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中东的棋局,风向有点不对劲了。以色列,这个打了两年多“铁血战争”的小霸王,突然宣布要从加沙部分撤军了。
你没听错,是撤军。
从约旦河西岸,到以色列北部,再到打成一片焦土的加沙地带,好几千名预备役士兵,终于能脱下军装,回家了。
这消息一出,全世界的聚光灯“唰”地一下全打过来了。这是要鸣金收兵了?是打赢了,还是……打不动了?
![]()
尤其是标题那个问题,扎心了:以色列,会不会最终以失败告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兵是“人”
要聊这事,咱得先搞懂以色列的“兵”是咋回事。
跟咱们想象的不一样,以色列的常备军其实人不多。他们真正牛的地方,是那套“全民皆兵”的预备役制度。2023年10月7日那档子事一出,以色列一晚上就动员了超过30万预备役。
什么概念?这30万人,平时可不是待在军营里擦枪的。他们是特拉维夫写代码的程序员、是海法港的工程师、是耶路撒冷教书的老师、是开咖啡馆的小老板。
![]()
他们,就是以色列经济的“发动机”和“顶梁柱”。
现在,想象一下,你把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劳动力,一下全抽走,扔到战场上,一扔就是两年多。
这会发生什么?
咱不聊那些大道理,就说点实在的。
一个在加沙前线蹲了两年战壕的程序员,他老婆可能已经跟他提了离婚;他的孩子可能已经不认识他;他原来那个月薪几万的岗位,早就被新来的印度小哥给顶了。
这不是我瞎编的。《华尔街日报》前阵子就捅出来,说停火协议之前,很多预备役士兵已经开始“摆烂”了,根本不按时报到。指挥官急得没办法,只能在社交媒体群里“摇人”,求爷爷告奶奶地让大家归队。
为啥?用特拉维夫国家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迪特吉特尔曼的话说,就是:“预备役人员几乎都在崩溃。”
![]()
她还说了一句更要命的:“国家经济也难以承受。”
“发动机”熄火了,仗还怎么打?
打仗打的是什么?说到底,打的是钱。
以色列是个小国,它的经济模型很特殊,高度依赖高科技产业。当这30万高素质人才离开岗位,以色列的经济“发动机”就等于直接熄火了。
这两年,以色列的GDP增速跟蜗牛爬一样,财政赤字噌噌地往上涨。工厂开工不足,服务业没人手,旅游业直接归零。
你想想,一个国家连日常运转都成问题了,还拿什么去支撑每天几亿几亿烧钱的现代化战争?
所以,吉特尔曼才说,军方这次撤兵,是“别无选择”。
![]()
这四个字,分量千斤重。
这不是战略性胜利,这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
你再能打,你总得吃饭吧?你再“同仇敌忾”,你总得回家过日子吧?
两年了,那股“复仇”的怒火,早就被没完没了的账单、妻子的眼泪和老板的裁员通知给浇灭了。
所以,这次撤军,你别看他嘴上说得漂亮,什么“调整部署”,什么“减轻士兵负担”。
真相就一个:扛不住了。人心扛不住,钱袋子也扛不住。
撤军=和平?你想多了
那是不是说,和平马上就要来了?
你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
![]()
我得说句实话,这操作,太“以色列”了。
你看他宣布撤军的同一天,在干嘛?再空袭黎巴嫩南部!
你再看他撤军的细节:撤的是“预备役”,补上的是谁?是“现役义务兵”。
看懂这“一退一进”了吗?
撤掉预备役,是因为这帮人“贵”:他们是社会中坚,他们有家庭有工作,他们两年没收入,会闹事,会给政府巨大压力。
补上义务兵,是因为这帮人“便宜”:他们本来就在服役,年轻,没啥社会负担,国家给口饭吃就行。
说白了,以色列这是在“降本增效”。
![]()
他不是不打了,他是要换一种“更便宜”的方式继续打。他把最贵的“人肉盾牌”换下来,换上“标准配置”,好让自己从这个经济和社会的无底洞里,稍微喘口气。
而且,军方说得明明白白:这些预备役,随时可以被召回。
这哪是和平的橄榄枝?这分明是中场休息时,往脸上泼了盆冷水,准备下半场接着耗。
那么,以色列到底会不会“失败”?
好,现在回到那个最扎心的问题:打了两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以色列算不算“失败”了?
这要看“胜利”的标准是啥。
如果标准是2023年10月,他们喊出的那个震天响的口号——“彻底消灭哈马斯”。
![]()
那我明确告诉你:他们失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
两年过去了,哈马斯被消灭了吗?显然没有。虽然被打残了,但核心力量还在,地道战还在打。
更重要的是,哈马斯代表的那种反抗情绪,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在加沙的废墟和鲜血中,变得更加浓烈。你打死了一个哈马斯,废墟里可能站起来十个。
以色列用最残酷的军事手段,也没能解决掉那个最根本的政治问题。
但是,如果你换个角度看,以色列也“没输”。
从军事上,它把加沙炸回了石器时代,哈马斯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内,都不可能再有能力发动一次“10月7日”那样规模的袭击。从这个角度看,以色列的“安全”是(暂时)保障了。
![]()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特别尴尬。
它不是胜利,也不是彻底的失败。它叫“战略僵局”,或者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叫“掉坑里了”。
认清现实:这不是结束,只是“换挡”
你要问我,这波撤军,到底意味着啥?
它意味着以色列的决策层,终于从两年多的“上头”状态,稍微冷静了一点。
他们终于承认了一个现实:光靠炸弹和坦克,是赢不了的。
这场仗,已经从一场“复仇之战”,彻底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消耗战”。
现在的停火协议,是美国人拼了老命斡旋出来的,双方都只是在“骑墙”。哈马斯需要时间重整旗鼓,以色列需要时间“回血”。
![]()
但根上的问题,比如哈马斯解除武装、国际部队进驻、巴勒斯坦建国……这些核心矛盾,一个都没解决。
所以,这次撤军,不是战争的结束,甚至可能连“结束的开始”都算不上。
这只是一场“中场休息”,以色列正在“换挡”。
他们从“闪电战”的狂热中醒了过来,不情愿地接受了“持久战”的现实。他们用义务兵替换预备役,就是为了把这场战争“常态化”,让它成为未来几年生活的一部分。
至于“失败”?
真正的失败,不是在战场上输掉一场战役。真正的失败,是当你发现自己除了打仗,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
当以色列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民生都绑死在这辆战车上,当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越打越不安全、越不安全越要打”的死循环时,那个“失败”的计时器,其实就已经启动了。
这次撤军,就是计时器跳动的声音。它在提醒所有人,战争,终究没有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