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简体版面世

0
分享至


继2025年3月出版的繁体版《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之后,简体字版于10月面世。11月10日下午,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主办、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协办的简体字版新书发布暨学术沙龙,在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的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主办方特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廖大伟、上海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涛、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建华五位嘉宾参会,诸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史料整理、普及传播等方面作了精彩发言。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相关领导与本书学术顾问出席了这次活动。



吴景平教授指出,桑兵教授团队整理出版的《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等,已经收录了1998年影印出版的200通函电,而这次首次面世的300多通则没有收录,今后可能会有所修订补充。其实关于孙中山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海内外几乎挖掘已尽,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系统整理的这500余通函电,主要集中在1922至1923年间,释文准确,学术价值很高。从这些函电可以看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绝非他的个人爱好,而是当时先进中国人的共同志愿,深得人心。从来电地区来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除了广东之外,在上海、香港、北京以及海外等地区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书中收录的函电是当时的抄件,抄件便于孙中山团队具体指导,便于做批示,也可见孙中山当时在上海并非孤军作战,其实是有革命团队的支持。1922至1923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的一个亮点是国民党改组,当时改组面临很大的阻力,比如邹鲁等人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函电中有生动体现。宋庆龄在保存这些函电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以及函电的原件、抄件等的关系,这些都值得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他还建议向孙中山研究的权威机构、各主要大学的历史学系捐赠这套书,以便引起学术界更大关注。这些重要函电是讲好孙中山故事,讲好孙中山与上海故事的重要资源。

廖大伟教授认为,1922至192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此期间孙中山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转变。1922年之前,孙中山对苏联的态度是犹豫的。1922年“陈变”后,他最终决定联俄、联共。在这个时期,他和中国共产党开始接触,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因此,根据这些珍贵的电报可以建构和互证这段复杂的历史。同时,他还指出,孙中山与苏联关系的走近,到最终他决定联俄、联共,是相向而行的结果;孙中山身边一直有一个团队或工作班子为他服务,比如这些函电的收发和整理应该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此外,他还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建议2026年孙中山诞辰160周年之际,围绕这些史料召开学术研讨会作为纪念;二是从史料学的角度,对这批函电的收藏保管过程做更细致的研究,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徐涛研究员主要从六一六陈炯明兵变出发,从兵变前后孙中山领袖地位的变化、国共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探讨了孙中山在兵变后对世界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他认为,兵变前,孙中山采取“联强权”策略,寻求日、英、美等国支持;兵变后,他对西方列强失望,转而寻求与苏俄合作,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了后续《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签署。在国内层面,陈炯明的背叛使孙中山认清依赖南方军阀的局限性,促使他重新思考和理解中国政治的走向,进而推动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合作。该批函电揭示了孙中山思想和实践转变的这段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他还从宣传战的角度切入,剖析了兵变后沪上复杂的舆论交锋。比如,当时陈炯明为争取舆论支持,曾积极联络胡适等知识界人士,后者更在其主办的《努力》周报上将此军事叛变称为“革命”行动。面对这一舆论攻势,孙中山在抵达上海后也高度重视宣传斗争,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阐述立场、发布声明。他强调,1922至1923年这段历史虽仅两年,但事件密集、转变剧烈。学者若能将此期间细分为不同阶段,并将相关电报资料融入研究,必能更深入地揭示孙中山战略演变,收获丰富学术成果。

周立民常务副馆长认为,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学术团队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团队合作推出的这套书,是珍稀史料整理出版的典型成果。馆藏珍稀资源,经过故居几代人长期的挖掘和整理,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从长久来讲,我们不能坚信史料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没有损毁,还有不可预测的大地震等不可抗力带来的破坏。利用现代出版技术,将“沉睡”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学术界的资源,他对这种努力真的表示很崇高的敬意。故居学术团队采用“辑释”形式,不仅征引了当时大量的新闻报道,以还原历史现场,而且还走访和调查,利用现有条件,为后人留下可信史料。大历史中个体的命运值得关注。函电中涉及当时民生的很少,似乎只有黎元洪、邹鲁等人发来的电报中偶有涉及,但属于很真实的历史细节。如邹鲁来电中提到当时北京教员被欠薪,这可以和鲁迅的小说《端午节》和随笔《记发薪》等文章联系起来,很有趣。关于如何将晦涩专业的史料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播给公众,他认为,学术研究是基础,反对无原则的戏说和编造,要用真历史、真感情去打动读者。

潘建华副研究员指出,1922年8月,孙中山因陈炯明政变而被迫离粤暂居上海。在沪期间,如何收拾残局,重上新征程,是孙中山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逝世100周年之际,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整理出版《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并对电文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等进行详细的考释,对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孙中山如何进行新的探索、寻求新的道路、发现新的革命力量,并由此奠定他革命生涯的又一次新的转折,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源:澎湃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7637文章数 50840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