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外滩,博览百年风华,交响东方韵律。作为“上海封面”的外滩,如何进一步彰显开放胸襟,以文化魅力吸引四海宾朋?日前,2025“风尚黄浦 文化之城”城市文明故事汇暨“走进外滩”项目发布活动在外滩FTC举行,通过建言、对话、行走的方式,多维感知外滩文化脉搏,诠释城市精神。
![]()
![]()
活动中,“走进外滩”系列人文行走文明实践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以深度行走的方式,引领市民游客阅读“活的建筑史”,从一砖一瓦中探寻“海纳百川”的胸襟;感受“追求卓越”的城市劲头;于浦江两岸的对话里体会“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气质。
![]()
“希望能走进更多外滩历史建筑,了解外滩故事”“想要看更多沉浸式音乐剧”“想有多一些老字号体验店”“多设些景观座椅”……在“智启新篇:共绘外滩文化新构想”篇章,不少观众在“集智墙”写下“金点子”,开启“风尚黄浦 文化之城”的想象之旅。
在“漫谈内核:解码外滩文化生命力”篇章,多位嘉宾从建筑、文学、时尚、旅游角度,共话外滩文化发展的无限可能。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宿新宝介绍,外滩建筑空间呈现方格密路、围合高密、街墙齐整、街角特色、经典轮廓的主要特征。未来,外滩片区保护更新将打造功能混合的复合街区、可以走街穿坊的慢行街区、充满历史文艺气息的人文街区、交互共构的立体街区。
![]()
上海作家、上海文史馆馆员陈丹燕作为黄浦区推选的市人大代表,致力于提升“一江一河”空间文化含量。著有“外滩三部曲”的她曾为了写书,频繁去外滩拍照,并与出生在上海的知名媒体人曹景行深度对话,打造了纪录片《巡江记》。她表示,透过建筑与历史的双重角度再读外滩,别有收获。
![]()
“跟俞菱逛马路”创始人俞菱将外滩划分为三个时间切片:2000年以后时尚的外滩、1980-1990年代小店的外滩以及1930年代摩登的外滩。她回顾了曾在外滩发生的几大时尚高光时刻,“外滩是上海最大的码头,近者悦,远者来。伟大的城市往往都是移民城市,这是新移民的码头;伟大的城市都是有梦想的城市,这是实现上海梦的码头。”
![]()
![]()
在开放麦·文化对话场中,来自上海外滩艺术中心的薛子谦提问,如何通过多元营造,提升艺术空间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宿新宝建议,可邀请艺术家、IP入驻艺术空间,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扶持。
国家金牌导游唐晨表示,外滩是中国开放的起点,现在的游客更希望走入建筑内部听故事,建议效仿汇丰银行大楼,面向普通游客开放更多公共区域。《读者》上海文化项目负责人劳逸灵在提问中期待,在外滩这个文化和潮流集聚的平台,未来有更多“引爆性”的节日或产品。陈丹燕畅想,外滩可以让屋顶露台联动起来,让这里“活”起来。俞菱建议,要保护好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小店,让其成为外滩“长红”的密码。
![]()
![]()
![]()
活动最后,宿新宝、俞菱、唐晨带领60余位市民开启漫行线・文化之城citywalk,从外滩FTC出发,分三条线路深度打卡东亚银行大厦、沙美大楼、海关大楼等地标,并走入建筑内部、露台,从不同视角观察外滩、读懂外滩。
作为黄浦区“城市文明开放麦”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外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相关内容近期将在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节目播出。后续,“走进外滩”系列人文行走文明实践项目将每月如期而至,无论你是本地居民,还是远方来客,都能在每场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让我们携手走进外滩,触摸历史的脉搏,领略文明的风采。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