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驾驶新能源车时,很少会思考提供动力的电池组经历了怎样的旅程才能抵达整车厂。这段旅程的技术要求之高,安全标准之严,远超普通货物的运输流程。
今年八月,我国发布了《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不再将存储,公路,铁路,海运,空运视为独立环节,而是要求建立无缝衔接,责任清晰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从出厂到回收网点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
01-安全运输的前置条件
在运输前置条件方面,新国标对荷电状态与包装提出了明确要求:
电量:运输时A级电池的荷电状态不得超过额定容量的30%。因为低电量能显著降低电池在遭受意外撞击或挤压时发生热失控的概率。
包装:包装必须符合UN38.3测试要求,具备防短路,隔热,防潮和足够的机械强度。包装外部需要清晰张贴第九类危险品标签,锂电池标记以及包含完整信息的二维码。
02-电池存储的要求
在存储环节,仓库必须保持阴凉干燥的环境。
新标准对温湿度提出了更精确的要求,通常环境温度需控制在-20℃至-35℃之间,湿度不大于75%。
仓库必须符合国家消防和环保规定,与热源及易燃物保持安全距离。库内堆叠高度通常不超过一点八米,并需保证充足的消防通道。
消防设施必须配备专门用于扑灭锂电池火灾的D类灭火器和沙箱等应急物资。发现泄漏或损坏的电池,必须立即转移至指定的安全隔离区。
03-新国标下运输方式的新重点
多式联运是新国标的创新重点。它指使用两种或以上运输方式完成同一批货物的全程运输。这不是简单的接力过程,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例如,电池从江苏工厂出发,先通过公路运至上海港,再装船运往德国汉堡港,最后通过当地铁路或公路送达客户仓库。整个流程只需签订一份合同,填写一张单子,支付一次费用。
![]()
新国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采用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明确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清晰界定责任转换节点。
二是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实现电池关键信息在发货人,承运人,收货人之间的全程共享。电池在换装时无需重复开箱检验,既提高效率又降低风险。
三是标准化了在不同运输方式转换点的操作流程,确保在最易出风险的环节有统一的安全标准。
当然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定要求。比如公路运输车辆需要配备温湿度监测,GPS定位和烟雾报警装置,数据需实时上传至监控平台。水路运输须严格遵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集装箱须正确张贴标志标记,并在船上进行合规积载。航空运输必须符合国际空运协会危险品规则,这是所有方式中要求最严格的。铁路运输则需按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办理,通常使用棚车或专用危险品集装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