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55年,8位元帅宴请卫立煌,席间他突然沮丧,陈毅一句话解开心结

0
分享至

“你说,到现在,我还是战犯身份呢!”席间,卫立煌突然低下头,眼神里透着一丝落寞。1955年4月14日晚,朱德、彭德怀、陈毅等八位元帅设下筵席,专门请他夫妇一起吃饭。本来是欢聚一堂的夜晚,怎料这位曾经的国军高官,居然会在大伙面前提起“战犯”二字?大家一愣,谁也没想到他还放不下这段往事。

陈毅见状,端起酒杯,笑着对卫立煌说:“俊如兄这么说就见外了,如果当年不把你列入战犯名单,蒋校长会放过你吗?”空气里忽然就活跃起来。卫立煌轻轻一笑,也端起杯来,“陈总这样一说,倒是有几分道理。”几杯酒下肚,之前那份苦闷也随着笑声慢慢散去。



可卫立煌真的是“战犯”吗?事情得从1948年说起。那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布了一份“战犯名单”,卫立煌赫然排在第13位。原因很简单:1948年初,蒋介石把他调到东北,任第一兵团司令,统领百余万国军大军,抵御解放军南下。从锦州到辽沈战役,卫立煌步步为营,却终究没能阻住林彪和罗荣桓的虎狼之师。11月,他被蒋介石撤职,软禁在南京。再看到自己被列入“战犯”,他心里五味杂陈。



说实话,也不能全怪中央当时的做法。卫立煌主动站到国民党一边,解放军怎么看,都得算作“对敌指挥、阻碍人民解放”。可很快,就有了转机。被列为战犯之后,国民党反而放松了对他的监视,让他和夫人去了香港。有人说,这是蒋介石“摆脱麻烦”的策略,可对卫立煌来说,却是一条回家的路。



1949年1月,卫立煌夫妇踏上去往香港的列车。这一路,他脑子里翻来覆去的,只想着老家合肥,想着安徽乡亲们还好吗?那时解放军已经挺进合肥,他给朱德写信,恳请照顾家人。二人早在抗战期间就相识。1938年忻口战役,卫立煌与日军鏖战,险遭包围,朱德果断调兵驰援,掩护他脱险。自那以后,卫立煌对朱德一直感激在心。



果然,信到后,朱德让部队把他家人安置得妥妥当当。这件事让卫立煌明白:自己虽称“战犯”,但共产党不会为难人。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广播里他又哭又笑,连签都不顾国民党特务监视,给毛主席发去电报:“恭祝新中国成立!”没想到毛主席回电很快:非常感谢。就这样,他又和老领导拉近了距离。



1955年初,中央号召“流亡者回归祖国”,卫立煌夫妇激动万分。3月中旬,他们从香港先到广州,华南局指示热情接待;接着经珠海、深圳,再到上海、济南,最后在4月5日抵达北京。火车在京站停稳,李维汉、张治中早已在台阶上等着迎接,周恩来下午就来看他,拉着他手不停问寒问暖,还当场邀请去首都家宴。



就这么一路上,他从“战犯”摇身一变,成了被中央高层礼遇的客人。4月14日晚的筵席上,八位元帅轮番敬酒,还打趣他当“战犯”的旧账。到了陈毅那句“蒋校长会放过你吗?”全场爆笑,卫立煌这一笑,笑掉胸前的拘谨,也笑掉他心头最后的芥蒂。



之后,卫立煌正式解除“战犯”身份,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时间,报刊、广播都在宣传:“谁说旧将领不能为新中国贡献?看卫立煌,多多年抗日立功,又曾与共产党共患难,回归祖国后,立下赫赫战功。”他的遭遇,更成了吸引其他“游子”归来的标杆。好几个曾坐镇沿海的国军将领,看了他的报道,纷纷松了口气:“既然中央这么对待他,我们回去也不怕了。”



有人会问:对曾经的对手如此宽待,共产党是不是太大度?可正是因为共产党早就超越了仇恨,才能把更多人才留在怀里。卫立煌自己也常说:“我是朝过那道门,走过那条路的人,知道和平得来不易。既然能回到祖国,就要为这片土地再拼一把。”那把昔日的“战犯榜单”,后来也成了历史书上的一个注脚,再无人提起。



从战场上的针锋相对,到新中国初建时的疑虑重重,再到最终被中央礼遇,卫立煌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历史车轮碾过恩怨,留下的才是真诚与贡献。那晚,陈毅一句玩笑解开他心结,而对国家的敬意和对同袍的信任,却是他笑容背后最坚实的底色。信息来源:[《解放战争中的卫立煌》]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咸説历史
咸説历史
浩瀚史料,咸说历史
288文章数 1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