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专访:崔延吉】
天下新扬商 | 崔延吉:从大地深处到AI云端,一位桩基匠人的双城奔赴与跨界攀登
——“老徐会客厅”专访优桩社平台创始人、扬州市连云港商会执行会长、江苏岩基地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AI学习共同体”初始发起人
引言:在坚固的根基上,建造未来
深夜,G25长深高速上飞驰的车辆,连接着扬州与连云港,也连接着崔延吉的事业与乡愁。作为扬州市连云港商会执行会长,这条路他走了无数遍。车窗外的风景从江淮平原的温婉切换到黄海之滨的辽阔,一如他的人生轨迹——从二十年前那个只身来苏中、以“打桩”为生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身兼传统工程领域的领军者、商会纽带的核心人物以及AI产业的积极布道者。
在崔延吉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奇特的融合:他的双脚,深植于桩基工程这片坚实的土地;他的目光,却早已投向人工智能那变幻无穷的云端。这是一场关于坚守与突破、乡情与未来的宏大叙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徐会客厅”,一同聆听崔延吉的双城故事与跨界攀登。
一、初心深耕:二十载,与大地对话的“桩基人生”
“2004年,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打桩’,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在江苏岩基的会议室里,崔延吉的回忆平静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岁月沉淀的坦诚。
![]()
![]()
“打桩”,是土木工程中最基础、最艰苦的环节,意味着要与最原始的泥土、岩石和水流打交道。问及何以坚守,这位高级工程师的眼中闪过一抹匠人的执着:“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在于基础。我做的,就是为一切建筑提供‘立足之地’的事业。每当看到自己参与的项目拔地而起,那种源于‘创造根基’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
![]()
从泰州到扬州,从基层技术员到企业掌舵人,这段旅程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他毅然离开稳定的公司环境,选择自主创业。“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崔延吉坦言,“我看到了行业在技术标准化、施工精细化上的巨大空间。创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觉得积累了这么多年,是时候用我的理念去做出一些改变了。”
![]()
正是这份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近乎固执的坚守,为他日后所有的创新与跨界,打下了最坚实的“精神桩基”。
二、创新引领:从“海上光伏”到“永临合一”的行业革新
如果说坚守初心是崔延吉的A面,那么勇于创新就是他的B面。他的名片上,两个头衔格外醒目:“桩基式海上光伏EPC方案定制领军者”和“地下空间结构永临合一方案定制倡导者”。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他带领江苏岩基突围的利器。
谈及技术破局,他立刻进入了“工程师+企业家”的双重模式。
![]()
![]()
“‘桩基式海上光伏’解决的是新能源发展的‘地基’问题。”他解释道,“向海图强,发展清洁能源,但海上环境复杂,对桩基的承载力、抗腐蚀性、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我们的EPC定制方案,就是从勘察、设计到施工、运维,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确保光伏电站能在海上‘站稳脚跟’,这是将绿色能源牢牢钉在蓝色国土上的关键一环。”
![]()
![]()
而“永临合一”的理念,则更显其前瞻性。“传统的地下空间开发,临时支护结构在完成后就被废弃,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倡导的‘永临合一’,就是将临时性的支护结构与永久性的建筑结构合二为一。”他用手比划着,“这不仅是材料的节约,更是工期的缩短和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提升,是建筑行业走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
在他的带领下,江苏岩基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并连续两年荣获扬州市科创企业称号。问及核心创新力,他的回答简洁而深刻:“在于始终比客户多想一步,比行业现状多看一步。我们的科研布局,就是永远围绕着‘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这三个目标,去解决工程实践中的真问题。”
三、乡情纽带:双城记里,一个商会执行会长的“心灵桩基”
事业在扬州扎根,乡情在连云港萦绕。崔延吉的“双城生活”,是他人生中一抹温暖的底色。
“作为商会执行会长,频繁往返两地是常态。”谈及此,他的语速放缓,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每次回连云港,听到乡音,见到乡亲,都感觉是为自己‘充电’。而在扬州,与众多在扬创业的连云港籍企业家交流,则感受到一种共同奋斗的归属感。”
![]()
在他看来,商会平台就是一座坚实的“桥梁”,更是一座“连心桩”。
“这座‘桩’,不仅要打通两地的经济血脉,促进项目、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更要凝聚起在扬港商的情感,让大家抱团发展,互帮互助。”他介绍,商会经常组织考察交流活动,一方面引导在扬成功企业家回乡投资,反哺桑梓;另一方面也为家乡来的创业者提供落地支持和资源对接。
![]()
“我个人力量有限,但通过商会这个平台,我们能做的事就多了。”他诚恳地说,“无论是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还是为在扬乡亲排忧解难,这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公司也优先为家乡来的优秀人才提供就业和实习岗位。”这份朴素的乡梓情怀,为他所有宏大的商业构想,注入了最温暖的人情味。
四、未来狂想:跨界者说,一个AI学习共同体初始发起人的“赋能蓝图”
最令人意外也最让人振奋的,是崔延吉的第三重身份——AI学习共同体的初始发起人。一位与泥土、桩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传统行业企业家,为何会对最前沿的AI技术抱有如此坚定的信仰?
![]()
![]()
“这并非一时兴起,”崔延吉的回答斩钉截铁,“AI是未来的朝阳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我的契机,恰恰源于我所处的传统行业。我深切地感受到,建筑业在数据化、智能化方面的巨大落差。AI不是来颠覆我们的,而是来赋能我们的,它是我们应对人力成本上升、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的终极工具。”
他的“AI赋能蓝图”具体而清晰,充满了工程师的严谨。
“比如在桩基施工中,我们可以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实时分析岩土样本,辅助工程师快速决策;可以通过AI算法,对海量的工程数据进行挖掘,预测地质风险,优化施工方案,实现‘未卜先知’。在地下空间开发中,AI可以用于智能监测,对结构的微小形变进行毫秒级响应,确保施工安全。”
![]()
![]()
他坚信,AI与建筑业的融合,将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未来,我们的工程师可能不再需要亲临最危险的现场,通过AI和远程操控就能完成精细作业。我们的项目管理系统,会像一个‘超级大脑’,自主协调资源、预警风险。我发起AI学习共同体,就是希望联合更多传统行业的朋友,主动拥抱变化,不要等到被时代抛弃时才追悔莫及。”
五、融合致远:致信未来,一位“筑梦师”的告白
访谈接近尾声,我们探讨他如何将传统工程企业家、商会领袖、AI推动者这些看似矛盾的身份完美融合。
![]()
![]()
“它们从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崔延吉微笑着,给出了他的“融合哲学”,“做工程,锻炼了我务实、系统的底层思维;做商会,开阔了我的视野和人脉,让我看到更多跨界的可能性;而研究AI,则给了我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商会里很多企业家朋友,最初不理解我为什么热衷AI,但当我把AI如何解决他们行业痛点的方案摆出来时,他们就成了最积极的学习者和参与者。”
最后,我们请他“致信未来”,对二十年前的自己或今天的年轻创业者说句话。
![]()
他沉思片刻,目光坚定而温暖:
“我想对二十年前那个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年轻人说:谢谢你当年的坚持,你打下每一根桩,都是在为未来筑基。也要对今天的年轻创业者说:请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停学习、再学习,尊重传统但不要被传统束缚。在这个时代,最坚固的事业,始于最微小的根基,而成于最辽阔的视野。 大胆地去拥抱那些看似遥远的技术,因为未来,已来。”
![]()
![]()
![]()
【老徐会客厅 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崔延吉会长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他是一位典型的“新扬商”,却又如此与众不同。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千千万万在扬州这片创业热土上奋斗的企业家缩影:他们勤奋、务实,凭借专业的技艺和坚韧的毅力,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这是扬州经济活力最坚实的“微观基础”。
但崔延吉更可贵的,在于他超越了“企业家”的单一维度。他让我们看到,一个现代企业家应有的格局与情怀。
![]()
崔延吉与老徐
一是“地气”与“云端”的兼容。
他能蹲在工地,与工人讨论桩基的垂直度;也能站在讲台,与学者畅谈AI的算法未来。这种脚踏大地、眼望星空的品质,是驱动产业升级最宝贵的动力。他证明了,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与新技术结合,它们能爆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二是“故乡”与“他乡”的贯通。
他将扬州视为事业的福地,倾力回报;又将乡情化为行动的纽带,反哺连云港。这种“双城记”,正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人才、资本、技术自由流动的生动注脚。他们这群商会领袖,是城市间最活跃的“连接器”和“增值器”。
崔延吉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筑基”的故事。他为建筑筑基,为商会筑基,如今,他更要为传统产业的未来智慧化筑基。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所有的伟大,都源于最朴素的根基;所有关于未来的狂想,都需要最踏实的脚步去丈量。
这,或许就是当下扬州乃至整个中国,无数奋斗者最动人的光芒——他们不仅自己在发光,更致力于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产业、我们的未来,打下百年屹立的坚实基础。
如果您也有不一样的创业经历或创业故事,欢迎您与老徐联系,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个美好的时代,以及在这个伟大时代努力奋斗的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