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属交易所突然出手,宣布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人民币、欧元、日元一并被踢出局。
英国金融界更是罕见地“亲自下场”,摆出一副“谁动美元,我动谁”的姿态。
在全球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伦敦,这个金融老牌帝国的中枢,终于露出了焦虑的獠牙。
01
2025年11月3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发布了一则震动全球金属市场的消息:自11月10日起,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
这条看似“内部调整”的通知,在短短数小时内掀起巨大波澜。人民币、欧元、日元被一刀切地清除出交易系统,市场瞬间风声鹤唳。
![]()
这已不只是一次交易机制的技术性变更,背后藏着的,是美元霸权在全球面临现实挑战后的一次赤裸裸防御。
LME此举被多家权威分析机构解读为“金融战场上的投降式反制”,它不再掩饰自身对非美元货币影响力的忌惮,尤其是对人民币的快速崛起。
过去十年,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渗透速度令人惊叹。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计价铜期货后,持仓量迅速跃居全球第一,铝合约单日持仓更是超越LME同类产品18%之多。
更重要的是,自2022年以来,人民币计价的金属期权日成交量增长高达900%,这不是一个区域市场的局部现象,而是一次全球资源定价重心从“美元中心”向“人民币体系”倾斜的质变。
![]()
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出口大国也开始主动调整结算体系。2025年,中东最大铜线制造商Alfanar与中国企业签订长单协议,直接采用SHFE价格作为结算基准。
迪拜商品交易所更是高调宣布,将在2026年推出人民币计价铜期货。与此同时,香港金管局已将人民币流动性池提升至1100亿元,为跨境商品交易提供足额流动性保障。
这些趋势汇聚成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人民币计价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资源国接受。而LME的全面封杀,恰恰是对这种趋势的紧张回应。
LME的“美元保卫战”并非首次,但这次的出手却尤为激烈。它不仅封杀人民币,还将欧元与日元一并扫地出门,显露出一种“孤注一掷”的焦灼。
![]()
欧盟方面随即表态,将对LME的单边贸易行为进行评估,认为其已损害欧元区交易自由。全球金属交易进一步被迫集中向美元靠拢,意味着非美货币的独立性被人为压制。
封锁令一出,市场立刻做出剧烈反应。仅在LME发布公告后两小时,SHFE夜盘铜价与LME电子盘之间的价差扩大至423美元/吨,创下1987年以来的新高。
这种价差的陡然拉开,不只是价格波动,更是对交易机制信任基础的动摇。PriceSeek研究机构指出,LME此举将引发全球金属市场的极端流动性风险,中长期甚至可能促使更多交易者转向非美元主导的交易平台。
02
这种不理智的封锁行为,其实并不令人意外。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正遭遇结构性挑战。2022年美联储启动新一轮加息周期后,美国资本对外收购额暴跌35.6%,创1983年以来最大降幅。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与沙特、阿联酋等资源国建立千亿级人民币互换机制,打通了资源—金融—贸易闭环,逐步冲击美元的定价垄断地位。
LME的反应,其实是美元体系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下滑后的自我收缩。它不再寻求广泛合作,而是选择“筑墙防守”,企图通过排斥非美元货币维护自身的定价权。这种策略短期内或许能稳定美元主导地位,但从长远看,则可能加速资源国的“去美元化”步伐。
![]()
事实上,中国在金属交易领域的布局早已不再局限于境内市场。从“一带一路”到“金属互换”,再到设立海外人民币清算中心,中国在推动人民币计价商品交易方面步步为营。
2025年初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继续扩大金属、能源等关键领域的人民币使用比例。中东、非洲多国也正在筹划建立独立于美元的交易平台,以规避美国金融制裁与结算风险。
而LME这次的“封杀令”,无疑为这些国家提供了绝佳理由。金融市场的信任一旦崩塌,恢复的难度远比想象中大。英国此次主动放弃非美元交易权,等同于自断一臂,给了人民币一个堂而皇之的突破口。
美元霸权的根基从来不是美元本身,而是对全球资源、信贷与信用体系的掌控。一旦这种掌控出现裂缝,哪怕再细微,也会在全球金融结构中产生连锁反应。LME的这次选择,连带影响的不仅是金属市场,更将牵动全球资本的重新分布。
![]()
03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俄罗斯在遭遇SWIFT系统封锁后,部分镍矿出口改用卢布结算,虽然规模有限,但为资源国提供了可行范本。
此后,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筹划本币结算机制,包括印度、印尼、伊朗等出口型经济体,正在积极寻找替代美元的路径。
国际航运依然以美元为主,保险结算体系更是美元控制下的核心环节。但正是这种“金融基础设施”的垄断,才更容易在局部冲突中被资源国视作“政治武器”。而人民币的崛起,正是在这种全球“去金融殖民化”趋势推动下加速完成的。
美元仍然是全球储备货币的核心,占比达59%,但这个数字比十年前已经明显下滑。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虽然仍以美元计价为主,但金属市场的变化正在酝酿一场定价革命。中国通过“生产—消费—金融”全产业链闭环,已具备挑战美元定价体系的现实能力。
![]()
未来可预见的是,2026年开始,迪拜、新加坡等交易所将陆续推出更多人民币计价金属合约。中东与非洲的资源出口国,人民币结算占比有望突破40%。LME即便在之后重新开放部分非美元交易,也必将设置高额门槛,不再拥有此前的定价霸权。
当然,中国也并非没有挑战。人民币汇率波动、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等问题,仍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实掣肘。
但这些问题可以在稳定中逐步解决。相比之下,美元体系的“单边主义”与“金融霸凌”行为,已让各国更加警惕其不可控的风险。
英国这次选择“死保美元”,踢掉人民币,动作虽狠,但已显疲态。全球资源交易的重心正在向东方移动,而LME的这一脚,反倒成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金石”。
这场货币战争刚刚开始,但局势已经发生倾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