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三命通会》《渊海子平》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命理学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诀:"丙丁日主逢酉亥,贵人临门福自来。"
这句话出自《三命通会》《渊海子平》等命学典籍,说的是日柱天干为丙火或丁火的人。
若命盘中见酉金或亥水,便是天乙贵人入命,主一生多逢贵人相助,遇难呈祥。
天乙贵人,乃是八字命理中最为吉祥的神煞之一。
《协纪辨方书》云:"天乙者,乃天上之神。
在紫微垣、阊阖门外,与太乙并列,事天皇大帝,下游三界,所至之处,一切凶杀隐然而避。"
可见这位贵人神通广大,能化凶为吉,逢凶化吉。
![]()
但世间之事,往往并非如此简单。同样是丙丁日主遇酉亥,有人因此飞黄腾达,扶摇直上;有人却视若无睹,错失良机。这其中究竟有何玄机?是命理有误,还是人心不察?贵人临门,为何有人能识,有人却浑然不觉?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命理推算之术,更牵涉修为德行之道。若要明白其中缘由,还需从一段往事说起。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有位书生名叫陈恂之,字敬修。此人生于丙午日,按命理推算,日主丙火见酉金、亥水皆为天乙贵人。他自幼聪慧,十五岁便中了秀才,乡里人都说这孩子前程远大,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陈恂之的父亲是个老秀才,虽未能考取功名,却精通命理之学。给儿子排过八字后,老秀才欣喜若狂:"我儿命中有贵人星照命,且不止一位!丙火日主,命中既有酉金,又见亥水,这是双贵人入命的格局啊!"
老秀才对儿子寄予厚望,常常叮嘱:"为父看你命中贵人不少,日后若遇属鸡、属猪之人,务必用心结交,这些都是你的贵人。"
陈恂之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十八岁那年,他前往府城参加乡试。路上投宿客栈时,恰好遇到一位同样赶考的书生。两人闲聊起来,那书生说自己姓朱,属猪,家住苏州。
陈恂之一听,心中大喜:这不正是父亲说的贵人吗?亥水属猪,朱姓书生又恰好属猪,岂非天意?他当即热情相邀,与朱姓书生结为同窗好友,一路上照顾有加。
到了府城,陈恂之更是处处为朱姓书生着想。听说朱生家境贫寒,他便主动资助盘缠;得知朱生体弱多病,他又煎汤熬药悉心照料。朱生感其恩义,也是铭记在心。
然而考试结果出来,陈恂之名落孙山,那位朱姓书生却高中举人。陈恂之虽然失望,但想着既然朱生是自己的贵人,日后必有回报,倒也不太在意。他回到家中,继续发奋读书,准备来年再考。
三年后,陈恂之再次赶考。这次路上又遇到一位同行者,是个做生意的商人,四十来岁,姓酉,属鸡。陈恂之又想起父亲的话:酉金也是我的贵人啊!他又热情地与这位酉姓商人攀谈起来。
酉姓商人性格爽朗,与陈恂之谈得投机。途中遇到山贼打劫,多亏酉商人身边护卫众多,才得以化险为夷。陈恂之更加坚信,这位酉姓商人就是自己命中的贵人。
到了府城,酉商人邀请陈恂之到自己的宅院住下,还说:"陈兄你安心备考,食宿之事不必操心。"陈恂之大喜,心想这次有贵人相助,定能金榜题名。
谁知考试结束,陈恂之依然落榜。他不禁有些疑惑:为何遇到了两位贵人,自己的功名之路却依然如此坎坷?
回到家中,父亲已经病重。老秀才躺在床上,气若游丝地问:"儿啊,这次考试,可曾遇到贵人?"
陈恂之将这几年的经历一一道来。老秀才听完,叹息一声:"儿啊,你只知贵人的生肖属相,却不知贵人的真正含义。"
"父亲,这话怎讲?"陈恂之不解。
老秀才咳嗽几声,缓缓说道:"天乙贵人,并非单指生肖属相。命书上说的酉亥,是指命盘中的地支,而非简单的属相对应。更重要的是,即便命中有贵人星,若不能真心待人,不懂识人之道,贵人来了也会擦肩而过。"
陈恂之愕然:"可是儿子对那两位,都是真心相待啊。"
![]()
"真心是有的,但你待他们好,是因为他们的属相,还是因为他们本身?"老秀才的话如同当头棒喝,"你可曾想过,那位朱姓书生高中之后,你可曾去信祝贺?
可曾保持联系?你只是当初对他好,却并未真正把他当作朋友。还有那位酉姓商人,你可曾了解过他的为人?可曾知道他的处境?你只看到他能帮助你,却从未想过你能为他做什么。"
这番话说得陈恂之面红耳赤。他仔细回想,确实如父亲所说。朱姓书生中举后,他虽然表面祝贺,心中却有些失落,觉得自己帮了对方这么多,对方中举了自己却落榜,心里不免有些不平衡。此后虽偶有书信往来,却再无当初的热络。
至于那位酉姓商人,他只是接受对方的好意,却从未想过回报。后来听说酉商人生意周转不灵,他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庆幸自己考完试就离开了,否则可能还要被拖累。
老秀才看着儿子羞愧的样子,又说:"儿啊,为父再告诉你一件事。你可知道,你的命盘中,除了酉亥两个贵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贵人,你却从未留意。"
"还有贵人?"陈恂之大惊。
"你二十岁那年,邻村有个王姓老人,属牛,丑土生助你的丙火,也是你命中的贵人。那老人当时落难,流落到咱们村子,你可还记得?"
陈恂之恍然想起,确实有这么回事。那时他正埋头苦读,对村中事务并不关心。只记得有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村口乞讨,他看了一眼就走开了,心想自己要考取功名,哪有时间管这些闲事。
"那位王老爷子,原是朝中官员,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被贬谪流放。他路过咱们村子时已是穷困潦倒。你们村里有个木匠收留了他,那木匠的儿子,也就是小你两岁的王二娃,后来被王老爷子看中,收为义子,传授学问。"
"后来呢?"陈恂之急切地问。
"后来王老爷子官复原职,把王二娃带到京城,如今王二娃已经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了。"老秀才说这话时,眼神中满是遗憾,"儿啊,你只知道刻意去寻找命中的贵人,却不知真正的贵人,往往就在你不经意之处。"
陈恂之听到这里,心中五味杂陈。他开始明白,自己这些年的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老秀才继续说道:"命理之学,推算贵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否成为别人的贵人。那位朱姓书生,你对他好是因为他属猪;那位酉姓商人,你对他好是因为他属鸡。这种带着目的的善意,又岂能长久?真正的贵人相助,是源于彼此的真心相待,是德行的相互感召。"
"父亲,儿子知错了。"陈恂之跪在床前,泪流满面。
老秀才摆摆手:"为父不怪你,这些年是为父教导有误,太过注重术数推算,反而忽略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命理上说丙丁日主逢酉亥为贵,这不假,但若只看属相地支,而不观其人品德行,便是舍本逐末了。"
说完这番话,老秀才撒手人寰。陈恂之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他反复思考父亲临终前的教诲,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
守孝期满,陈恂之决定不再参加科举。他用家中仅剩的一点钱财,在村里办了一所私塾,免费教授村中子弟。有人问他为何放弃功名,他说:"这些年我只知追求自己的前程,却忘了修养自己的德行。如今我要先做好眼前该做的事。"
私塾办了两年,陈恂之的名声渐渐传开。有一天,一辆官轿停在村口,从轿中走出一位年轻官员,正是当年那位朱姓举人,如今已是知府。
朱知府握着陈恂之的手说:"陈兄,这些年我一直想找你,感谢当年你的帮助。听说你在这里办私塾,我特地前来。"
陈恂之惭愧地说:"朱兄,当年我对你好,心中多有算计,实在惭愧。"
"我知道。"朱知府笑道,"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你现在的所作所为。我这次来,是想请你到府衙做幕僚,辅佐我处理文教事务。"
陈恂之婉拒了:"多谢朱兄好意,但我如今在村中教书,觉得很充实。这些孩子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
朱知府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强求,只是说:"那我每年资助你私塾一些银两,也算尽我一份心意。"
又过了一年,那位酉姓商人也找到了陈恂之。原来他生意失败后,曾经走投无路,后来偶然听说陈恂之在村里办私塾,便想来看看。
酉商人见到陈恂之,感慨万千:"陈兄,当年你住在我家时,我其实看得出来,你对我的好,多少带着些目的。但如今看你所为,才知道你已经变了。"
陈恂之苦笑:"酉兄见笑了,当年确实是我太过势利。"
"不瞒你说,我现在落魄,来找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问问,你这私塾可缺帮手?我虽是个商人,但认字还算勤快,能帮你做些杂事也好。"
陈恂之听了,立刻请酉商人留下,让他负责私塾的账目和采购。两人从此成了真正的朋友,不再计较身份地位,只是彼此帮扶,共同经营这所私塾。
几年后,朝廷下令各地广办学堂。朱知府向朝廷举荐了陈恂之,说他办学有方,德行高洁。朝廷于是任命陈恂之为县学教谕,专门负责地方教育。
陈恂之这才发现,当年父亲所说的贵人,并非指那些属相相合的人,而是指那些真心待你的人...
陈恂之上任后不久,收到了一封来自京城的信。拆开一看,竟是当年那位王姓官员的义子王二娃写来的。信中说,王老爷子听说了陈恂之的事迹,特意让他写信问候,并说了一句话:
"当年在你们村时,老夫便看出你是个读书的料子。
![]()
只可惜那时你眼中只有功名,心中只有自己。
如今听闻你办学育人,德行日进,老夫甚感欣慰。
有句话,老夫憋了多年,今日终于可以告诉你了..."
这句话是什么?为何王老爷子要憋这么多年才说?
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天机?陈恂之展开信纸,手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