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月份的社交媒体,话题都被一场“下不完的雨”承包了,更有IP西北地区的网友调侃:
“什么时候能见太阳?天天免费享受补水喷雾。”
“我的鞋还没干,又开始下了。”
“好了,现在西北也有梅雨季了。”
这场“雨太多”的热议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有意思的事实——随着降水带北移、西风带环流变化,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西北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早已悄然转型。卫星数据显示,过去20年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西北,正在变绿。
![]()
也正因为这份变化,“高原小城也能四季如画”的场景成了现实。走进青海的西宁、海东这些城市,随处可见新铺的绿地带、干净整洁的校园街区,还有在蓝天白云下的湖光山色。而位于西宁市的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正是这场“西北变绿”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之一。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环境,可以说是“高原版森系大学”的代表。学校依山傍水而建,背靠祁连山余脉,面朝湟水河支流,绿化覆盖率高,校园内部规划有湖泊步道、花木园区与教学区相互交织。有人形容这里的空气“像是带着薄荷味”,清冽干净,风一吹,草香和泥土味混合着山风的凉意,分分钟治愈。
除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优势”也一点不落下。交通十分便利,学校离市区近得让人惊讶,想去市中心逛街、看电影、吃个夜宵,完全不用提前规划路线。更别提校园内部多处的超大运动场——塑胶跑道、篮球馆、足球场一应俱全,夜晚灯光亮起时几乎是整座校园最热闹的地方。小红书上随手一搜,“青职大操场夜跑人集合!”“打球的氛围感拉满!”这样的tag一抓一大把。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校园生活节奏,不仅方便,而且舒服。
![]()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环境不仅“好看”,还“好学”。学校在空间规划上非常重视生活与学习的融合,比如图书馆外就是花团锦簇,学习中途还可以放松身心;行道旁树木郁郁葱葱,秋天时落叶漫天飞舞美不胜收。这种“把自然融入学习”的理念,是职业教育中相对少见的生态校园模式,也呼应了当下年轻人对“学习氛围+生活舒适度”的双重期待。
气候变化让“绿意西北”成为新热词,而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环境也顺势成了天然的教育资源。西宁市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340天,夏季平均气温17℃,春秋舒适,冬天晴朗,是天然的“学习避暑地”。再加上青海本身是生态保护示范省,学校在环境检测、生态保护、旅游管理等专业上都有天然优势,学生不仅能学知识,更能亲身观察生态变化的全过程。
![]()
如今的西北,早已不是风沙漫天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向往的“新自然教育地”。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崛起的一所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它用山水作书卷,以风光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与自然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所以,当问出“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环境怎么样?好不好?”时也许最准确的回答是:它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座生态课堂。在这里,学习不止在书本里,也在风声、草香与每一次呼吸的清新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