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49年,夏明翰之女因没钱而辍学,毛主席得知后特批:转入北京农大

0
分享至

有人说,烈士子女在新中国总能吃香,为什么夏芸却在1949年因没钱读不了书?1949年,夏明翰之女夏芸在武汉大学读了半年便被迫辍学,消息传到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才特批:把她转入北京农大,享受烈士子女待遇。

1928年3月,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英勇就义。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没退缩,瞪着敌人吼出一句血性豪言:“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可那些后来人,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夏明翰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鬼哭狼嚎似地派人搜捕他的遗孀——郑家钧,可无论他们怎么找,她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茫茫人海里。



直到新中国成立,党组织才在湖南长沙一个偏僻的小村——郑家町里找到了已经销声匿迹二十年的郑家钧。那一刻,人们才知道,夏明翰的妻子为了躲避追捕,带着女儿起早贪黑地刺绣糊口,却从未向党要过一分钱。



故事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郑家钧出身贫苦,自幼沦为童养媳,受尽虐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她借着月色逃出婆家,跑到长沙,靠湘绣讨口饭吃。1923年那次大罢工,工人们喊着“争取权益、反对压迫”,郑家钧也扛起条幅,上街游行。枪声一开,她本能地扑向正在给工友包扎的夏明翰,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夏明翰背着她冲进人群,把她送回住处,一管就是一个夜晚,“家钧好,家钧好”这三个字,从此成了他嘴边的录音。



1926年,毛泽东等人撮合下,两人结了婚。婚礼那天,李维汉、何叔衡、谢觉哉给他们题对联——“世间唯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婚后,郑家钧从缝衣的木板凳上抬起头,听夏明翰编着故事教她认字,渐渐能跟着他写对联、作诗。家里虽穷,可他们把爱情过得比蜜还甜。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好日子不再。夏明翰扛起炸药包投身北伐,郑家钧挺着大肚子,时而打扮成贵妇,时而装成乞丐,给丈夫掩护传情报。孩子出生那天,夏明翰给女儿取名“赤云”。那一刻,这个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乐得像朵花,笑得眼里都在闪光。可他没想到,几个月后,那朵花就要在敌人的枪口下枯萎。



夏明翰被捕的那天,郑家钧抱着女儿离开武汉,走过一条条破旧的乡间小路,推着三轮车,车上压着丈夫留给她的一只小皮箱。重庆、成都、昆明,一路向西,她们躲过土匪、躲过巡警,甚至在上海的街角,靠着一身绣工投进一个大户人家做女工。白天在暗室里绣花,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给女儿补习识字。娘俩永远吃不饱,却从不向人低头。



抗战爆发后,上海陷入炮火,母女又上路。长沙、郴州、耒阳,十天这儿、半月那儿,她们生怕一个转身就会遭到搜捕。女儿常说:“我从记事起,就跟着妈妈躲难,母亲推着破三轮,哪里吃不到饭,就哪里住。”岁月在她们身上刻下深深的沟壑,她们却从未屈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枪声和炮火终于散去。党组织带着专车,沿着无数坎坷走到郑家町,敲开了那间灰砖小屋的门:“家钧,组织找到你了。”她不说话,只是长长叹了口气。人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郑家钧,背后还有个响当当的身份——夏明翰烈士遗孀。



接下来的日子,女儿夏芸成绩优异,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可半年后,她递交了退学申请:没钱。没有学费,连学费都没着落,怎么继续读?郑家钧的心像刀绞一样,可她依旧没向组织要一分钱。她去做糊纸盒的活,早上到晚上一声不吭。可越是沉默,心里的苦水就越发翻涌。

就在这时,谢觉哉、李维汉等老战友从北京赶来长沙,想把她和孩子接到北京去,安排工作,安排房子。可郑家钧摇头:“一个人生活惯了,别来打扰。”她舍不得那间小平房,舍不得再添一份不必要的负担。老同志拿出毛主席批示的电报,顺手就读:“特批夏芸转入北京农业大学读书,从此享受烈士子女优待。”

毛主席的手迹上,笔锋沉稳有力:因为没有钱,才不得不辍学;因为烈士精神不能丢,才要让她继续上学。那一刻,夏芸的泪水顺着妹妹的脸颊滑下,她没想到,父亲的英雄事迹,还能牵出这么大的关切。

1950年代初,夏芸来到北京农大校园,穿着旧学堂的棉布校服,和同学一起听农学课、认识土壤、下田插秧。她总说:“我这一辈子,最感恩的就是那张毛主席的批示。”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赣南深山,搞铅锌矿勘探。轰隆隆的炸药声、坑道里滴水的回声,把她从书本拉回现实。哪里条件差,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哪里缺氧缺水,哪里就有她的灯火。她以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作风,做出了有色金属勘查上的新发现。

几十年后,当记者问起,她为何一生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她说:“艰苦朴素不能丢,革命前辈的那份执着精神要传承。生活越好,越要记得吃苦。”说话间,像极了那个在灰烬中绣花、在枪林弹雨里送信的年轻母亲:“我无怨无悔,一辈子,不该忘的,就那一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芸用行动告诉所有人:烈士精神,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一针一线地缝出来,靠一滴一滴的汗水浇灌出来。今天,当我们走进北京农大的田间地头,看着一排排茁壮的秧苗,记得那位旧时代的烈士之女,也记得那株烈士精神的传承。

信息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81年第2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狂熱历史 incentive-icons
狂熱历史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22文章数 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