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轮胎产业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一面是欧盟、美国、印度等主要市场挥舞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大棒,贸易壁垒高筑;另一面是国内市场饱和后的激烈“内卷”,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一场以海外建厂、技术升级和品牌重塑为核心的产业突围战,正悄然打响。
![]()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出口模式遇阻
2025年11月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卡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这是继同年5月反倾销调查后的“第二刀”。欧盟指控中国轮胎因政府补贴获得30%-65%的价格优势,严重冲击本土产业。此举与英国、美国、印度等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张针对中国轮胎的全球性贸易壁垒网。
![]()
数据显示,美国已将对中国卡客车轮胎的“双反”税延续至2029年,印度则维持17.57%的反补贴税。巴西、泰国、南非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也已对中国轮胎发起或延长了贸易救济调查。这标志着中国轮胎长期依赖“价格优势”的出口模式,正遭遇系统性阻击。
市场疲软与贸易保护叠加,生存空间遭挤压
更严峻的是,这轮全球“封杀”恰逢全球轮胎市场需求放缓。欧洲轮胎和橡胶制造商协会(ETRMA)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欧洲替换胎市场销量同比下降0.6%,英国市场前8个月销量更是同比下滑9.3%。
在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本土轮胎行业将业绩下滑归咎于进口冲击,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温床。中国轮胎企业正面临市场疲软与贸易保护的双重夹击,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
国内“内卷”倒逼出海,海外产能成新引擎
中国轮胎企业之所以对海外市场高度依赖,根源在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商用车胎(TBR)领域已演变为国内品牌的“惨烈厮杀”;乘用车胎(PCR)领域则面临高端市场难以撼动、低端市场陷入无休止价格战的困境。
国内市场的生存压力,迫使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自2015年美国首次发起大规模“双反”调查以来,中国轮胎产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出海”征程。以赛轮集团为开端,中策、玲珑、森麒麟、双钱等头部企业纷纷在东南亚、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布局生产基地。这一“产地多元化”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海外设厂规避高额关税,并贴近目标市场。如今,海外业务已成为支撑这些头部企业发展的关键利润支柱。
![]()
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尽管海外建厂是应对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但中国轮胎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制造”到“智造”和“品牌”的跨越。分析人士指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倒逼,正成为中国轮胎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未来,竞争将不再仅仅围绕价格,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创新、品牌价值和全球化服务能力上。从赛轮集团“液体黄金”轮胎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到在欧美等消费目的地直接建厂,中国轮胎企业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附加值的全球产业体系。
![]()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和“雁阵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国轮胎产业的头部企业已具备与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一较高下的实力。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更将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的重要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