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艺队演了十年“敌军”,退伍后拍短视频被骂哗众取宠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舞台之上,他扮演过无数敌人,将对手的灵魂注入自己的躯体。

这不是表演,而是最深度的心理潜入。

当掌声散去,真实的世界却无法接纳一个“活在角色里”的灵魂。

直到谈判桌前,对手的微笑如同迷雾,所有策略都石沉大海。他们才意识到:能看穿这重重伪装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那个能“成为”他的自己人——那个被全网嘲讽的“千面人”。



01

手机屏幕的光,映照着王磊有些苍白而亢奋的脸。

屏幕上,是他刚刚剪辑完成的短视频。画面里,他穿着不知从哪个旧货市场淘来的、略显臃肿的苏式将校呢大衣,帽檐压得很低,脸上用油彩刻意画出了粗糙的皱纹和伤疤。背景是他用绿幕抠图合成的、模糊的战地指挥部景象。

他对着镜头,眼神阴鸷,嘴角带着一丝冷酷而疲惫的弧度,用带着浓重卷舌音的俄语腔调中文,低沉地说道:

“…命令就是命令。第聂伯河防线必须守住…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为了祖国,为了…”

他适时地停顿,喉结滚动,眼神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混合着狂热、恐惧与虚无的光芒,然后猛地挥手下切,“…乌拉!”

视频结束。标题是:【硬核演绎】二战苏军前线指挥官的最后时刻|沉浸式体验。

这是他这个月发布的第七个“硬核模仿”短视频。主题从纳粹军官到日本武士,从美国牛仔到中东酋长…他试图用他在部队练就的那套“本事”,在短视频平台杀出一条血路。

他紧张地刷新着页面。点赞数缓慢地跳动…10…50…100…评论开始出现。

“卧槽!有点东西啊!这眼神绝了!”

“UP主是学表演的吗?这俄语口音可以啊!”

“衣服细节好评!领章和纽扣都对得上时代!”

王磊的嘴角忍不住上扬,一种久违的成就感涌上心头。他急切地向下滑动,渴望看到更多的认可。

然而,越来越多的评论开始变味。

“戏过了吧兄弟?表情这么狰狞,吓到小孩了。”

“又是这种cosplay?哗众取宠!能不能整点阳间的活?”

“一看就是蹭历史热度的,真恶心。”

“还‘为了祖国’?你懂什么是祖国吗?在这装什么大尾巴狼?”

“这人好像是个退伍兵?当兵的就这德行?搞这些乌七八糟的?”

一条极其刺眼的评论跳了出来:“鉴定完毕:演技浮夸,精神不正常,建议去宛平南路600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地址)看看。”

这条评论迅速被点赞顶了上去,后面跟了一连串“哈哈哈”、“支持楼主”、“快去吧”的回复。

王磊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手指变得冰凉。他颤抖着点开这个人的主页,看到对方最新一条动态是:“今天天气真好,看了个沙雕视频笑死我了[链接]@磊子哥硬核模仿”

他感到一阵眩晕,胃里翻江倒海。那些刚刚还让他欣喜的赞美,此刻被潮水般涌来的嘲讽和恶意彻底淹没。

王磊,退伍军人,原部队文工团“蓝军分队”核心演员,代号“千面人”。

别人当兵练射击、练格斗、练体能。他当兵练的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敌人”。

他的训练场是排练厅和演习场,他的武器是台词、表情、肢体语言和对不同文化、军队、甚至具体人物的极致研究。

八年。他研究了几百小时的二战史料、各国军事条令、人物传记纪录片。他模仿过苏联政委的战前动员、纳粹军官的冷酷偏执、美军顾问的玩世不恭、甚至中东地区武装人员的狂热与迷茫。他在一次次大型演习中,作为“假想敌”指挥官,把红军指挥员气得跳脚,又不得不佩服他“演得真他妈像”。

老队长说:“王磊这小子,扔到敌人堆里,光凭那股劲儿,就能混个师长旅长当当。”

退伍时,队里兄弟给他送行,喝高了搂着他脖子说:“磊子,你这身本事,回去咋整?总不能上街给人表演模仿秀吧?”

当时王磊嘿嘿一笑,胸有成竹:“放心,是金子哪儿都发光!说不定能当个网红呢!”

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02

退伍回到家,王磊才发现,社会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看他退伍回来,高兴之余,最关心的是他能不能尽快找个“正经工作”,稳定下来,娶妻生子。

“小磊啊,文工团…毕竟是部队里。回来了,得面对现实。”父亲抽着烟,语重心长,“你这…演戏算个啥手艺?能当饭吃?要不…托人介绍你去哪个单位当保安?或者学个开车?”

母亲也跟着唠叨:“就是,天天学外国人说话,演打打杀杀的,怪吓人的。找个安稳工作多好。”

王磊试图解释:“爸,妈,这不是简单的演戏,这是…这是研究!是心理学!是…”

“行了行了,”父亲不耐烦地摆摆手,“研究啥?研究怎么当外国人?有什么用?能研究出房子车子来?”

沟通失败。王磊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引以为傲的八年青春和苦练出来的“绝活”,在父母和周围人眼里,成了“不务正业”、“没用的玩意儿”。

他尝试过去面试。文化公司、剧团、甚至少儿培训机构…对方一听他的经历是“部队文工团演敌人的”,表情就变得很微妙。

“王先生,您的经历很…独特。但我们更需要能演正面角色、或者有教学经验的老师…”

“您的表演风格…嗯…可能有点过于…强烈了,不太适合我们的商业演出…”

“抱歉,我们目前没有适合您的岗位…”

一次次碰壁,积蓄渐渐见底。父母的叹息声越来越重,亲戚们的目光也越来越微妙。

03

走投无路之下,王磊想起了战友的玩笑话,把心一横,决定投身短视频大潮。他觉得自己这身“硬核”本事,在遍地都是变装、搞笑、唱歌跳舞的平台,绝对是独一份!

他给自己取名“磊子哥硬核模仿”,精心策划了第一个视频:模仿《兵临城下》里的德军狙击手。

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党卫军军官的制服细节、鹰徽的角度、甚至衬衫领子的挺括程度。他反复练习那种冷峻、高傲、带着一丝神经质残忍的眼神和语调。

视频发布后,果然激起了一点水花。有人惊叹于他的还原度,但更多的评论是:

“吓人…”

“干嘛演Nazi?心理变态吗?”

“又是这种政治不正确的…”

他赶紧调整方向,模仿《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美军军士长。结果评论说:“台词功底不行,英文塑料味太重。”

模仿《亮剑》里的楚云飞。评论说:“形似神不似,只有架子,没有那个时代军官的底蕴。”

他越是想认真、越是追求“硬核”和“还原”,得到的质疑和嘲讽就越多。人们似乎更愿意看轻松搞笑的Cosplay,而不是他这种沉浸式、甚至略带压抑的“角色扮演”。

直到这个“苏军指挥官”视频,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04

恶评如潮水般涌来。私信里充满了人身攻击和谩骂。甚至有人开始人肉他,把他退伍军人的身份扒了出来,攻击变得更加恶毒。

“原来是退伍兵?国家白培养你了!就知道博眼球!”

“当过兵还演敌人?立场有问题吧?”

“怪不得心理变态,在部队里就演这种东西?”

王磊关掉手机,浑身冰冷地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却照不进他内心的冰窖。

他不懂,为什么他倾注心血、认真对待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如此不堪?为什么他努力想展示的“专业”,成了“哗众取宠”和“精神不正常”?

敲门声响起。是房东来收房租了。看着他窘迫的样子,房东叹了口气:“小王啊,不是我说你,找个班上有那么难吗?天天搞这些…哎,这月宽限你几天,下个月再交不上…”

送走房东,王磊瘫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裂纹。手机又响了,是母亲。

“小磊啊…”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你大姨刚打电话来…说在网上看到你的视频了,好多难听的话…邻居们也都在议论…你爸气得血压都高了…你能不能…别再搞那些了?算妈求你了…找个正经工作吧…哪怕去送外卖呢?”

王磊听着母亲的啜泣,心脏像被一只大手紧紧攥住,窒息般地疼。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最终,他只是沙哑地“嗯”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巨大的屈辱感和自我怀疑,像沼泽地的淤泥,将他一点点吞没。

05

第二天,王磊真的去找工作了。他穿着退伍时发的旧便装,走进一家物流公司面试仓库管理员。

面试官看着他的简历,皱了皱眉:“退伍兵?在部队是…文艺兵?演节目的?”

“嗯…主要是…演…演一些特定角色。”王磊艰难地解释。

“哦…那就是没什么专业技能了。”面试官在简历上划了一下,“我们这活累,要细心,要稳定。你这…以前唱唱跳跳的,能干长久吗?”

王磊憋红了脸,想说自己能吃苦,能钻研,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知道,说什么都是徒劳。

最终,对方敷衍地说:“行,简历放这儿,有消息通知你。”

他知道,没消息了。

他又去面试商场保安。保安队长倒是很热情,拍着他的肩膀:“退伍兵?好!身体素质肯定好!我们这就需要你这样的!”

然而,站岗的第一天,他就出了问题。也许是演习后遗症,他对进出人员的观察过于“细致”和“审视”,眼神总带着一种研判和评估的意味,甚至下意识地会模仿不同人的走路姿态。

一个顾客被他的眼神盯得发毛,投诉他“眼神凶狠,像审犯人”。商场经理找他谈话,委婉地表示他不适合前台岗位,建议他去监控室。

在监控室,他对着屏幕,又忍不住开始分析每个人的微表情和行为模式,试图“理解”他们,甚至不自觉地在空中小声模仿他们说话。同事觉得他神神叨叨,向经理报告。

试用期没到,他就被辞退了。理由是无法融入团队。

06

工作找不到,短视频的路也被堵死。王磊彻底陷入了困境。

他开始避免出门,整天窝在出租屋里,拉上窗帘。房间里堆满了各种他模仿用的服装、道具和打印出来的资料图片,显得凌乱而压抑。

他不再更新视频,但会机械地、反复地观看自己以前的视频,看着评论区那些恶毒的言语,时而愤怒地捶墙,时而麻木地发呆。

偶尔,他会站起来,对着房间里那面布满污渍的镜子,开始表演。没有摄像机,没有观众。他模仿马龙·白兰度在《教父》里的低沉嗓音,模仿阿尔·帕西诺的暴怒咆哮,模仿他所能想到的一切经典角色。

有时演到动情处,他会泪流满面;有时演到愤怒处,他会对着墙壁嘶吼。他沉浸在一个又一个角色里,仿佛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逃避现实世界的残酷。

邻居被吵到,过来砸门:“神经病啊!天天鬼哭狼嚎的!再吵报警了!”

他瑟缩一下,安静下来,等邻居走了,又继续无声地、扭曲地表演着。

他感觉自己快要分裂了。真实的王磊软弱、失败、一无是处。只有那些扮演的角色,才是强大的、有力量的、被关注的。

07

一天傍晚,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王磊穿着拖鞋,胡子拉碴地到楼下小超市买泡面。

排队结账时,前面一个母亲带着的小孩好奇地指着货架上的玩具枪:“妈妈,我要那个!”

那母亲随口道:“那是坏蛋用的枪,小朋友不能玩。”

小孩扭过头,正好看到身后眼神空洞、面容憔悴的王磊,突然大声说:“妈妈,这个叔叔好像坏蛋!”

童言无忌,声音清脆,在安静的超市里格外刺耳。

周围几个顾客的目光瞬间聚焦到王磊身上,带着打量、警惕和一丝嫌恶。

王磊的脸“唰”地一下变得惨白。他感觉自己像被扒光了衣服扔在街上。那孩子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地刺中了他内心最深的恐惧和自卑——他演了十年“坏蛋”,难道自己真的也变成了一个失败的、令人厌恶的“坏蛋”吗?

他扔下泡面,狼狈地逃出了超市,连零钱都没要。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和滚烫的眼泪混在一起。

他跑回出租屋,反锁上门,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身体不住地颤抖。

完了。一切都完了。工作,梦想,尊严…什么都没了。他就是一个笑话,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08

就在他陷入最深沉的绝望,甚至开始产生一些危险念头的时候,他的老年手机(智能机早已被他摔坏了)突然响了起来。

铃声刺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突兀。

他不想接。现在谁还会给他打电话?房东?催债的?还是哪个“热心”亲戚又来“教育”他?

铃声固执地响着,一遍又一遍。

最终,他麻木地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屏幕。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是“北京”。

诈骗电话?他下意识想挂断。

但鬼使神差地,他按下了接听键,将手机放到耳边,没有说话。

电话那头,也没有立刻传来常见的推销或诈骗话术,而是短暂的沉默,只有一种极其平稳的、几乎听不见的呼吸声。

几秒钟后,一个低沉、冷静、吐字清晰到近乎刻板,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的男声,缓缓响起:

“请问,是王磊同志吗?”

“同志”…

这个久违的、庄重的、仿佛带着硝烟和汗水味道的称呼,像一道强烈的闪电,瞬间劈开了王磊脑海中混沌的迷雾!将他从自怨自艾的泥潭中猛地拽了出来!

他浑身一僵,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挺直了背脊,尽管依旧坐在地上。

“我…我是。”他的声音因为长时间不说话和情绪激动而异常沙哑。

“王磊同志,原西部战区文工团,‘蓝军’分队,代号‘千面人’。退伍时间:一年四个月零七天。”对方准确无误地报出了他的部队信息和代号,语气平稳得像在念一份档案,“身份证号:XXXX…”

王磊的心脏开始疯狂跳动,血液涌上头顶!对方是谁?!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您…您是?”他艰难地问道,手指因为用力而捏得发白。

“我们有一项紧急任务,需要你的专业技能。”对方没有表明身份,直接切入主题,语气凝重,“目标对象行为模式极其复杂,难以预测,常规分析方法失效。我们需要你‘成为’他,理解他,预判他。”

“成为”他?理解他?预判他?

这…这不就是他练了八年、却又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的那套东西吗?!

“我…我不明白…”王磊感到一阵眩晕,“我的专业…已经…已经没用了…我…”

“经过综合评估,你是唯一人选。”对方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这不是请求,是命令。依据《国防动员法》及相关预案,现向你发出紧急征召令。”

紧急征召令?!命令?!

王磊的大脑一片空白!退伍一年多了,他早已习惯了社会的散漫和挫败,突然听到如此正式、如此严厉的军事术语,巨大的反差让他一时无法反应。

“请立刻告知你的准确位置。接你的车,十分钟内到。”对方的声音不容置疑,仿佛早已知道他无处可去。

王磊下意识地报出了出租屋的地址。

“收到。保持通讯畅通。”电话被干脆利落地挂断。

听着手机里传来的忙音,王磊依旧保持着接电话的姿势,僵在原地。窗外雨声淅沥,屋内昏暗寂静。

刚才那通电话,是真实的吗?还是他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

“唯一人选”…“紧急任务”…“命令”…

这些词汇像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神经。

几分钟后,窗外传来了汽车轮胎碾过湿滑路面的轻微声响,以及一声几乎微不可闻的、沉稳的关门声。

王磊猛地惊醒,连滚带爬地冲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

楼下,那辆黑色的、没有任何标识的轿车,如同沉默的巨兽,静静地停在雨中。车前站着两个穿着深色风衣、身姿挺拔的男人,正抬头望向他的窗口。他们的目光,如同鹰隼,穿透雨幕,精准地锁定了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