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家看,种子已经发芽了!」
2013年5月,白朗县嘎东镇几十个农民围堵镇政府,他们种下的青稞半个月了还不出苗。西藏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蹲在田里,用手一下一下刨开泥土,直到手指破了皮,血和泥混在一起。
七天后,那片田里长出的东西,改写了西藏的粮食史。
![]()
01
1974年秋,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到了青稞收割季。
8岁的尼玛扎西跟在父亲身后,看父亲弯腰割下一株株青稞。秆矮,穗小,籽粒干瘪,捏在手里轻飘飘的。父亲直起腰,摘下一穗青稞放在手心搓了搓,叹了口气。
「阿爸,今年能收多少?」尼玛扎西问。
父亲没说话,只是摇摇头。
杂玉村海拔3700米,地少贫瘠,一年只能种一季青稞。全村200多户人家,耕地不到300亩,还缺水。每年这个时候,村民们掰着指头算,这一年的收成够不够吃到明年开春。
尼玛扎西家里那时有5个孩子,他排行老三。7亩地,去年收了1000多斤青稞,平均亩产只有150斤。这些粮食要养活一家7口人,根本不够。
在西藏,青稞种植还延续着千年传统。1952年,解放军第十八军在拉萨河畔开垦出第一片农业试验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但20多年过去了,新技术还没能惠及像杂玉村这样偏远的村庄。全区青稞平均亩产不到200斤,比内地小麦低一半以上。
晚上,尼玛扎西听见父亲和母亲在商量。
「今年只收了900斤。」父亲说。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够吃到腊月吗?」
「不够。多做些陶罐,拿到琼结县换。」
尼玛扎西睡不着。他知道父亲和大哥桑杰洛布要赶着毛驴,驮着家里做的陶罐,走上一天的山路,到40公里外的琼结县,一个陶罐换三斤青稞。往返一趟要三天,一年要去十几次。
有一次,尼玛扎西跟着去了。那是冬天,山路上积着雪,毛驴走得很慢。父亲和哥哥一人牵着毛驴,一人背着陶罐,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尼玛扎西的手冻僵了,父亲把自己的袍子脱下来裹在他身上。
到了琼结县,父亲把20个陶罐换成了60斤青稞。回来的路上,父亲背着粮食袋子,走得很慢,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
那天晚上,母亲把换来的青稞磨成糌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尼玛扎西吃得很快,母亲制止了他:「慢点吃,要省着点。」
尼玛扎西放下碗。母亲的碗里,糌粑永远比别人少。
那年冬天,村里的老人洛桑因饥饿去世。尼玛扎西去看过他的遗体,老人躺在屋子里,脸色蜡黄,身体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尼玛扎西问母亲:「为什么我们的青稞长不好?」
母亲摸着他的头:「这是天意,我们这里土不好,水也少。」
「那能不能让青稞长得好一点?」
母亲笑了:「傻孩子,青稞就是这样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的。」
但尼玛扎西不信。他觉得一定有办法,一定有办法让青稞长得更好,让父亲和哥哥不用再赶着毛驴到琼结县换粮食,让母亲的碗里能多一点糌粑。
这个疑问,在他8岁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
02
第二年春天,尼玛扎西开始放羊。家里那时养了30只羊,每天要赶到山上。
村里的孩子大多不上学,都要帮家里干活。种地、放羊、做陶器,从小就要学。尼玛扎西也一样,9岁还没进过学堂。
每次放羊,他把羊群赶得很远,赶到村西头的山坡上。那里有一所小学,是1952年解放军第十八军建的,当时村里只有几个孩子去上学。
尼玛扎西把羊群安顿好,自己就蹲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下。
老师在里面讲课,他在外面听。
「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就是用青稞做的……」
尼玛扎西听得入神。
「青稞耐寒、耐旱,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生长……」
尼玛扎西想起家里那片青稞地。
「但是传统的青稞品种产量很低,需要科学技术来改良……」
原来青稞可以改良!
老师讲完课,学生们开始写字。尼玛扎西没有纸笔,他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老师教过的藏文字母,他一个一个地写。写完了,用脚抹掉,再写。
有一天,老师走出教室,看见蹲在窗外的尼玛扎西。
「你叫什么名字?」老师问。
「尼玛扎西。」
「为什么不进教室?」
「家里让我放羊。」尼玛扎西低下头。
老师看着他手里的树枝,看着地上歪歪扭扭的字,沉默了一会儿。
「你回去跟父母说,让你来上学。」老师说。
那天晚上,尼玛扎西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愣住了,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转头去找父亲商量。
父亲抽着旱烟,一句话不说。
大哥桑杰洛布在旁边开口:「让弟弟去上学吧,他爱读书,羊我来放。」
母亲叹了口气:「家里供不起啊,学费……」
「学费不多,我可以少吃一点。」桑杰洛布说。
1975年秋天,9岁的尼玛扎西第一次走进了学堂。
那天早上,母亲给他穿上最好的藏袍,桑杰洛布送他到学校。哥哥拉着他的手,叮嘱他:「好好读书,不要辜负家里人。」
尼玛扎西用力点头。
从家到学校有15公里山路,尼玛扎西住校,两周才能回一次家。学校的条件很简陋,十几个学生挤在一间土坯房里,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糌粑和酥油茶。但尼玛扎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他学得很快。藏文、汉语、算术,老师教的他都记得住。晚上其他孩子睡了,他还点着酥油灯看书。
小学读了两年,老师找到尼玛扎西的父母:「这孩子很聪明,应该去县里上初中。」
1977年,11岁的尼玛扎西跳级考上了扎囊县初中。
桑杰洛布更忙了。弟弟在县城上学,每两个月要寄一次钱。哥哥和父亲编织氆氇,一块氆氇能卖50块钱。这50块钱,就是尼玛扎西两个月的生活费。
从家到县城有50公里,桑杰洛布每两周去一次,给弟弟送吃的。往返100公里,走一天,第二天再走回来。
有一次,尼玛扎西问哥哥:「你累不累?」
桑杰洛布摸着他的头:「不累。你好好读书。」
尼玛扎西点点头。
![]()
03
1980年代初,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西藏开始实行"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费,让更多农牧民子女能上学。西藏民族学院在陕西咸阳设立预科班,专门招收藏族学生,为他们进入内地大学做准备。
1981年,尼玛扎西15岁,初中毕业。
他参加了西藏民族学院预科班的考试,全县200多人报名,只录取20人。尼玛扎西考了第三名。
消息传回杂玉村,全村人都来祝贺。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预科班的孩子。
父亲那天喝了酒,脸红红的,拉着尼玛扎西的手:「儿子,你有出息了。」
母亲在一旁抹眼泪。
1983年,17岁的尼玛扎西从预科班毕业,考上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这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好的农业大学,在陕西杨凌。
桑杰洛布陪他去报到。从拉萨坐火车到兰州,再转车到杨凌,一路走了五天。
到了学校,桑杰洛布看着弟弟办好入学手续,把家里凑的500块钱塞进他手里。
「这是一家人攒了半年的钱,你省着点花。」桑杰洛布说。
尼玛扎西握着钱,攥得很紧。
「哥,你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
桑杰洛布走的那天,尼玛扎西送他到车站。哥哥上了车,透过车窗向他挥手。火车开动了,尼玛扎西追着跑了几步,停下来。
他知道,这500块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父亲和哥哥要编织多少块氆氇,意味着母亲要少吃多少顿饭,意味着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半年。
那天晚上,尼玛扎西在宿舍里写了一封信。他写道:「阿爸、阿妈、哥哥,我一定不辜负你们。我要学好农业技术,将来回到西藏,让家乡的青稞长得更好,让乡亲们都能吃饱饭。」
他把这封信寄回家,开始了大学生活。
尼玛扎西的同学禹代林后来回忆,全班80多个学生,只有尼玛扎西一个藏族。
他在床头的墙上、上铺的床板上,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化学公式、遗传学定理、英语单词。晚上睡觉前,他会躺在床上,一张一张地看,一遍一遍地背。
早上5点起床,去操场跑步,然后到教室自习。晚上图书馆关门了,他就在路灯下看书。
1984年冬天,尼玛扎西生病住院,得了肺炎。医生让他休息,他不肯,在病床上还拿着英语书背单词。
禹代林去看他,劝他:「你身体要紧,别太拼了。」
尼玛扎西摇头:「改革开放了,要想和世界接轨,英语少不了的。我多学一点,将来就能多做一点事。」
禹代林问:「你将来想做什么?」
尼玛扎西看着窗外:「我要回西藏,研究青稞。让家乡的青稞产量提高,让乡亲们吃饱饭。」
这不是随口说说。尼玛扎西选择农学专业,就是因为那个8岁时埋在心里的疑问——为什么家乡的青稞长不好?
四年大学,他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农学研究中。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每一门课他都学得很认真。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全系名列前茅。
1985年7月,尼玛扎西大学毕业,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回到西藏的那天,他站在拉萨的街头,看着远处的布达拉宫,心里想:我回来了,我要实现那个承诺。
![]()
04
尼玛扎西到农科所报到的第一天,所长找他谈话。
「小尼玛,你的成绩很好,所里准备选送你到北京的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所长说。
尼玛扎西愣住了。刚工作就能去进修?
「你是我们西藏培养的优秀人才,要多学习,将来才能为西藏的农业发展做贡献。」所长拍拍他的肩膀。
1985年9月,尼玛扎西到了北京。在中国农科院,他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农业科研技术。分子育种、基因工程、生物技术,这些在西藏听都没听过的东西,在这里成了日常。
尼玛扎西泡在实验室里,跟着导师做实验,学习青稞育种的新技术。
一年后,他回到西藏,带回来厚厚一摞资料和笔记。
1989年,尼玛扎西开始了他的青稞育种研究。
他到西藏各地收集青稞品种,走遍了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海拔3000米到4500米的地方,只要有人种青稞,他就去。
三年时间,他收集了1500多个农家青稞品种。每一个品种,他都要详细记录:株高、穗长、粒数、抗病性、抗倒伏性。光是记录的数据,就有上万条。
1990年代初,中国掀起出国留学热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家鼓励"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农业部和各省农科院开始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国际先进的育种技术。
1992年,农科所通知尼玛扎西,他被选派到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进修一年,学习作物遗传育种。
在加拿大,尼玛扎西又是最刻苦的那个。导师是国际知名的作物育种专家,对这个来自西藏的年轻人印象很深。
一年后,进修结束。导师找到尼玛扎西。
「尼玛,你的成绩非常优秀,我想邀请你留下来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说。
尼玛扎西心动了。在加拿大,他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科研设备,能学到最前沿的技术,工资也是西藏的10倍。
但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农科所来了一封信:「尼玛扎西同志,所里的青稞研究项目需要你,请学成后立即回国。」
尼玛扎西看着信,看了很久。
第二天,他找到导师。
「老师,谢谢您的邀请,但我不能留下。」尼玛扎西说。
「为什么?」导师不解。
「西藏需要我。」尼玛扎西说。
导师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我明白了,你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993年,尼玛扎西回到西藏。他带回来的,除了先进的技术,还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培育出适合西藏高原的青稞新品种。
他开始了"藏青2000"的选育工作。
青稞育种不同于普通作物。高原紫外线强,温差大,生长期短,一年只能种一季。这意味着每试验一代,就要等一年。内地的小麦育种,可以利用南繁基地加代,一年种两到三季。但青稞只能在高原生长,无法加代。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12到15年。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择亲本、杂交、分离、稳定性状,每一步都需要几年时间。尼玛扎西每天泡在试验田里,观察每一株青稞的生长情况。
1995年,尼玛扎西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在北京读研期间,他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实验室做实验。寒暑假回西藏,继续他的青稞育种工作。
同年6月,尼玛扎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写道:「我要用一生的时间,为西藏的农业发展、为农牧民的幸福生活奋斗。」
1997年,又一个机会来了。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是总部设在尼泊尔的国际组织,专门研究山地农业。他们邀请尼玛扎西去工作,担任农业项目合作专家,工资是农科所的10倍。
尼玛扎西去了。但他在那里做的,依然是青稞研究。他收集了喜马拉雅山区各国的青稞资源,对比分析它们的特性,为"藏青2000"的选育积累数据。
1999年,尼玛扎西获得了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西藏农牧科技界第一位藏族博士。
同事唐亚伟去尼泊尔看他,发现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资料。拿起来一看,全是关于西藏青稞育种的研究论文。
「你在这里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还研究西藏的青稞?」唐亚伟问。
尼玛扎西笑了:「我学这个专业,就是为了回去做这个事。」
2002年冬天,西藏农科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打来电话。
「尼玛,现在西藏缺乏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我特别希望你回来,你能不能考虑一下?」
电话那头,洛桑旦达的声音很恳切。
尼玛扎西没有犹豫:「书记,我愿意回去。等我把手头的项目处理完,马上回国。」
同事们都劝他:「你在这里工资高,条件好,为什么要回去?」
尼玛扎西说:「是党的政策让我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农学博士。西藏需要我,我应该回去。」
2002年冬天,尼玛扎西回到了西藏农科院。
这是他第三次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西藏。
![]()
05
2006年春天,日喀则市白朗县。
尼玛扎西站在青稞试验田里,手里捧着一株青稞苗。
这株青稞很特别。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叶片宽厚,颜色翠绿。尼玛扎西看着它。
「就是它!」他对同事禹代林说。
禹代林走过来,仔细观察这株青稞:「株高不错,茎秆也很粗,看起来抗倒伏能力强。」
「不仅如此,你看它的穗子,籽粒饱满,颜色也白。」
这株青稞,是尼玛扎西从1993年开始选育的。13年时间,他配制了上百个杂交组合,观察了成千上万株青稞,记录了十几万条数据。
现在,他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品系。
接下来的7年,尼玛扎西和团队对这个品系反复试验。品种观察试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品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一步一步来。
每一次试验,都要种几十亩地,观察几千株青稞。每一株的生长情况,都要详细记录。株高、穗长、粒数、千粒重、抗病性、抗倒伏性,十几项指标,一项都不能少。
尼玛扎西每年有100多天在田里。春天播种,夏天观察,秋天收获,冬天整理数据。
同事们都说他是个工作狂。
早上6点到田里,晚上8点才回来。中午就在田埂上吃个糌粑,喝口水,继续工作。
有一年夏天,日喀则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青稞试验田积水严重,有倒伏的危险。尼玛扎西急了,带着团队在雨里挖排水沟。
雨水打湿了衣服,泥水灌进了鞋子。尼玛扎西不管,挥着铁锹一锹一锹地挖。
挖了一整天,排水沟挖通了,积水排出去了,青稞保住了。
晚上回到住处,尼玛扎西发烧了,烧到39度。同事劝他休息,他不肯,第二天又去了田里。
「这些青稞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们出事。」尼玛扎西说。
禹代林跟着他工作了30多年,最了解他的脾气。
「尼玛扎西对青稞的感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对青稞事业的执着无人能比。」禹代林后来说。
2013年2月,"藏青2000"终于通过了品种审定。
从1993年开始选育,到2013年审定通过,整整20年。
审定会上,专家们对"藏青2000"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品种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千粒重高,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平均亩产35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
尼玛扎西听着专家的评价,坐在台下。
20年的坚守,终于有了结果。
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品种审定通过了,还要推广到农民手里,让农民真正受益,才是最重要的。
![]()
06
2013年5月,白朗县嘎东镇。
尼玛扎西带着"藏青2000"的种子,挨家挨户地走访农户。
他走进金嘎村种粮大户达娃顿珠家。
「达娃大哥,我给你带了新品种的青稞种子。」尼玛扎西说。
达娃顿珠抬头看着这个黑瘦的中年人:「你是哪里来的?」
「农科院,尼玛扎西。」
「农科院的?」达娃顿珠打量着他,怎么看都不像个大专家,倒像个农民。
尼玛扎西笑了,坐下来跟他聊。他讲青稞的生长特性,讲施肥的时间和用量,讲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达娃顿珠越听越惊讶,这个人对种地的事太懂了。
「达娃大哥,这个新品种叫'藏青2000',产量比现在的品种高20%,而且抗倒伏,不容易生病。」尼玛扎西说。
达娃顿珠动心了,但还是有些犹豫:「没种过啊,万一不行呢?」
「这样吧,你先试种20亩,我全程跟踪指导。如果出了问题,我负责。」尼玛扎西说。
达娃顿珠想了想:「那行,我试试。」
金嘎村有几户种粮大户,都同意试种。隔壁的白雪村也试种了"藏青2000"。
播种那天,尼玛扎西亲自到田里指导。他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农民怎么播种,间距多少,深度多少,都讲得很仔细。
播完种,尼玛扎西松了口气。接下来就等着出苗了。
但事情没有那么顺利。
5月中旬,其他农户种的传统品种已经出苗了,绿油油的一片。但试种"藏青2000"的田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点动静都没有。
农民们急了。
达娃顿珠天天去地里看,还是没出苗。他心里慌了,找到村支书普琼。
「书记,这青稞种了半个月了,还不出苗,是不是种坏了?」达娃顿珠说。
普琼也没见过这种情况:「你再等等看。」
又过了几天,还是没出苗。白雪村的农民也坐不住了,几十个人聚集到镇政府门前。
「我们要个说法!」
「这青稞种子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一年就指望这点地,要是收不了粮食,怎么活?」
镇长赶紧打电话给农科院。
尼玛扎西接到电话,立刻从拉萨出发。5个小时的车程,他一路都在想:出什么问题了?种子明明是好的,为什么不出苗?
到了嘎东镇,已经是下午4点。镇政府门前围了一大群人,看见尼玛扎西下车,都围了上来。
「你是农科院的?」
「这青稞种子到底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损失谁来负责?」
农民们七嘴八舌地问。
尼玛扎西举起手:「大家别急,我先去地里看看。」
他带着几个农民来到田里。蹲下,用手扒开表层的土。土是湿的,但看不到青稞苗。
尼玛扎西没说话,继续往下刨。
十几厘米深的地方,他摸到了种子。拿起来,种子外面包着一层蓝色的药衣,白嫩的芽根已经从种皮里钻出来,有半厘米长。
他的手指甲缝里全是泥,右手食指的指甲盖边缘磨破了一块皮,渗出血来,和泥混在一起。
「你们看!」尼玛扎西举起种子给农民看,「种子已经发芽了,只是还没破土。」
农民们凑过来看,确实发芽了。
「那为什么还不出苗?」有人问。
尼玛扎西解释:「这个品种的种子用了药剂包衣,为了预防病虫害。包衣会让出苗时间延后一周左右,但这样做的好处是抗病性更强,抗倒伏能力也更好。」
「那还要多久才能出苗?」达娃顿珠问。
「最多一个星期。」尼玛扎西站起来,看着眼前这些农民,「我向大家保证,一个星期后,这里的青稞一定会出苗。如果出不了,今年你们的损失,我来负责!」
人群安静了。
有人小声说:「他一个院长,能赔得起吗?」
尼玛扎西听见了,转过身:「我赔得起!我把房子卖了也赔得起!但我相信,不用赔,因为这青稞一定会出苗!」
晚上,镇政府召开全镇农民大会。尼玛扎西站在台上,详细讲解了"藏青2000"的特性,讲解了种子包衣的原理,讲解了出苗延迟的原因。
讲了两个小时,农民们的情绪才平复下来。
散会后,尼玛扎西没有回拉萨,他住在镇上,每天都去田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