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管家退休时我给了分红50万,儿子叫我:快看床头柜里她留的日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快过来!"儿子的声音从三楼传来,带着我从未听过的惊慌。

我放下手里的支票簿,那是准备给陈姐追加的养老金。

她刚走了不到两个小时,房间里还残留着她用了十三年的茉莉花香水味。

"床头柜,日记本!"儿子冲到楼梯口,脸色惨白,"您快看第一页!"

我三步并两步冲上楼。

儿子把一本黑色皮质日记本递给我,手在发抖。

我翻开第一页,整个人僵住了。



01

2010年9月的那场葬礼,我至今记得每一个细节。

妻子林雅的棺材被白玫瑰覆盖,那是她生前最爱的花。

儿子林浩当时只有8岁,穿着黑色的小西装,站在我身边,从头到尾没掉一滴眼泪。

"爸爸,妈妈真的不回来了吗?"葬礼结束后,他问我。

"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点头。

儿子转身跑进了房间,把自己锁了起来。

那是9月15日,妻子去世整整一个月。

她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抢救了三天,还是走了。

医生说她颅内出血严重,就算救回来也会是植物人。

我是上市公司的CEO,科腾集团的创始人。

公司刚上市两年,正是业务扩张的关键时期。

妻子走后,我每天忙得连哭的时间都没有。

儿子出了问题。

他不说话,不吃饭,不上学。

老师打电话来说他在学校一言不发,同学和他说话他也不理。

我请了心理医生,医生说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时间,需要家人的陪伴。

可我哪有时间?公司每天都有危机要处理,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我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

我想过把儿子送到妻子父母那里,但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

我想过请个保姆,但儿子排斥所有陌生人。

就在我焦头烂额的时候,商业合伙人陈总给我推荐了一家高端家政公司。

"老林,你需要一个专业的管家。"陈总说。

"我有个朋友在这个圈子,他们的管家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什么场面都见过。"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那家公司。

三天后,陈姐来面试了。

她穿着黑色的职业套装,头发梳成一丝不苟的发髻,脸上化着淡妆。

看起来五十出头,身材保持得很好,气质沉稳。

"林先生,我叫陈秀芬,今年51岁,做管家工作三十年了。"她的声音很平静。

"我在英国贵族家庭工作过十年,在香港富豪家里工作过八年,回内地后在上海、北京的几个家庭做过。"

她递过来一份简历,上面列着她服务过的家庭,都是非富即贵的名字。

"您为什么想来我家?"我问。

陈姐看了看客厅墙上妻子的照片,眼神停留了几秒。

"我看到了招聘信息,觉得很适合。"她说。

"您家需要一个能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管理佣人的人,这正是我擅长的。"

"您看起来很专业。"

我说,"但我儿子现在情况特殊,他刚失去母亲,很排斥陌生人。"

"我明白。"陈姐点头。

"失去至亲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安慰,是陪伴。我会慢慢让他接受我。"

我半信半疑,但还是让她试试。

第一天,陈姐没有急着和儿子接触。

她只是打扫房间,做饭,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儿子躲在房间里,她也不去敲门。

晚饭时间,陈姐做了一桌子菜,端到儿子房门口。

"林浩,饭菜放在门口了。"她说,"不想吃也没关系,饿了就吃。"

她转身离开了。

我以为儿子不会吃,但半个小时后,我发现门口的饭菜不见了。

碗筷整整齐齐地放在托盘上,菜吃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陈姐依然如故。做饭,打扫,把饭菜放在门口,然后离开。

第三天,儿子的房门开了一条缝。他探出头,看见陈姐端着托盘走过来。

"你做的红烧肉,和我妈妈做的一样。"儿子说,这是他一个月来说的第一句话。

陈姐停下脚步,看着他。

"你妈妈很爱你,她希望你好好活着。"陈姐轻声说。

儿子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陈姐笑了笑:"因为所有妈妈都是这样想的。"

那天晚上,儿子走出了房间,坐在餐桌前吃饭。

我震惊了。心理医生用了一个月都没能让儿子开口,陈姐只用了三天。

"陈姐,您是怎么做到的?"我问。

"没什么特别的。"她说。

"只是换位思考而已。孩子失去母亲,他需要的不是大道理,是妈妈的味道。"

"可您怎么知道我妻子做的红烧肉是什么味道?"



陈姐顿了一下:"我猜的。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甜口的红烧肉。"

我没有多想,只觉得她确实很专业。

就这样,陈姐留了下来。

一开始说好的是试用期三个月,但三个月后,我和儿子都离不开她了。

她把这个占地800平米的豪宅打理得井井有条,18个房间,6个卫生间,每个角落都一尘不染。

她记得每个房间的布局,知道哪扇窗户的锁不好用,知道哪个水龙头容易漏水。

她管理着五个佣人,安排他们的工作,从不出差错。

但最重要的是,她照顾儿子比亲妈还细心。

她知道儿子对虾过敏,每次做菜都避开海鲜。

她知道儿子怕黑,每晚都会给他留一盏夜灯。

她知道儿子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都会讲一个。

儿子原本紧闭的心门,慢慢被她打开了。

他开始说话,开始笑,开始和同学玩耍。

他的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从班级倒数第五,到中等,再到前十。

有一天放学,儿子拉着陈姐的手说:"陈妈,我今天考了第一名。"

陈妈。

他叫她陈妈。

陈姐愣了一下,眼眶有些红。

她蹲下来,摸着儿子的头:"真棒,你妈妈在天上一定很高兴。"

儿子点头,笑得很灿烂。

那一刻,我心里有些复杂。我这个当爸的,反而不如一个外人更了解我儿子。

但我也感激陈姐。没有她,我不知道儿子会变成什么样。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陈姐成了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给她涨工资,从最初的月薪2万涨到5万,再到8万。

但她几乎不花钱,所有工资都存着。

"陈姐,您存这么多钱做什么?"我有一次问她。

"给老家的侄子读书用。"她说,"他父母去世了,我是他唯一的亲人。"

"您没有自己的孩子吗?"

陈姐摇头:"年轻的时候太拼事业,错过了。现在年纪大了,也不想了。"

她说得很平淡,但我能感觉到她眼里有一丝遗憾。

陈姐对儿子的好,超出了一般管家的职责范围。

她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还关心他的学业,他的情感,他的一切。

儿子考高中那年,压力很大。

有一天晚上,我看见陈姐陪着儿子在书房学习,一直到凌晨两点。

"陈姐,您去睡吧,我陪他就行。"我说。

"没事,林先生。"陈姐说,"我睡得晚,正好陪陪孩子。"

儿子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他第一个拥抱的不是我,是陈姐。

"陈妈,谢谢您。"他说。

陈姐抱着他,眼泪掉了下来:"好孩子,你妈妈会骄傲的。"

但有些细节,越来越让我觉得奇怪。

比如,陈姐为什么知道妻子最喜欢的花是白玫瑰?

有一次她买花回来,我说:"陈姐,您怎么知道买白玫瑰?"

她说:"我猜的,这个季节白玫瑰最好看。"

比如,陈姐为什么知道妻子的衣帽间密码?

有一次我要进衣帽间拿东西,发现密码锁换了。

我正要去找钥匙,陈姐说:"密码是0915,林太太的生日。"

我输入密码,果然打开了。

"您怎么知道密码?"我问。

"我猜的。"她说,"一般人都会用生日做密码。"

比如,每年妻子的忌日,陈姐都会去墓地。

她比我去的次数还多。有一次我在墓园偶遇她,她正对着墓碑说话。

"林雅,对不起,我来晚了。"她说。

我站在远处,没有打扰她。但我很疑惑,她为什么要道歉?她来晚了什么?

我问过她,她说:"我是替佛祖道歉,没能保佑林太太。"

这个解释很牵强,但我也没深究。

还有一次,儿子问陈姐:"陈妈,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那是儿子16岁的时候,他已经懂事了,知道陈姐对他的好超出了工作范畴。

陈姐沉默了一会儿,说:"因为我答应过一个人,要照顾好你。"



"谁?"儿子追问。

"观音菩萨。"陈姐笑着说。

"我年轻的时候在寺庙许过愿,要做善事。照顾你,就是我的善事。"

儿子信了,我也没多想。我以为陈姐只是找个借口,不想让我们觉得欠她人情。

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意。

陈姐不仅照顾儿子和家里的事,有时候还会在商业上帮我。

2015年,公司差点被竞争对手恶意收购。

对方用了各种手段,挖我的高管,挖我的客户,还在媒体上造谣污蔑我。

我焦头烂额,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天晚上,陈姐端着一杯茶进书房。

"林先生,您这几天很累吧。"她说。

"嗯,公司有些麻烦。"我叹气。

陈姐沉默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

"这是一个律师朋友的名片,他很专业,也许能帮到您。"她说。

我接过名片,上面写着"金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王律师"。

"您怎么认识这么厉害的律师?"我惊讶地问。

"以前服务过的一个家庭介绍的。"陈姐说,"他们说这位律师很靠谱。"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王律师。没想到,他真的很厉害。

他帮我找到了竞争对手违规操作的证据,还帮我打赢了官司。

公司保住了。

我感激陈姐,给她发了十万块奖金。

她收下了,但转手就捐给了妻子生前支持的那家孤儿院。

"陈姐,您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

"我够用了。"她说,"这些钱给需要的人,更有意义。"

还有一次,2018年,竞争对手设局陷害我。

他们伪造了一份合同,说我侵吞公司资产。

这件事如果坐实,我不仅会失去公司,还会坐牢。

我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澄清。

陈姐突然跟我说:"林先生,小心陈总。"

"什么意思?"我愣住了。

"我听佣人朋友说,最近陈总和您的竞争对手走得很近。"陈姐说,"您要小心。"

我半信半疑,但还是留了个心眼。果然,我发现陈总和竞争对手私下有联系。

他把我的商业机密泄露给对方,还伙同对方伪造证据陷害我。

我及时发现了这个阴谋,避免了一场灾难。

"陈姐,您是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也是听说的。"她说,"佣人之间会互相交流,我碰巧听到了。"

我总觉得她的解释不够完整,但她不愿多说,我也不好追问。

儿子在陈姐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

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

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

毕业那年,他说要创业。

"爸,我不想接您的班。"他说,"我想自己闯一闯。"

我支持他。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梦想。

但创业需要启动资金,我准备给他投资一百万。

没想到陈姐找到我,说:"林先生,我想投资林浩的项目。"

"您?"

我惊讶了,"陈姐,创业风险很大,您把积蓄都投进去,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我相信林浩。"陈姐说得很坚定。

"而且我这些年存了不少钱,投资三十万不会影响我的生活。"

儿子知道后,坚决不肯要。

"陈妈,这是您辛苦攒的钱,我不能要。"他说。

"傻孩子,钱放在银行也是放着。"陈姐说,"投资你,比放在银行有意义。"

最后,儿子还是收下了陈姐的三十万。

他很争气,公司第二年就盈利了,第三年就把钱还给了陈姐,连本带利。

陈姐笑着收下,转手又把钱捐给了慈善机构。

"陈妈比我亲妈还亲。"有一次儿子对我说。

我听了心里有些酸涩,但也确实如此。

儿子8岁失去母亲,这十几年都是陈姐在照顾他。

她比我这个当爸的,更像他的家人。



02

时间到了2023年,陈姐已经在我们家待了13年。

那年年底,她突然找到我,说想退休。

"林先生,我想回老家了。"她说。

我愣住了:"为什么?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吗?"

"不是,你们对我很好。"陈姐说,"只是我年纪大了,64岁了,想回老家养老。"

"陈姐,您身体这么好,怎么会老呢。"

我劝她,"而且林浩也离不开您,您就别走了。"

"林浩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事业,不需要我了。"陈姐摇头,"我该回去了。"

我看她态度坚决,又问:"那您什么时候走?"

"明年9月吧。"她说,"我想再陪林浩过最后一个生日。"

儿子知道后,急了。

"陈妈,您别走。"他抱着陈姐,像小时候一样,"您在哪里我都跟着您。"

"傻孩子,你有自己的生活。"

陈姐摸着他的头,眼眶红了,"陈妈老了,想回家了。"

"那我给您在老家买房子,您想住多大的都行。"儿子说。

"不用,我有房子。"陈姐说。

我和儿子轮番劝说,甚至提出把工资涨到15万一个月。

但陈姐很坚决,说她已经决定了,谁劝都没用。

那几个月,家里的气氛很沉重。

陈姐开始整理房间。她把十三年来积累的东西分类,能送人的送人,能捐的捐掉。

她的房间越来越空,最后只剩下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

她把十三年来的工资明细都整理出来,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林先生,这是我的工资明细。"她把一个账本递给我,"您看看有没有问题。"

我翻开账本,从2010年9月到2023年8月,每个月的工资,每次涨薪,每笔奖金,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陈姐,您记这个做什么?"我问。

"怕以后有人说我拿了不该拿的钱。"她说。

"怎么会呢?"

我笑了,"您在我们家13年,别说这些工资,就是再多十倍,也是您应得的。"

陈姐摇头:"林先生,我拿的每一分钱都是我劳动所得我不能让人觉得我贪心。"

她的话让我觉得奇怪,但我也没多想。

陈姐还给儿子写了很多信。

"这是我这些年对你的一些建议。"她把一个文件袋递给儿子。

"关于人生,关于事业,关于婚姻。你现在可能用不上,但以后也许会需要。"

儿子打开文件袋,里面有十几封信,每封信都写了日期和主题。

"关于如何选择人生伴侣" "关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关于如何面对失败" "关于如何孝顺父亲"

每一封信都写得很详细,字迹工整,能看出她花了很多心思。

儿子看着那些信,眼泪掉了下来:"陈妈,您这是在交代后事吗?"

"傻孩子,我只是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

陈姐说,"我这辈子没有孩子,你就是我的孩子。"

那几个月,陈姐经常一个人发呆。

有时候她坐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花园,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茶杯里的水凉了,她也不喝。

有时候她站在妻子的照片前,一站就是很久。

我看见她的嘴唇在动,像是在说什么,但听不清。

有一次我问她:"陈姐,您在跟林雅说什么?"

她转过身,眼里有泪:"我在跟她道歉。"

"道歉什么?"

"我来晚了。"陈姐说,"如果我能早点来,也许她就不会……"

她没说完,转身走了。

我不明白她的意思,但能感觉到她心里有很重的心事。

5月的时候,我看见陈姐去了一趟妻子的墓地。

那天是周末,我正好也要去扫墓。我到墓园的时候,远远看见陈姐站在墓碑前。

她站了很久,一动不动。阳光照在她身上,她的背影看起来有些佝偻。

我没有过去打扰她,只是远远地看着。

大约半个小时后,陈姐跪了下来。

她对着墓碑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来,转身离开。

我看见她的脸上全是泪。



那天晚上,我问她:"陈姐,您今天去墓地了?"

她愣了一下:"您看见了?"

"嗯,远远看见的。"我说,"您为什么要跪?"

"我在忏悔。"陈姐说。

"忏悔什么?"

她摇头:"说了您也不懂。总之,我对不起林太太。"

我越来越觉得陈姐不对劲,她说话总是欲言又止,像是有什么话想说,但又不敢说。

临近9月,陈姐开始做最后的安排。

她把家里所有的管理流程写成了手册,从每天几点起床,到每个房间怎么打扫。

到佣人们的工作安排,事无巨细,全部记录下来。

她把佣人们的性格特点、注意事项都列出来。

"王阿姨做菜好吃,但脾气急,要哄着她。"

"小李腿脚利索,但粗心,要盯着他。"

"老张负责花园,他最用心,可以完全放心。"

她甚至把我和儿子的生活习惯、饮食禁忌都详细记录下来。

"林先生不能吃香菜,会过敏。"

"林浩喜欢喝乌龙茶,但晚上不能喝,会失眠。"

"林先生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要打扰他。"

她把这些整理成一本厚厚的手册,交给了新来的管家。

"这是我13年的经验。"她说,"您照着这个做,不会错。"

新管家接过手册,感动得说不出话。

我开玩笑说:"陈姐,您这是在交代后事吗?"

陈姐苦笑:"差不多吧。"

9月1日,陈姐离职的日子到了。

前一天晚上,我和儿子商量要给她办一个盛大的欢送会,请所有认识她的人来。但陈姐拒绝了。

"不用了,我不喜欢热闹。"

她说,"就我们几个人,简简单单地吃顿饭,然后我就走。"

那天早上,陈姐起得很早。

她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床单叠得方方正正,地板擦得能照出人影。

她换上了一件藏青色的连衣裙,是我去年给她买的。

她一直舍不得穿,说太贵了。今天却穿上了。

她还化了淡妆,口红涂得很仔细。看得出来,她想体面地离开。

中午,我们一家人和所有佣人一起吃了顿饭。

餐桌上,气氛很沉重。大家都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吃着。

"林先生,林浩,还有大家。"陈姐放下筷子,"这13年,谢谢你们。"

"陈姐,该谢谢的是我们。"我说,"没有您,我们这个家不会这么好。"

"是啊,陈妈。"儿子说,"您就是我们家的一份子。"

陈姐的眼泪掉了下来。

"对不起。"她说,"对不起,我……"

她哽咽了,说不下去。



"陈姐,您怎么了?"我有些担心。

"没事,我只是舍不得。"陈姐擦了擦眼泪,"吃饭吧,菜都凉了。"

下午三点,陈姐要走了。

我准备了50万的支票,是公司今年利润分红的一部分。

"陈姐,这是您应得的。"

我把支票递给她,"您在我们家13年,这些钱是对您的感谢。"

陈姐看着支票,手开始发抖。

"太多了,林先生。"她说,"我不能要。"

"必须要。"我说。

"您对这个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些钱。

如果不是您,林浩不会有今天。如果不是您,这个家早就散了。"

儿子也说:"陈妈,您收下吧。这是我们的心意。"

陈姐接过支票,眼泪止不住地流。

"谢谢,谢谢你们。"

她哽咽着说,"这些年,你们对我太好了。我……我对不起你们。"

"您说什么呢。"我说,"是我们要谢谢您。"

陈姐摇头,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儿子拿出一个礼盒:"陈妈,这是我给您准备的礼物。"

陈姐打开礼盒,里面是一条项链,吊坠上刻着两个字:"陈妈"。

"这是我定制的。"儿子说,"您永远是我的陈妈。"

陈姐抱住儿子,哭得像个孩子。

"好孩子,好孩子。"她一遍遍地说,"你要好好的,要幸福。"

她放开儿子,深深地看了我们一眼。

"林先生,林浩,保重。"她说,"以后,照顾好自己。"

她拉起行李箱,转身往门口走。

走到门口,她停了一下,回头看了一眼这栋房子。

她的眼里有泪,有不舍,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

"再见。"她说。

然后她拉开门,走了出去。

我和儿子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渐渐远去。

门在她身后关上。

儿子扑进我怀里,哭了出来。

"爸,我舍不得陈妈。"他哭着说。

"我也舍不得。"我说,眼泪也下来了。

我们在门口站了很久。



03

陈姐走后,家里突然空了。

新来的管家很专业,按照陈姐留下的手册打理一切。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那个每天早上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少了那个晚上在书房陪儿子学习的人。

少了那个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端来一杯热茶的人。

儿子更是魂不守舍。

他每天下班回来,还是会习惯性地喊一声"陈妈"。但没有人应答。

"爸,我想去看看陈妈。"有一天儿子说。

"她说她要一个人静静,我们就别打扰她了。"我说。

但我心里也想陈姐。我甚至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多挽留她。

一周后,我想起陈姐走得匆忙,也许有东西忘在房间里了。

"林浩,我们去陈姐房间看看。"我说,"看看有没有她遗落的东西给她寄过去。"

儿子点头:"好。"

我们上了三楼,推开陈姐的房间。

房间干净得像没人住过。

床铺整理得一丝不苟,被子叠成豆腐块,床单平整得看不到一个褶皱。

窗台上放着一盆绿萝,叶子绿得发亮。

这盆绿萝是妻子生前最爱的植物,当年她去世后,我把它扔了。

没想到陈姐又买了一盆一模一样的。

书桌上放着一张合影,是我们一家三口和陈姐的照片。

那是去年春节拍的,我们四个人站在客厅里,笑得很开心。

墙上贴着儿子从8岁到23岁的成长照片。

第一张是儿子8岁的照片,扎着小辫子,笑得露出了小虎牙。

第二张是他10岁的照片,穿着校服,背着书包。

第三张是他12岁的照片,个子已经长高了,眼神还有些稚嫩。

一直到最近的照片,23岁的儿子,穿着西装,站在他公司门口,意气风发。

每一张照片都标注了日期和事件。

"2012年10月,林浩第一次考了满分。"

"2015年6月,林浩毕业了。"

"2018年9月,林浩考上清华。"

"2022年3月,林浩创业了。"

密密麻麻的照片,记录了儿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儿子看着那些照片,眼泪掉了下来。

"陈妈把我的每一个瞬间都记录下来了。"他哽咽着说。

我也很感动。陈姐比我这个当爸的,更用心地记录了儿子的成长。

"我们看看有没有她遗落的东西。"我说。

儿子打开衣柜,里面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我打开书桌抽屉,也是空的。

"她收拾得真干净。"儿子说。

他走到床边,打开床头柜。

床头柜有两个抽屉。上面那个是空的,下面那个……

儿子突然愣住了。

"爸!"他的声音变了调,"快过来!"

我走过去:"怎么了?"

儿子指着床头柜下面的抽屉,手在发抖。

我低头看去,抽屉里放着一本黑色皮质的日记本。

日记本很旧,封面已经磨损了,边角都翘起来了。

看得出来,这本日记被翻阅了很多次。

"日记本?"我拿起来。

儿子的脸色惨白:"爸,您看第一页。"

我翻开第一页。

日记本的纸张已经泛黄,字迹工整,是陈姐的笔迹。

第一行写着一个日期:2010年9月15日。

那正是陈姐入职的日子。

我继续往下看。

一秒。

两秒。

三秒。



我的手开始颤抖,越抖越厉害。

血液在这一瞬间冲上了脑门,整个人像被雷击中一样,僵在原地。

我死死盯着日记本上的那几行字,眼睛睁得很大,瞳孔剧烈收缩。

嘴巴张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喉咙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儿子看着我的表情,声音都在颤抖:"爸,这,这是怎么回事?"

我没有回答,只是继续盯着那几行字,整个人如坠冰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