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奚伟 通讯员:王越、罗乐;摄影:肖敏)
当城市发展从宏大叙事转向精细治理,那些被遗忘的街角、闲置的空地、拥堵的站前,正成为武汉城管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现场。近年来,武汉市以“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将治理的“绣花功夫”下沉至小微空间,用一场场“微改造”“精提升”,激活城市“边角料”,记录着“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精细管理、系统联动,扎实推动”的城市内涵式发展进程,回应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中的民生“小确幸”。
从“灰域”到“趣域”,营造全龄友好场景
![]()
城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每一群体需求的细致关照。
![]()
江岸区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科学规划与创新设计后的桥下空间,已经成为集生态、功能与人文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360度智能监控、防滑透水步道及风雨连廊,让护学空间安全升级,“护学驿站”中的应急物资、休憩座椅及图书角,更是护航师生每日通勤;改造后的智慧停车场,整合了零散地块,新增车位140余个,并接入“武汉停车”App实现无感支付,有效缓解了周边居民及游客停车难题;利用桥下开阔空间打造的文创市集,引入了本地手作、艺术展览及便民服务,为市民提供休闲社交新场景,也激活了城市烟火气。通过功能复合与品质提升,曾经的“灰色地带”不再是城市的“边角料”,而是成为缝合城市碎片、链接市民生活的活力纽带。
![]()
![]()
江汉区常青街,一片曾经的工棚荒地,如今是充满“多巴胺色彩”的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公园。550米蓝色环形跑道如海浪串联全园,中心白色鲸鱼造型的趣玩区、滑板乐园、“鲸奇篮球”区域,满足了3至12岁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玩乐需求。与此同时,公园改造秉持“无障碍、通透、适合亲子”理念,设置高低洗手台、室内书吧,将儿童游乐区与林荫休憩设施、老人活动区等统筹布局,兼顾儿童安全与全龄友好,用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
![]()
![]()
![]()
在武昌区徐家棚街武车社区,西斯莱小区的架空层经历了从电动车乱停乱放到居民“开心乐园”的蝶变。在居民主动提出诉求后,街道与社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架空层“半径空间”改造方案,架空层地面全部平整、装上了地砖,增添完善了桌椅、照明、围栏等设施。改造后的架空层内,乒乓球厅、图书角、健身区、棋牌间一应俱全。如今,这处600平方米的“半径空间”,正以居民需求为圆心,延伸出邻里互动、情感交融的社区生活圈。
![]()
![]()
同样在武昌,杨园街道粤汉里社区内一座打通社区与临江生态长廊的广场,不仅让一度荒废的角落焕然新生,更成为5000余户居民共享的活力空间。这里不仅拥有喷泉广场、林荫休憩区和趣味互动空间,更以1:1复刻的1912年粤汉铁路职工诊病所建筑,延续着社区的百年情感记忆,将“背江而行”彻底转变为“面江发展”。社区居民们还热情捐献了200余件铁路‘老物件’,将在新建成的展馆中展出,让历史‘触手可及’。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截至目前,武汉市集中整治城市小微空间103处、面积约207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绿化63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馆80余个、铺设健身步道6600余米,增设停车位约4800余个,设置环卫设施900余个、休闲座椅260余个,安装儿童游乐设施80余个。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成果可观、可感、可享,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也筑牢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从“堵心”到“舒心”,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通勤与就学的末端梗阻,在小微改造中被巧妙化解。
![]()
地铁口曾是城市治理的痛点。在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二雅路地铁站,曾经电动车、共享单车围堵站口、“见缝插针”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通过地面硬化、科学划定停车区,这里新增了500多个电动车位。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推行“分区管理”:白色框为居民电动车“长停区”,黄、蓝色框对应不同品牌共享单车,并依据车流量对全区78个轨道站点出入口实行“分级管控”,让通勤末端从混乱回归有序。
![]()
在武汉经开区,地铁体育中心站D出入口毗邻市民服务中心、江汉大学与万达商圈核心地带,日均人流量超2万人次,非机动车停放问题长期困扰市民。起初,城管部门通过规划共享单车停放区,有效缓解了路面拥堵,但随着电动车数量激增,充电难、停放乱等新矛盾逐渐凸显。为疏通城市毛细血管、降低安全风险,经开区城管部门迅速调整规划,仅用3个月时间,一座集停车、充电功能于一体的电动车停车场便投入使用。该停车场设有173个停车位、140个智能充电接口,并配套防水雨棚、消防设施,有效解决了电动车停车充电问题,使地铁口的“堵心”成为了“舒心”。
![]()
同样的“梗阻”也出现在校园门前。汉阳区钟家村小学三里坡东校区南侧,一处公园绿地悄然变身为学生专用接送点。曾经每到上下学,校区门前的高龙路都堵得水泄不通,接送车辆、通勤车流叠加,占道停车、非机动车逆行等现象频发,不仅拥堵严重,更存在安全隐患。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阳区城管、交警等多部门联动,利用校园旁公园绿地开辟出一条110米的防滑步道,成为学生放学专用通道,实现了人车分流。“再也不用和机动车抢道了,安全又省心!”家长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治理的成效。汉阳区通过“小微改造、精细治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资源,不新增建设用地,便巧妙化解了长期存在的拥堵难题。
![]()
坚持精细管理,是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经之路。当城市运行中的各类风险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个“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的智慧城市必将跃然江汉平原的画卷之上,继续见证“大江大湖大武汉”的蓬勃与繁荣。
![]()
从“闲置”到“有用”,赋能空间多元价值
![]()
闲置空地、边缘角落,在精心的设计与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
在洪山区武金堤路与杨泗港快速通道交会处,曾空置杂乱的小微地块,如今变身武汉城投低空经济产业示范项目。此前,因地铁项目部临时占用及周边村民搭建板房,导致此处土地长期闲置、垃圾暴露,环境亟待改善。为提升土地效能,洪山区与武汉城投联动推进环境整治,依托武汉市低空经济发展战略,该地块被规划为低空经济产业试点项目,其中20亩土地用于建设白沙滨江飞行营地。目前,飞行营地项目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开展无人机驾驶员CAAC执照的培训,首期开班就有22名学员参与。除此之外,项目还计划闭环布局低空城市政务、物流、研学、文旅四类场景,构建“15分钟低空应用生活圈”,同时试点无人机防溺水监测等城市治理应用,让前沿科技在小微空间扎根。
![]()
江岸区金桥大道与石桥一路交会处,一座“地下净水厂站+地上体育公园”的复合空间成为市民健身好去处。地上是老人健步、孩子奔跑、青年打球的金桥体育公园,公园内不仅拥有无动力乐园、多种球类场地,更引入了单方位体测亭、智能竞赛车等一批“科技感”十足的健身设备,日均接待市民超千人次;地下则是一座大型净水厂,每日可处理10万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和生态补水。通过“地下厂站+地上公园”的创新模式,金桥体育公园实现了高密度城区的空间复合利用:地下,清流涌动,碧波润城;地上,市民漫步游玩,运动健身,成功打破传统污水处理厂的“邻避”效应,转变为深受群众欢迎的“邻利”工程。
![]()
坚持集约高效,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才能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25年,市城管执法委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以“小切口、微改造、惠民生”为原则,2025年利用闲置空间打造街头小游园、邻里小广场、花田花海等“小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100处。对城市的“精耕细作”,将成为解锁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让“武汉每天不一样”,成为更可持续、更有活力的未来之城。
从“管理”到“治理”,激发共建共管活力
小微空间之变,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治理模式的革新。
东西湖区在整治地铁口时,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共治网。环卫工人在保洁之余参与车辆规整,由单车企业给予补贴;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超600小时,获得社会实践学分。政、企、民三方合力,让城市管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共同治理”。
武昌区小区架空层改造前后,街道社区主动链接小区党员骨干、下沉单位、辖区企业、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倾听居民声音、凝聚群众智慧、整合政企资源,让覆盖文体活动、协商议事、矛盾化解等多维度功能的共享空间成为现实。粤汉里“时光站台”建成后,七位退休阿姨自发组成“七仙女服务队”,每日轮值维护广场秩序与环境整洁;“敬老服务团队”等多支社区服务团队自发参与维护。社区的持续更新,不在于宏大的规划蓝图,而在于对居民需求的细腻回应;社区发展的活力,不依赖巨额的资金投入,而源于居民心中那份“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
在硚口区荣华街道,一幅长达10米的美食主题墙绘突然“出圈”,成为硚口区荣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受街道邀请,68岁的退休教师易小阳用画笔为老街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的120多幅墙绘,将市井烟火、老街风情、身边人物定格于墙面,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巧妙化解了“牛皮癣”、垃圾堆放等治理难题。如今墙面不仅成为热门打卡点,带动了街区人气,还显著减少了随意张贴小广告的现象。更令人欣喜的是,其他的餐饮商户为了能够“上榜”,也开始主动改善店面环境、提升卫生水平。当艺术浸润街巷,居民、商家成为画中主角,城市管理便不再是冷硬的规训,而成为一场温暖人心的共同创作。荣华街道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以艺术之美化解了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居民“我爱我家”的情感认同,激发大家主动参与身边“微环境”的共治共管。
![]()
![]()
坚持系统联动,进一步创新城市工作方法,才能凝聚起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才能把力量攥指成拳,实现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转变,凝聚起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武汉城管于方寸之间施行的“绣花功夫”,正将一个个曾经的城市“边角料”,点化为彰显城市温度、提升生活品质的“金角银边”。这场始于“微处”的变革,以精细治理的“绣花功”,为城市现代化治理写下了最温暖的民生注脚,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于这片英雄的土地,为新征程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磅礴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