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教授街头遇一位老人卖字画,她随手展开一幅,瞬间眼眶泛红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教授,您看看这些画吧,都是好东西。”

老人的声音在秋日的黄昏里显得格外苍凉。

林慧文停下匆忙的脚步,目光落在地摊上那些散乱的字画上。

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次偶然的停留,会让她重新面对那个深埋了二十年的名字。



01

办公室里的最后一本学术期刊刚刚校对完毕。

林慧文收拾好桌上的资料,看了看墙上的时钟,已经是晚上七点半。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走廊里空无一人,只有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作为系里最年轻的教授,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十月的北京已经有了寒意,她裹紧了身上的米色风衣。

推开系楼的大门,冷风瞬间灌进脖领。

平时她会直接开车回家,今天车子送去保养了,只能步行到地铁站。

从学校到地铁站要经过几条老胡同,这条路她走了十几年。

胡同里的梧桐叶子已经黄了一半,在路灯下投出斑驳的影子。

她加快了脚步,想要尽快走出这条有些阴暗的小路。

路过一家修车铺时,里面传出电焊的刺眼光芒。

师傅们还在加班,为了生计忙碌到深夜。

这样的场景让她想起了很多年前的自己,那时候她也经常为了学业熬到很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她已经在清华工作了十五年。

从一个青涩的博士生,成长为今天受人尊敬的教授。

这些年来她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三本专著。

在同龄人中,她算是事业有成的典型代表。

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拐过第二个路口,前方传来了微弱的说话声。

一位老人坐在路边的小马扎上,面前铺着一块蓝色的布。

布上摆放着几十幅字画,在昏黄的路灯下看不太清楚。

老人大概六十多岁,头发花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眼神里带着某种说不出的落寞。

摊位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里面似乎还装着东西。

一阵风吹过,地上的几幅画被掀起一角。

老人连忙压住画卷,生怕被风吹走。

林慧文本想绕过去,这种地摊上的字画通常质量不高。

而且她对书画收藏也没有什么兴趣,家里的墙上挂的都是现代装饰画。

“教授,您看看这些画吧,都是好东西。”

老人的声音让她停住了脚步。

她有些意外,自己只是路过的行人,老人怎么知道她是教授。

可能是看她的气质和穿着,猜测她是学校里的老师。

这种判断倒也不算错,清华园里来往的人大多是学者或学生。

出于基本的礼貌,她走向了那个简陋的摊位。

地上的字画大多是常见的题材,花鸟山水居多。

用的都是普通的宣纸,装裱也很一般。

有几幅明显是机器印刷的复制品,连手工的痕迹都没有。



她随意翻看了几幅,技法确实平庸,应该是批量生产的应付之作。

“这些画多少钱一幅?”她问道。

“不贵,好一点的两百,差一点的一百。”老人回答。

他的声音很温和,带着浓重的北京口音。

林慧文点了点头,准备离开。

这个价格在北京算是很便宜了,但她对这种水平的画作没有兴趣。

况且她的公寓空间有限,不需要更多的装饰品。

“别急着走,”老人站起身,从身后的帆布包里又取出几幅画,“这些是我珍藏的,轻易不示人。”

也许是老人的执着打动了她,林慧文又停下了脚步。

02

老人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坏了画作。

从包装的方式就能看出,这几幅画确实比较珍贵。

新拿出来的几幅画确实看起来不同,用纸更好,装裱也更精致。

第一幅是工笔花鸟,画的是春天的桃花和燕子。

技法相当精湛,色彩搭配也很和谐,应该出自专业画家之手。

第二幅是行草书法,写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片段。

笔力苍劲有力,章法布局合理,显然经过多年的练习。

第三幅是简笔山水,用墨很省,但意境深远。

这种风格让她觉得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类似的作品。

她的目光停留在最后一幅上,这是一张尺寸不大的山水画。

画面很简洁,寥寥数笔勾勒出远山近水,意境却出奇的深远。

虽然笔法略显稚嫩,但构图相当独特,有种说不出的灵气。

这种画法在当代山水画中比较少见,更像是某个人的独创风格。

林慧文伸手想要展开这幅画看得更仔细一些。

“这幅可以看看。”老人主动递给了她。

她小心地将画展开,借着路灯的光线仔细端详。

画中的山峰用干笔皴擦,水面用淡墨渲染。

整体色调偏冷,但在冷峻中透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这种矛盾统一的表现手法,需要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画的右下角有一个篆刻印章,字体有些模糊。

她凑近了些,想要看清印章上的字。

路灯的光线不太够,她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

当看清那两个字的瞬间,她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澄怀”二字,清晰地印在那里。

这个名字像是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她的心脏。

眼眶在那一刻变得湿润,她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二十年了,她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这个名字。

可是看到这个印章的瞬间,所有的记忆都涌了回来。

那个总是穿白色衬衫的男孩,那间充满颜料味道的画室。

那些关于艺术和理想的争论,那些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时光。

1999年的春天,她还是历史系的研究生。

江澄怀是美术系的学生,比她小一岁。



他们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相遇,因为一本关于宋代绘画的书籍而相识。

那时候她正在写毕业论文,研究宋代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江澄怀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主动和她讨论起来。

他对古代绘画的理解让她刮目相看,远超同龄的学生。

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在图书馆里见面,一起研究艺术史。

慢慢地,学术讨论变成了感情交流。

江澄怀是个很特别的男孩,才华横溢但性格内向。

他不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不爱凑热闹。

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画室里,专心致志地创作。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的创新。

老师们都说他很有天赋,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画家。

那时候的他们单纯而美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他们经常在清华园里散步,讨论艺术和人生。

江澄怀说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用画笔记录这个时代。

林慧文说她要成为一个学者,用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

他们的理想都很崇高,也都很天真。

春天变成了夏天,夏天变成了秋天。

他们的感情也在季节的变换中逐渐加深。

江澄怀开始为她画肖像,画她在图书馆里读书的样子。

林慧文开始关注当代艺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但他们的心里都很温暖。

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去颐和园或者香山写生。

江澄怀画风景,林慧文在旁边读书。

这样的日子简单却充实,平凡却珍贵。

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也面临着现实的考验。

林慧文准备出国深造,已经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江澄怀想要留在国内发展,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

分歧开始出现,争论也越来越频繁。

她希望他能和她一起出国,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他希望她能留下来,陪他一起奋斗。

两个人都很固执,谁也不愿意妥协。

最后一次争吵发生在1999年的夏天。

那天晚上,他们在画室里谈到了深夜。

“你为什么一定要出国?”江澄怀问她。

“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学术环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她回答。

“那我呢?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你可以和我一起去,我们一起在那里发展。”

“我不想去,我的根在这里,我的艺术也在这里。”

“那就这样分手吧,我们不合适。”

这句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

可是江澄怀没有挽留,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03

第二天她去找他,发现他已经搬离了宿舍。

同学们都说他回老家了,具体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她试图联系他,但他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毕业典礼的时候,她在人群中寻找他的身影。

可是他没有出现,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带着遗憾和愧疚,她踏上了出国的飞机。

在美国的五年时间里,她专心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

回国后进入清华大学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这些年来她偶尔会想起江澄怀,想知道他过得怎么样。

她试过在网上搜索他的信息,但总是一无所获。

有时候在画展上看到类似风格的作品,她会驻足很久。

可是那些画都不是他的,他就像蒸发了一样消失在人海中。

慢慢地,她学会了不去想那些往事。

工作填满了她的生活,忙碌冲淡了思念。

她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放下了那段感情。

直到今天,直到看到这个印章。

“澄怀”两个字,让她瞬间回到了二十年前。

“教授,您怎么了?”老人关切地问道。

林慧文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收起情绪。

“没什么,就是觉得这幅画很特别。”她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

“确实特别,这是朋友托我卖的,说是有故事的画。”老人说。

“什么样的故事?”林慧文试图显得随意地询问。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朋友只说画家已经不在了。”

这句话让林慧文的心猛地一沉。

不在了,是什么意思?是出国了,还是...

她不敢继续想下去。

也许只是搬家了,也许只是改行了。

“不在了”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不一定是最坏的那种。

“这幅画多少钱?”她问。

“这幅比较特殊,要五百。”老人报出了价格。

林慧文毫不犹豫地从包里拿出钱包。

“我买了。”

老人显然没想到她会这么爽快地答应。

他小心地用报纸将画包好,递给了林慧文。



“谢谢您,这幅画总算找到了识货的人。”

林慧文接过包好的画,感觉手里拿的不只是一幅作品。

更像是一段被时间封存的记忆,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您明天还会在这里吗?”她问老人。

“应该会,除非下雨。”老人收拾着地上的其他画作。

林慧文点了点头,抱着那幅画快步离开了胡同。

回到家里,她迫不及待地将画重新展开。

灯光下看得更加清楚,这确实是江澄怀的风格。

那种独特的构图方式,那种简洁中蕴含深意的表达手法。

画上的每一笔都充满了熟悉感,仿佛能听到当年他在画室里轻柔的笔触声。

她仔细检查画的每一个角落,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线索。

在画的背面,她发现了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

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还能辨认出来。

“致慧文,澄怀于2003年秋”

看到这行字的瞬间,林慧文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原来在他们分别之后,江澄怀还专门为她画过这幅画。

原来这些年来,他也没有忘记她。

2003年,那正是她在美国读博的时候。

那时候她每天忙于学业,几乎没有时间想起国内的一切。

而他却在那个秋天为她作画,还写下了她的名字。

可是这幅画为什么会出现在街边的地摊上?

江澄怀现在在哪里?他为什么不亲自把画给她?

无数个疑问在她脑海里盘旋,让她整夜无法入睡。

第二天是周六,林慧文很早就醒了。

她决定再去那条胡同,找那位老人询问更多的信息。

上午十点,她来到昨天遇到老人的地方。

地上依然铺着那块蓝色的布,但老人却不见了踪影。

04

她在附近等了一个小时,老人始终没有出现。

也许他今天不出摊,也许换了地方。

她走进旁边的一家包子铺,询问老板是否见过那位卖画的老人。

“哦,你说那个老头啊,他在这里摆了一个多月了。”包子铺老板说。

“他今天怎么没来?”

“不知道,可能是卖完了吧,这几天生意不太好。”

“您知道他住在哪里吗?”

包子铺老板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

“不过他昨天好像说过,这几天要去处理一些事情。”

“什么事情?”

“好像是有人找他收画,具体的我也没听清楚。”

林慧文又询问了几家附近的商铺,都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

大家只知道这位老人最近一个月经常在这里卖字画,其他的一概不知。

旁边修自行车的师傅倒是多说了几句。

“那老头人挺好的,从来不跟人争摊位。”

“前几天有人想买他的画,他还特意问人家是不是真心喜欢。”

“说什么这些画都有故事,不能随便卖给不懂的人。”

这些话让林慧文更加好奇老人的身份。

她只能失望地回家,决定下周再来碰碰运气。

接下来的一周,她每天都会路过那条胡同。

老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地方,或者老人已经离开了北京。

那幅画被她放在书房的书桌上,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它。

画中的山水依然宁静致远,但她的心却无法平静。

这种感觉很像二十年前江澄怀突然消失时的状况。

同样的毫无音信,同样的无处寻找。

区别只是当年她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

现在她已经四十三岁了,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知名教授。

她有自己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冲动行事。

可是这幅画的出现,让她沉寂多年的情感重新燃烧起来。

她开始在网上搜索江澄怀的信息,试图找到他的近况。

搜索结果让她失望,除了一些大学时期的新闻报道,几乎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看来这些年来,他确实过着隐居的生活。

也许他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也许他早就忘记了那段青春年少的感情。

只有她还在为过去的回忆所困扰。

想到这里,她觉得自己有些可笑。

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还在为二十年前的恋情纠结。

可是那幅画上的字迹明明白白地写着她的名字。

这说明至少在2003年的时候,江澄怀还记得她。

又过了一周,林慧文在另一条街上偶然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还是那位老人,还是那块蓝色的布,还是那些字画。

她快步走过去,装作偶然遇见的样子。

“您好,我们上周见过,我买了您一幅山水画。”她说。



老人抬头看了看她,显然还记得。

“哦,是您啊,那幅画您还满意吗?”

“很满意,我想再看看您其他的画。”

这次她没有急着询问画的来历,而是先和老人聊起了天。

通过交谈她了解到,老人姓王,退休前是个工人。

年轻时在钢铁厂工作了三十多年,退休后靠卖字画补贴家用。

这些画确实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受人委托代为出售。

“委托您的人现在在哪里?”林慧文试探性地问。

王老的神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已经不在了,三个月前走的。”

这句话让林慧文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

不在了,三个月前走的。

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是...去世了吗?”她小心翼翼地问。

王老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

“癌症,发现的时候已经晚期了,治了半年多,最后还是没救回来。”

林慧文感觉天旋地转,差点站不稳。

江澄怀死了,而且已经死了三个月。

当她费尽心思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您还记得他的名字吗?”她颤抖着问。

“记得,叫江澄怀,是个画家。”王老说。

05

听到这个名字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林慧文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她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情绪,双手捂着脸开始哭泣。

王老被她的反应吓了一跳,连忙关切地询问。

“姑娘,您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林慧文努力控制着情绪,擦干了眼泪。

“没事,只是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王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仔细打量着林慧文的脸。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声音变得激动起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