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亲自出席纪念吴石的活动,引发了舆论,蓝营大咖纷纷被迫表态,绿营则迅速围攻。
而这场看似“缅怀过去”的动作,其实是一场关于台湾地区历史认知与两岸路线的现实博弈。
![]()
郑丽文打破惯例
当天,郑丽文以党主席身份出现在马场町纪念公园,这场仪式纪念的不只是一位被处决的军官,更是牵动整个台湾地区社会对“白色恐怖”与“统独认同”的敏感神经。
历届国民党主席从未参与类似场合,郑丽文成了第一个,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时机来看,这是她就任后首次公开参与带有强烈历史与政治色彩的活动;从动机来看,她或许想借此摆脱“传统蓝营”路线,向统派靠近,争取更坚定的基本盘支持,同时在党内确立领导权威。
![]()
这种“破格操作”,在国民党近年来的保守气氛中显得特别突兀,也格外引人注目。
面对外界质疑,郑丽文主动回应,强调这并非为吴石“正名”,而是广泛悼念所有政治受难者,呼吁台湾地区社会“正视历史”。
她的说法听起来理性,表面上也有一定包容性,但在台湾地区当下高度敏感的政治语境中,很多人并不买账。
![]()
尤其是将吴石放入“受难者”框架,本身就带有强烈政治判断,更关键的是这场活动不只是一次“纪念”,而是一次公开姿态的释放。
在岛内长期将“白色恐怖”与“中共渗透”划上等号的叙事中,为吴石献花几乎等同于挑战过往对这段历史的主流解释。
郑丽文这一动作,等于直接在党内和社会议题上“踩线试水”。
![]()
反弹也随之而来,党内部分年轻议员和县市首长明显与她划清界限,有人批评她“混淆是非”,有人质疑她“背离中华民国立场”。
这说明国民党内部对两岸与历史议题的分歧,并未随着换人而消失,反而因郑的举动被进一步撕裂。
郑丽文押注“破局”,但她选择的方式,是在最敏感的伤口上动刀。
![]()
蓝营两大要角一个尴尬回避,一个话说一半
郑丽文的动作一出,蓝营焦点人物的反应也被放大,尤其是蒋万安和侯友宜。
一个是蒋家后代、现任台北市长,一个是新北市长、前总统候选人,这两人的态度不只是个人立场,更关系到国民党未来的路线走向。
先说蒋万安,他在活动前后两次被媒体问到看法,第一次他选择沉默,笑而不答;第二次,他改口称“每一位为国家牺牲奉献的人都值得纪念”。
![]()
这句话听起来圆滑,但细品之下却避重就轻,他既没肯定吴石,也没批评郑丽文,语气温吞,立场模糊。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蒋万安的曾祖父蒋介石,正是当年下令肃清“匪谍”的主导者。
如果他支持郑丽文,那等于否定祖辈;如果他反对,又可能与党主席对立,落入“威权怀旧”的批评泥潭,只能走模糊路线,哪边都不得罪,却也哪边都不讨好。
![]()
侯友宜的回应更显得“抽身”,他接受媒体访问时说“面对任何历史事实,社会有共识的处理方式最重要。”
这话乍听之下像在讲道理,实则没有正面回应事件核心,他不想碰这类问题,也不希望被卷进党内纷争。
这种“市政优先”的策略,在选举时或许能争取中间选票,但在面对路线争议时,只会让人觉得他缺乏立场。
![]()
从两人的表现可以看出,郑丽文的动作,并未得到党内支柱人物的共同背书,反而暴露出一种“各自表态、各自保身”的局面。
这也说明国民党目前仍缺乏一个能整合派系、统一路线的中枢力量,主席说一套,地方大佬做一套,表面看是“自由多元”,本质上是“各自为政”。
如果说郑丽文尝试引领一种新的历史论述,那她显然走得太快,导致党内多数人难以跟上。
![]()
而蒋万安与侯友宜的态度,恰恰说明国民党内部对“如何面对历史”这件事,依旧没有共识。
绿营出手毫不含糊
郑丽文刚献完花,民进党的回应就已经铺天盖地。
从中央到地方,从立委到发言人,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了政治定调,称这是“背离台湾社会共识”的危险信号。
![]()
民进党对她进行指责,而一些话语看似情绪激烈,实则是有步骤、有策略的政治操作。
长期以来,民进党始终将“转型正义”作为政治核心议题之一,通过批判国民党过去的威权统治,来确立自身“民主价值”的正当性。
每当国民党出现“历史修正”倾向,民进党就会抓住机会强化“抗中保台”的政治叙事,这次郑丽文的行为,刚好提供了一个现成的靶子。
![]()
更现实的是地方选举已进入布局阶段,民进党急需找到新的议题来凝聚基本盘,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趋于紧张、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选民的不安情绪需要有出口。
而郑丽文的这一行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政治对手形象。
所以绿营的反应并非单纯出于“历史正义”,更是为了维持政治主导权,他们知道,只要能把国民党塑造成“亲共”的形象,就能在选战中继续打“安全牌”。
![]()
尤其是在地缘环境不明朗、美国大选后两岸局势变数增加的当下,这种策略对中间选民依旧有效。
但这也暴露出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困境,他们始终无法提出一套真正可行又能被社会接受的两岸互动方案,只能靠“拒绝对话”来维持局势平衡。
郑丽文提出“历史和解”,可能不够成熟,但起码试图打开一个新窗口,而民进党的回应却是关闭所有窗户。
![]()
民进党对这场纪念活动的激烈反应,其实也反映出他们自身对历史议题的高度敏感,只要一提到“红色”、一涉及“统一”,就立刻进入防御状态,几乎不给任何讨论空间。
这种“零容忍”的态度,虽然短期内有助于稳固选票,但也正在压缩台湾地区社会对历史的多元理解空间。
结语
郑丽文献花的这一幕,在台湾地区的政治语境里,它代表了一场关于历史解释权、社会认同感和两岸未来方向的三重角力。
![]()
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民进党的攻击、社会舆论的撕裂,共同构成了这场风暴的全貌。
吴石的故事已经过去数十多年,但他的名字仍让岛内政坛震动不已,这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历史地位,而是因为台湾地区社会始终没能真正完成对历史的梳理与共识。
参考资料
岛内统派团体在马场町举办受难者秋祭大会,郑丽文:希望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环球网 2025-11-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