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救助金不仅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更让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让我能安心继续求学!”近日,九江学院大三学生张同学通过微信,再次向思顺乡民政负责人表达感激之情。一场跨越村、乡、县的“接力式”帮扶,为困境中的他撑起了一片晴空。
![]()
今年22岁的张同学来自思顺乡一个离异家庭,与50岁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身患肢体四级与精神四级双重残疾,自2025年4月起在左溪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每月450元的伙食费成为固定负担,且无任何收入来源,父子俩的生活全靠低保金维系。
![]()
对张同学而言,求学之路布满经济荆棘。每年,他需承担九江学院4120元学费、750元住宿费、600元教材费,加之老家土坯房破旧无法居住,在横水镇萝卜巷安置点租房的500元月租,一年刚性支出高达11470元。父亲住院后,家中彻底断了收入来源。今年8月,张同学返乡时口袋仅剩70元,中午只能靠清晨多买的两个馒头充饥。张同学所在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得知他的窘境后,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两百余元现金塞到他手中,用朴实的善意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
村党支部书记随后将张同学的困难情况紧急反馈给思顺乡民政负责人钟灵玲。钟灵玲第一时间主动对接,全程协助他整理材料、提交临时救助申请。思顺乡受理后迅速上报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加急审核审批,结合其家庭实际困难,快速将其纳入支出型临时救助范围,及时发放7900元救助金,有效缓解了他的学费与生活压力。得知张同学需乘夜车返校,并到赣州中转,恰好要前往赣州的钟灵玲主动提出同行,不仅为他省下60元路费,还提前准备了一大袋食物,让他在车程中能吃上热饭。
![]()
如今,身在九江求学的张同学,心中始终牵挂着父亲。“父亲出院后一直遵医嘱服药,目前状态稳定,我每天都会和他视频聊天,关注他的精神状态,叮嘱他规律生活。我自己也会好好照顾身体,不辜负大家的帮助。”张同学坦言,这份来自基层干群的温暖,是他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个人帮扶,到乡、县民政部门的政策接力,这场“零距离”的温情帮扶,不仅解决了困境学子的实际难题,更让基层治理的温度直抵人心,为青春追梦之路注入了满满的信心与力量,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担当。
作者:谢丽娟
编辑:张文慧
审核:杨晓斌
审签:章丽娟
总监制:李启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