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初,延安的夜色在细雨中显得分外寂静,杨家岭小礼堂亮着一盏煤气灯。毛泽东走进会场时,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那是刚从晋西北回到后方的欧阳山尊。几天之后,这位话剧导演递上一封不足千字的书信,信末写道:“敌后官兵和百姓,对文艺工作者的需求胜过盐巴。”毛泽东看罢,提笔写下七个字:“你的意见是对的。”流传至今的故事,就缘起于这场雨夜。
![]()
欧阳山尊并非第一次同毛泽东打交道。往前推四年,1938年春,他在陕北公学听毛泽东谈张国焘“开小差”。毛泽东把长征比作“延安到西安八百里”,举手做砍头动作,引得台下数千名学生哄堂大笑。欧阳山尊站在队尾,感到那位“瘦高个、烟瘾大”的领袖,比传闻更生动。那是他们的初识,也是欧阳山尊后来坚持奔赴前线的动力。
此后,他随工作团辗转晋察冀、冀南、鲁西北,总行程两千余里,用短枪、短衣、短本子记录下敌后烽火。途中遇到美军陆战队上校卡尔逊,毛泽东索性把欧阳山尊“顺带”给了老外做翻译。当时没人意识到,这位导演正积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战斗的第一手素材,日后写信给中央,底气就在这些泥土与硝烟里。
![]()
时间回到1942年5月2日。文艺座谈会第一天,毛泽东在报告中抛出一句“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写作”。他让与会者“放胆讲”,会后又对秘书说:“有火药味也好。”欧阳山尊听在耳里,当晚在窑洞灯下写成那封信。他认为:前线最需要的不是“精雕细刻”的洋腔洋调,而是能唱、能演、能教的“多面手”;文艺干部别惦记排级、连级的帽子,先把老百姓的戏台搭起来再说。
信送出第三天,中共中央办公厅把那张薄薄的回执交到他手里。七个字虽短,却像一记锣鼓点,催促他主动报名在16日的发言名单上排了号。会上,他引用鲁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强调“群众需要你,就得把所有本事都掏空”。毛泽东听完,对坐在旁边的周扬低声道:“前方的火药味,果然管用。”
座谈会结束后,欧阳山尊把毛泽东讲话里的关键词——“典型”“集中性”“打开大门”——抄在本子封底。随后的几个月里,他带战斗剧社排《晋察的乡村》《荒村之夜》,戏里不见豪言,只有挑水、磨刀、搬粮的细节,却场场爆满。1942年秋,剧社在中央礼堂演出,灯光一亮,毛泽东与贺龙并肩坐在第一排。谢幕时,主席站在台下连拍数分钟,笑着对贺龙说:“这笔战场见闻,比十篇公报都硬气。”
![]()
11月,剧社三位负责人联名写信再请指示。毛泽东回信措辞简洁:“延安正需此类剧,请多演。”在战时纸张紧缺的情况下,这短短几十字被剧社演员轮流传阅,角落早已磨得起毛。有人打趣:“毛主席批一次,我们演三个月都够底气。”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一刻还戏谑:“回不来,就在重庆当办事处主任。”欧阳山尊到机场送行,看见主席在舱门处举帽致意,山沟里回荡的那声“再见”,让不少干部鼻头一酸。归来后的毛泽东按医嘱休养,常与欧阳山尊打乒乓球。导演故意把球抽远,想让主席多走动;次数多了,毛泽东识破,“让你也捡捡去”一句,院子里笑声四起。
![]()
1946年冬,欧阳山尊奉周恩来之命返延安汇报。途经北平,他买了冰糖葫芦准备送礼,结果挂在机舱通风口,全化成糖水。抵延安时只剩黏黏的一盒串签。毛泽东接过仍说“远道的,大家尝”,并吩咐分给守门战士。一根小小糖签,传遍窑洞,连同那封“你的意见是对的”的信件,一并被看作“延安式幽默与体贴”的代表作。
建国后,欧阳山尊调入北京人艺,舞台焦点慢慢从火线转到都市。但他始终把1942年的那七个字贴在书桌玻璃下。2007年,93岁高龄的他最后一次登台谢幕,有记者提到延安往事,他只说一句:“毛主席给我批的那行字,我还没做完。”短短数语,道尽一生信守“为人民立剧”之志。
![]()
对熟悉那段岁月的中年读者来说,欧阳山尊的信与毛泽东的批示,不只是一个文艺轶事,而是一条清晰的坐标——把文艺和战场、舞台和泥土牢牢系在一起。七个字,字字千钧。哪怕时移世易,它们仍在提醒后人:离群众远,文艺就会失声;贴群众近,哪怕条件再艰苦,也能唱出最嘹亮的歌。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