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重的扁担:麻糍奶奶的最后一单
11月9日下午5点,诸暨市西三环路江山村附近,72岁的麻糍奶奶像往常一样挑着扁担横穿马路。扁担两头挂着竹篮,里面是刚做好的糯米团子,还冒着热气。这是她走了十年的路线——从刘家山村出发,穿过三个红绿灯,在晚高峰前赶到写字楼区,卖给加班的年轻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当地官方澄清她与丈夫均有退休金,儿子服刑传闻不实。但网友拍下的视频里,老人驼着背在雨中叫卖的画面,让“有退路仍选择负重前行”成为评论区高频词。
二、流动摊贩的三重压力:谁在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执法的两难在诸暨并非孤例。2022年杭州某区城管与摊贩冲突致人骨折事件,曾引发“暴力执法”争议;同年宁波流动水果摊主为躲避检查翻墙摔伤,获赔12万元的判决书至今仍在业内流传。
![]()
image
风险的常态更令人心惊。绍兴交警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非机动车事故中,流动商贩占比达17%,其中六成发生在黄昏时段。麻糍奶奶出事的路段,被当地司机称为“盲区弯道”,近三年已发生4起行人伤亡事故。
保障的真空则是群体性伤痛。尽管麻糍奶奶有退休金,但诸暨市个体劳动者协会2022年调研显示,当地76%的流动摊贩未缴纳任何保险。一位卖烤红薯的大爷说得直白:“我们这种人,摔断腿就等于破产。”
![]()
image
三、他山之石:流动经济的另一种可能
日本福冈的屋台摊主持有“营业手形”,可在指定区域经营至凌晨;台北士林夜市通过抽签分配摊位,年营收超百亿新台币。这些案例揭示共性:合法身份+固定场所=风险可控。
成都青羊区试点值得关注。2021年设立的26个“流动摊贩疏导点”,要求经营者备案身份证、健康证,每月缴纳60元卫生费即可获得带编号的荧光马甲。三年间,该区摊贩交通事故下降43%,消费者投诉减少61%。
四、扁担之外:民生温度需要制度托底
麻糍奶奶竹篮里滚落的糯米团,像极了这个群体的生存隐喻——柔软却易碎。当城市管理者忙着讨论“市容”与“秩序”时,是否想过那些扁担承载的,可能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或仅仅是一碗热汤面的尊严?
网友在悼念视频下留言:“她本可以坐在公园晒太阳,却选择在车流中继续‘带货’。”这“带”的何止是麻糍,更是一个古稀劳动者对生活的全部诚意。或许真正的文明,不是消灭扁担,而是给每根扁担系上反光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