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国君请教孔子治国之道,孔子却说先修身,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鲁哀公十一年,国事日非。

这位鲁国的君主面对内忧外患,终于放下了君王的架子。

向那位周游列国多年、刚刚返回故土的老夫子请教治国的法门。

他想听到的,或许是如何整饬军备、如何笼络人心、如何对抗齐国的进逼。

可孔子的回答,却让他愣住了。

"君欲治国,必先正身。"



这算什么回答?君王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计,夫子答的却是修身养性的小事。这位年迈的圣人,难道不知轻重缓急?还是说,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那一年,孔子已经七十岁了。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所到之处无人重用,如今终于回到鲁国。

那天,宫殿里很安静。哀公端坐在堂上,神色焦虑。他才三十出头,却已经感受到了君位的沉重。鲁国自从"三桓"掌权以来,国君早已是个摆设。他想改变这个局面,可手中既无实权,又无良策。

"夫子,"哀公的声音里带着恳切,"寡人想让鲁国重振雄风,可朝中权臣把持,国势日衰。不知夫子可有良策?"

孔子缓缓抬起头:"敢问君上,您认为治国最难的是什么?"

哀公想了想:"大概是如何让臣子听命,让百姓归心吧。"

"那君上又如何让臣子听命,让百姓归心?"

"自然是要施恩布德,严刑峻法……"哀公说着说着,自己都有些说不下去了。

孔子点点头:"君上所言,都是治国之术。可术是末,道才是本。老朽倒有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文王。

当年文王治理西岐,不过是一隅之地。可他做了什么?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穿戴整齐,站在朝堂上等待臣子。处理政务时,他总是先问:"这件事对百姓有什么好处?"如果臣子答不上来,这件事就不做。

有一次,大臣建议修建更高大的城墙。文王问:"修城墙要耗费多少民力?"

大臣算了算:"大概要征调五万壮丁,花费三年时间。"

文王摇头:"五万壮丁离开田地三年,他们的父母妻儿谁来照顾?这城墙即使修成了,百姓的心却散了,还谈什么防御外敌?"

慢慢地,周围的小国开始归附西岐。不是因为文王的军队有多强大,而是因为他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值得追随的君主。他身体力行,做给臣子看,做给百姓看。

孔子讲完这个故事:"君上,文王治国的秘诀是什么?不是谋略,不是权术,而是他先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值得追随的君主。这就叫'君正臣直,君明臣贤'。"



哀公若有所思:"可是夫子,寡人也想做个好君主,可臣子不听,百姓不信,这又该如何?"

孔子的表情变得严肃:"君上可知道,为什么臣子不听,百姓不信?因为君上自己都不信。君上嘴上说要为百姓,可心里想的是如何夺回权力;君上说要施行仁政,可一见到权臣就退缩了。您自己都做不到言行一致,又如何让别人相信您?"

这话说得很重,重到哀公脸色都白了。

孔子继续说:"老朽周游列国十四年,见过的君主不下二十位。有的君主聪明绝顶,有的君主雄才大略,可真正能治理好国家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把治国当成了一门技术,以为只要学会了权谋术数,就能让国家强盛。殊不知,治国的根本,在于治心。"

"治心?"哀公喃喃重复。

"对,治心。君主的心不正,臣子的心就会歪;臣子的心歪了,百姓的心就会散。这就像一棵树,根烂了,枝叶再茂盛也撑不了多久。老朽才说,君欲治国,必先正身。这个'正身',不是说穿得整齐、坐得端正,而是要让自己的心先正起来。"

哀公想起了自己这些年做的事。为了夺回权力,他曾经想过暗杀权臣;为了笼络人心,他给大臣们封了不少虚职;为了表现仁慈,他大赦天下,结果却让很多恶人逍遥法外。

孔子看着他:"老朽年轻时,曾问过老子一个问题。老朽问:'天下为何总是乱?'老子说:'因为人人都想治天下,却没有人想治自己。'"

"君上,您想让臣子忠诚,自己先要守信;您想让百姓安居,自己先要知足;您想让国家富强,自己先要勤俭。修行不是躲进山林念经拜佛,而是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能守住自己的本心。"

哀公问:"可夫子,这修身和治国,真的有那么大的关联吗?"

孔子笑了,笑得很深沉:"君上这个问题,问到了根子上。修身和治国的关系,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老朽在这宫殿外,曾见到一棵老树,树干弯曲,枝叶茂盛。



您可知道,这棵树为何能活这么久?因为它的根深深扎在地下。

表面上看,我们看到的是枝叶,可真正支撑这棵树的,是看不见的根。"

孔子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深邃:"可是君上,这个道理背后,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

这层意思,关乎着您能否真正成为一代明君,关乎着鲁国能否重振雄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