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北京的李大妈今年刚过55岁,最近总爱和邻居们聊起自己的“健康秘诀”,熬夜看韩剧。每晚十点过后,她准时泡上一杯浓茶,拿出手机边刷短视频边追剧,一直“奋战”到凌晨一点才依依不舍地关灯。
白天呢,困倦、没精神,还总犯糊涂,却坚称自己“习惯了晚上才放松,身体也没出啥毛病”。邻居们劝她别太晚休息,她却反问:“熬夜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可怕?我天天看新闻,有的是人越熬精神越好呢!”
熬夜真的像李大妈说的,对健康还有什么“好处”?还是说,这一切只是表象,背后藏着难以察觉的风险?很多人听说“年纪轻轻熬夜猝死”,但却对自己的夜生活习惯毫无戒心。
更让人疑惑的是,部分网友坚信熬夜能提高思维活跃度、减肥,甚至“激发自愈力”……这些看似诱人的“好处”,到底是真是假?
每每谈到“熬夜”,不少人都会用,“夜深人静、脑子最清醒”、“灵感爆棚、神清气爽”来为自己找理由。有研究显示,短时间内适度延长清醒时间,确实能让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上升,但其实只是一种“假刺激”。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表示:熬夜后的“清醒感”很可能是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短暂升高带来的假象,长期则会透支身体。
哈佛大学2022年一项覆盖2564名成年人的睡眠大数据研究发现:习惯性熬夜人群的认知反应速度在缺乏睡眠初期可提升约8%-12%,但持续一周后,出现注意力下降、免疫力削弱等现象的比例高达78%。而上述所谓“灵感提升”,更多是一种短期的应激反应,对健康的损耗却是无法逆转的。
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发布报告,将“长期睡眠不足”界定为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核心生活因素之一。熬夜损害身体各器官,实际远大于微弱的“灵感火花”带来的短暂满足感。
![]()
有些人会说,自己“熬夜后确实瘦了点、头脑灵活了,甚至皮肤没啥变化”。这种体验,其实与身体的激素分泌和应激反应有关,但后续的“账”总归要还。
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追踪调查1200名30-60岁中老年后,发现长期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者,在三个月后主要有4方面“变化”:
短期体重下降,但基础代谢率紊乱:部分受试者在熬夜初期因进食减少等因素体重降低,但90天后体脂实际增幅达到15%,腹部脂肪明显堆积,这是由于内分泌及瘦素受损所致。
![]()
“头脑清醒”假象,记忆力却明显减退:刚熬夜时,大脑分泌多巴胺、皮质醇会让人暂时“灵光一现”,但长期后工作记忆降低28%,学习效率明显变差。
皮肤“光鲜假象”,实则衰老加速:初期因激素波动,部分人“脸色红润”,但三个月后,皮肤弹性蛋白下降20%以上,出现暗斑、粗糙和细纹。
免疫系统短暂激活,后期持续下滑:熬夜初期,“应激激素”促使免疫力升高。长期下去,流感与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2.2倍,糖尿病发病率提升41%。
很多人问,既然习惯改不了,怎么降低熬夜的负面影响?医生强调:没有任何“神药”能完全弥补熬夜带来的损伤,但以下4步可有效减缓身体压力,让恢复速度提升32%:
![]()
逐步调整作息,每3天提前20分钟入睡:生物钟重塑需要耐心,突击式早睡反而影响入眠质量。每隔几天将熬夜时间逐步提前,自然过渡,不易反弹。
白天适当午休补觉,午后不超30分钟:短暂闭目养神,有助于大脑与血管恢复。一项中国科学院睡眠实验显示,午后小憩能令思维表现提升14.8%。
晚饭7点前解决,夜间减少高油高糖摄入:避免吃宵夜,轻松减轻肠胃负担。减少肾上腺负荷,可降低熬夜相关慢病风险26%。
熬夜后多喝水,每小时轻度伸展活动:长期坐着看电视、玩手机,血液黏稠度增加。每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能使下肢血流速度提升20%以上,辅助保护心脑血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