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开倒车?德国妄议台海,中方划红线后,德外长提出通话请求
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德国这个国家!用600千克炸药炸毁格伦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巨响,为其核能时代画上了仓促的句号。
根据观察者网报道,德央行行长大言不惭的公开喊话中国,这些西方政客在对华问题上,始终带着傲慢和偏见。在十月末,德国外长公然妄加讨论台海问题遭到中国外长王毅的正告,殊不知德国对华依赖有多深,中国已经是德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难道德国要对中国开倒车吗?
我国外长王毅已经给出明确答复,应德国请求同其外长通话,正告他们不要搞麦克风外交,中国曾明确支持台海,德国知道国家分裂的痛,反对一切台独行径。
其实德国目前已经问题不断,刚爆破的核电站,国内能源问题加剧,经济高度依赖中国,这次德国爆破核电站并非临时起意的决策,而是该国持续十余年能源转型的极端收尾,却直接将本就严峻的能源危机推向了新的深渊。
与能源部门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保主义者的集体狂欢。他们举着“无核无煤即正义”的标语奔走相告,将这场拆除视为“去工业化”的里程碑。
而就在不久前,2015年才建成、曾承担德国4%火电供应的墨尔堡煤电厂,同样在爆炸声中化为废墟。有环保激进分子甚至公开宣称:“环保尚未成功,仍需再接再厉”,其目标直指德国仅剩的传统能源设施。
这种激进转型的代价,要放在德国能源产业的辉煌过往中才更显沉重。2010年以前,德国凭借煤炭与核能两大支柱,长期稳坐欧洲电力净出口国头把交椅,法国的核电站检修期、荷兰的冬季用电高峰,都要依赖德国的电力驰援。
转折点出现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当时借势崛起的德国绿党,抓住公众对核安全的恐慌心理,将煤电贴上“气候杀手”、核电打上“安全隐患”的标签,全力推动能源转型。
在绿党主导的政策推动下,德国开启了“拆厂运动”。17座核电站相继关停拆除,60%的煤电站退出运营,仅存的能源设施成了“濒危物种”。
万幸的是,德国工业时代积累的设备基础与技术储备尚在,40%的煤电产能与早期布局的新能源项目勉强支撑,才让全国没有陷入大规模停电的绝境,但电力供应的缓冲空间已被压缩至极限。
供需失衡的裂缝在2023年彻底撕开。这一年,德国结束了数十年的电力出口历史,首次成为电力净进口国,但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专家指出。
这并非单纯因发电不足,而是部分时段从邻国购电更具经济性,进口电力仅占全年净发电总量的极小部分,且主要来自丹麦、挪威和瑞典。
![]()
但环保组织并未就此收手,他们将进口电力视为“妥协”,持续施压政府,要求在2030年前彻底关停剩余40%的煤电产能,全然不顾能源供应的现实缺口。
新能源本应是转型的核心支撑,却存在致命的稳定性缺陷。每当风力减弱、云层遮蔽,德国就必须依赖天然气发电填补缺口。
可俄乌冲突的爆发,让这条后路被彻底堵死,环保组织以“能源道德”为由,坚决反对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宣称“冻毙事小,失节事大”。在美国的政治施压与商业游说下,德国只能转向美国液化天然气,踏入了成本陷阱。
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直供欧洲,运输成本极低;而美国液化天然气需经零下162度冷冻、专用船跨大西洋运输、再重新气化,全链条成本显著高于管道气。
![]()
成本转嫁直接导致电价失控:2011年德国工业用电约0.8元人民币/千瓦时,如今飙升至1.9元,12年间涨幅超137%,该数据为终端电价对比,创下欧盟成员国同期最高涨幅纪录。
与中国0.7元人民币/千瓦时的工业电价相比,德国企业的能源成本高出2.5倍以上,居民用电更是达到中国的6倍。
电力是制造业的“血液”,精密化工、汽车制造等德国优势产业对电价尤为敏感,曾经支撑“工业4.0”战略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产业竞争力断崖式下滑。
德国央行的统计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过去五年,该国资本净流出规模达到此前的3倍,企业用脚投票选择“逃离”。
![]()
化工巨头巴斯夫投资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厂,汽车龙头大众将电动化核心生产线迁至安徽合肥,就连中小企业也纷纷把组装车间转移到东欧或东南亚,“去德国化”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
面对产业外迁潮,环保组织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他们的反对理由愈发极端:汉诺威森林的小红隼会因电厂噪音失眠,煤矿开采会破坏蚯蚓的“地下家园”,高压线的电磁场会让蜜蜂迷路。
在他们的逻辑里,工业发展必须让位于单一物种保护,甚至主张关停所有发电厂,让德国回归“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
这种极端逻辑让全球企业家倍感无奈,马斯克的德国建厂经历堪称典型。2019年,他带着上海超级工厂10个月竣工的“中国速度”奔赴德国,计划复制同款工厂。可项目进程屡屡受阻:起初当地村民以“破坏水资源”抗议施工,环保组织则质疑工厂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
虽特斯拉通过建造鸟巢、保护蝙蝠栖息地等措施回应,但繁琐的审批流程仍让生态评估等环节耗时良久,且需应对工会谈判等多重压力,最终建厂进度远不及预期。
马斯克与环保组织的“战争”并非个例。在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星舰发射基地建设中,环保组织的反对理由更显荒诞:火箭助推器坠入墨西哥湾会伤害鱼类,发射震动会惊扰肯普氏海龟产卵,甚至声称发射产生的尾气会破坏磷虾生存环境。
为推进项目,马斯克团队不得不投入数千万美元建立海洋生物监测系统,还专门调整发射时间避开海龟产卵期。
这种无休止的干预让马斯克对环保审查的繁琐性深恶痛绝。德国严苛的环保审批、工会谈判及建筑法规要求,不仅延缓了工厂建设,也让企业深刻体会到当地营商环境与新兴市场的差异,不少跨国企业开始重新评估欧洲建厂的成本与效率。
![]()
德国环保组织却沉浸在“道德优越感”中无法自拔。他们高呼“关停煤电核电是大地母亲的使命”,描绘着“放下涡轮机拿起锄头,让柏油路变回野花草原”的乌托邦图景,将这种脱离现实的理念包装成“地球唯一的救赎之路”。
完全无视数百万产业工人的就业困境与国家经济的衰退风险。当德国在环保狂热中自我消耗时,中国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绿色发展道路。
欧美将环保异化为“工业废墟上的野草”,中国却实现了环保与工业的协同共生:戈壁荒漠上,光伏板拼成“蓝色海洋”年均发电超千亿度;
东海之滨,海上风电场单机容量突破16兆瓦,既发电又保护海洋生态,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这种务实路径结出了丰硕果实:当德国环保人士为物种保护阻挠工厂建设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占全球比重超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远销欧洲、东南亚;
当德国陷入能源结构调整阵痛时,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2%提升至25%,6000平方公里沙漠披上绿装,库布其沙漠更是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奇迹。
中国的绿色优势不止于生态修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掌握了从硅料提纯到光伏组件封装的全产业链技术,全球80%的光伏板出自中国;
风电设备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5%,60%的全球市场份额奠定了绿色能源帝国的地位。三北防护林3174万公顷的面积,更是比德国全国领土面积还要大,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标杆。
![]()
环保、碳中和本是欧美提出的全球议题,最初试图以此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进程。但历史给出了讽刺的答案:欧美陷入“口号式环保”的泥潭,用工业衰退换取虚假的生态政绩;中国则以“光伏板+防护林”的务实行动,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筑牢了工业根基。
这场对比证明,真正的绿色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选择,而是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智慧平衡,这正是中国给世界的重要启示。
![]()
德国对中国的态度若带着傲慢和老眼光,那么德国的危机会急剧增加,中国作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掌握着德国生死存亡的大权。想要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开后门,竟敢还大言不惭的插手中国台海问题。这无疑是在中国红线上挑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