展对话的请求,积极推动问题妥善解决。
至此,责任归属清晰可见:谁在制造障碍,谁在推动破局,事实不言自明。
![]()
安世半导体这场风波,绝非一起普通的外资企业管理争端,它更像是全球化时代下地缘政治与产业逻辑碰撞的典型缩影。
从其前身飞利浦半导体算起,这家企业已有六十余年历史,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跨国协作的编年史。欧洲负责前端晶圆制造,亚洲承担后端封装测试,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维系着企业的生命力。
当政治力量试图以强制方式撕裂这条早已深度融合的价值链时,结果不是增强安全,而是让所有参与者共同承受代价。
真正的产业安全,不应建立在排他性的控制之上,而应源于相互依存中的规则共识与互信机制。
![]()
结语
欧洲汽车行业面临的断供危机,荷兰政府由强势干预到仓促求和的戏剧性转折,无不说明一个现实:当今全球供应链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巨网,一旦形成,便无法由单一国家随意剪裁或重构。
任何企图以行政命令打破市场规律的行为,终将付出高昂代价。唯有尊重规则、维护合作、坚持公平透明,才能构建真正可持续的技术生态体系。在这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之网中,妄图追求绝对主导权,或许才是最大的认知误区。
![]()
信息来源:
1.《荷兰将归还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关键汽车芯片恢复供应》IT之家2025-11-08 11:09
![]()
2.《安世半导体风波:中欧陷入技术主权鏖战》新浪财经2025-11-07 22:54
![]()
3.《商务部:荷方不当干预安世半导体内部事务,造成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动荡和混乱,应承担全部责任》手机中国网2025-11-06 17: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