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 4 月的北京,程家小院里透着肃穆。周恩来总理走进客厅时,郭翼青正扶着灵堂的桌沿,眼眶泛红。这个比程潜小 37 岁的女人,刚亲手给丈夫料理完后事,见总理来了,她深吸一口气,突然问出一句让在场人都屏住呼吸的话:“总理,程潜究竟算什么人?我们家,又算什么家庭?”
![]()
总理停下脚步,目光落在灵堂里程潜的遗像上。照片里的程潜穿着中山装,眼神温和,谁能想到这位老人曾是清末秀才,是指挥过抗日大军的国民党上将,更是1949年长沙起义的关键人物。
郭翼青的声音带着颤,她不是不懂事,只是这两年的动荡里,她总听见各种议论,心里的石头压了太久——丈夫一生起落,到最后,该有个明确的说法。
郭翼青问出口时,或许想起了1950年程潜寄到香港的那首《寄赠翼青三十生日》。诗里“仁亲如漆附,义结比金坚”的句子,曾让远在香港的她感动得直流泪。后来回内地与程潜团聚,她看着丈夫投身新中国建设,本以为日子会一直安稳,可如今丈夫走了,她突然慌了,怕连这份“踏实”都没了着落。
![]()
程潜的一生,本就充满转折。1882年出生在湖南醴陵耕读世家的他,早年抱着“科举报国”的想法苦读,16岁就中了秀才。可清末的朝堂腐败,看着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他撕了科举文章,写下《壮志书》:“从今绝不再习举业”。1903年,他考进湖南武备学堂,次年就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在那里加入同盟会,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时,他说“先生的三民主义,让我看清了路”。
后来程潜回国训练新军,毛主席当年在湖南新军中当兵时,就归他指挥。多年后毛主席还笑着说:“枪上肩、瞄准这些本事,都是从颂云兄的新军学的。”抗战爆发后,程潜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2月,日军四个精锐师团扑向新乡,他在指挥部里守了三天三夜,调兵遣将重创敌军。后来台儿庄大战,他又指挥部队在外围牵制日寇,为大捷立下汗马功劳。
![]()
也是在1938年,56岁的程潜遇见了19岁的郭翼青。当时战区总务处的陈从志做媒,谁都觉得年龄差太大,可程潜见郭翼青时,说“我想找个能一起过日子的人”,郭翼青看着眼前儒雅的将军,点了头。婚后没两年,程潜调西安,第三任妻子周劫华突然找来,对着郭翼青刁难。程潜没犹豫,把积蓄都给了周劫华,安置好她,转头对郭翼青说:“我跟你保证,甘苦共尝,白头偕老。”
这话他真的做到了。郭翼青怀过16个孩子,因身体原因仅6个女儿存活。面对这样的遗憾,程潜始终悉心照料、耐心安慰,尽己所能陪伴她度过难关。1949年,程潜决定长沙起义,怕家人受牵连,先把郭翼青和孩子送到香港。起义成功后,毛主席亲自草拟电文请他去北平,9月9日那天,程潜下火车,看见毛主席、朱德、周恩来都来接,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颂云兄,久违了”,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
1950年初春,郭翼青带着孩子从香港回到内地与程潜团聚。此后多年,程潜任湖南省长14年,郭翼青始终陪伴在侧,两人一起在长沙过着安稳的生活。总理常去家里探望,她生最小的女儿时,程潜想男孩想了很久,总理特意打电话安慰:“添个‘千金’好啊,是喜事!”女儿周岁时,总理还亲自上门,抱着孩子逗笑。
1968年初,程潜在家摔了一跤,骨折后去北京医院手术,没想到引发肺炎,4月9日那天,87岁的他因出血去世。郭翼青料理后事时,看着家里的老照片,心里总不安——外面的风言风语她听了不少,丈夫到底算“自己人”还是“外人”,她得问清楚。
所以总理来吊唁时,她才鼓起勇气开口。总理看着她,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颂公当然是革命干部!他跟共产党合作多年,抗日有功,长沙起义是义举,还拿了一级解放勋章。解放后当省长,鞠躬尽瘁。你们家,就是革命干部家庭!”
![]()
这句话像块石头落了地。几天后,程潜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骨灰安放在革命公墓。1996年6月,76岁的郭翼青去世,按中央安排,她的骨灰也放进了八宝山,和程潜的挨在一起。这对相差37岁、相伴33年的夫妻,最终还是没分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