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机现象”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尖锐的比喻,它深刻地揭示了基层存在的一种“假忙碌、真懈怠”的作风顽疾。我认为“跑步机现象”的本质是一种新式的形式主义和不良的政绩观。这种“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踏步”的行为,看似“忙”,实则是“忙”于“表面绣花”、“表演忙碌”和“磨洋工”。它最大的危害在于,只会让好政策停在纸上,让群众期待落在空中,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坚决破除。
“跑步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
从干部自身来看,这些“走上跑步机”的人大都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把领导注意放在群众满意前,不是想着如何为群众干实事、为地方谋发展,而是琢磨如何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缺乏担当精神,面对改革发展的硬骨头,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绕道而行,不是攻坚克难,而是避重就轻。
从机制环境来看,一些单位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也让一些被动“走上跑步机”的干部颇感“委屈”。考核看材料、听汇报,忽视群众的实际感受和评价,无形中助长了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不跟风就没出路;权责不一致,容错空间小,“多干多出错,少干少出错”,不如在“跑步机”上原地打转安全。
要让干部从“跑步机”上走下来,踏上实干的轨道,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首先,要校准“政绩观”,解决“为谁干”的思想根源问题。“干部干部,干字当先”。必须引导广大干部时常掸去初心的灰尘,深刻自问是在“原地踏步”吗?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工作是为群众而干,不是为“表演”而干。
其次,要树立“实干导向”。必须“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我们的考核评价,不能只看“忙不忙、累不累”,更要看“干成了什么事、干得怎么样”;不能只听“材料怎么写”,更要看“群众怎么评、实际效果怎么样”。
再次,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要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对于那些“做碌碌无为太平官”、在“跑步机”上原地踏步的干部,制度绝不能给予其生长空间,必须坚决“调下去”,彻底打破“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下”的思维定式。
最后,要筑牢“容错纠错”机制,为实干者“撑腰”。“跑步机”现象的产生,也因为干部怕“摔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敢于从“跑步机”上下来,真正“往前跑”。
总之,“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只有彻底破除“跑步机现象”,让每一名干部都踏上真正的前行轨道,才能把事业的每一步都踏在实处、走出实效。作为一名“准公务员”,我将时刻以此为戒,在未来的工作中,坚决不做“原地踏步”的“表演者”,而是要努力成为一名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实干家”,把每一步都踏在为人民服务的坚实大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