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92岁的老先生,肺部有一个2.4公分的结节,稳定了整整七年。患者无咳嗽、无痰、无体重下降,甚至还能每天遛弯五公里。
他的儿子曾焦虑地问我:是不是年纪太大,免疫力差,反而容易长癌?我摇头。他的年纪,恰恰是癌症生长“最不活跃”的阶段。
![]()
很多人误以为衰老等于易患癌,但真实的临床发现恰恰相反。我们在肿瘤科看到的高发年龄段,通常集中在55岁至75岁之间。
75岁后,不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反而下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超过85岁的群体,除非既往有强烈致癌暴露,癌症新发比例并不显著高于中老年群体。这背后,不是幸运,是生理机制的保护。
细胞要发生癌变,核心是“增殖失控”。一颗细胞,从正常到癌变,通常要经历DNA突变积累、免疫逃逸、血管生成等多个过程。
年轻、代谢旺盛的细胞,具备这些能力。而高龄细胞的复制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懒”到了不愿意分裂的程度,自然也就很难演化成肿瘤。
![]()
我们在体检中常见的“老年性息肉”“退行性增生”,大多数是良性的,甚至是细胞“退化”而非“异常增长”。
这是人体在高龄阶段自带的“刹车机制”:细胞衰老本身就是癌变的天然抑制器。这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老弱易病”并不矛盾,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生物学现象。
哈佛医学院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衰老细胞虽无法再复制,但会释放出一类特殊因子,叫SASP,这些因子虽与炎症有关,却也能激活免疫系统清除潜在癌变细胞。也就是说,老细胞虽然“躺平”,但并非完全无作为,反而可能是组织内“癌症哨兵”。
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老而不癌”的幸运。临床中,若一个八旬老人罹患侵袭性癌症,比如胰腺癌或者小细胞肺癌,我常会追问其生活史,
![]()
是不是长期接触烟草、石棉、有机溶剂等高风险因素。这些外源暴露往往打破了衰老细胞的保护机制,使癌变照样发生。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数据也显示,90岁以上人群的癌症死亡率低于80岁组。看起来反常,实则合乎逻辑。
因为能活到90岁的人,本身就是“筛过一轮”的人群,他们的基因稳定性更高、DNA修复能力更持久,自然也就更少被癌症侵袭。
我曾有一位86岁的女性患者,肺癌确诊后几乎无意愿治疗,家属焦虑不已。但她的肿瘤指标竟然一年都未明显上升,PET-CT也未见远处转移。讨论后我们选择了保守观察。这类“懒癌”在高龄群体中并不少见,不动手术、不放化疗,癌症照样“躺平”。
![]()
一个重要的误区是:很多老年人一查出肿瘤,就被推上积极治疗的轨道,忽略了肿瘤生长速率与患者寿命预期之间的关系。
治疗的“收益”,往往不足以抵消治疗本身带来的身体负担,尤其是对免疫力、造血功能已明显下降的高龄群体。
临床上我们更倾向于评估“生理年龄”而非“身份证年龄”。一个85岁但能独立生活、无显著慢病的老人,接受局部治疗的获益可能超过一个70岁但已出现多系统衰竭的病人。个体化评估,是高龄癌症诊疗的核心原则。
另一个被低估的维度,是衰老对癌症微环境的改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3年在《细胞研究》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衰老组织中血管新生能力下降、代谢通路低速运行、营养供给减少,这对肿瘤而言是“土壤贫瘠”的状态,极大限制了其扩张速度。
![]()
从影像学角度也能看到这种变化。我们在CT或MRI随访中观察老年患者的肿瘤,常常发现其边界清楚、无浸润、增长缓慢,
病灶形态更像“植物状态”,而非“进攻状态”。这也是为何有些老年肿瘤,遵循“带瘤生存”的治疗策略。
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所有衰老都等同于癌症抑制。真正的风险在于“慢性炎症性衰老”,也就是身体虽然老了,
但一直处于低度炎症状态。这种状态下,免疫系统被持续激活但效率低下,反而容易促成癌症发生。这类人群常见于肥胖、糖尿病、心衰、风湿病患者。
![]()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科在2021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患有三种以上慢性基础病的老年人,其癌症新发率比无慢病人群高出63%。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中强调慢病管理不仅仅是延寿,更是防癌的策略。
从流行病学上看,真正的癌症高发阶段,是在60-75岁这个“代谢旺盛但免疫下滑”的区间。这时细胞仍有复制冲动,
但DNA修复能力和免疫识别能力已经开始打折,是癌变发生最活跃的时期。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细胞“懒惰”加剧,癌症的动力也随之减缓。
对策不是盲目早筛,而是识别高危阶段、管理慢病、评估风险。比如一个65岁、多年吸烟、合并慢阻肺的男性,是肺癌的典型高危对象,筛查价值高。而一个90岁、无慢病、生活自理的老人,即便查出肿瘤,也要权衡是否值得治疗。
![]()
医学面前没有“绝对安全”,但我们可以在理解身体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更聪明、更温和的决策。衰老并不意味着终结,也可能是一个生物系统在“自我减速”中获得的安全期。对很多老人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癌症,而是过度治疗本身。
我常跟病人说,老年医学不是让你“打赢每一场病”,而是“带着病活得长久”。当我们知道癌症并不总是迅猛、不可控的敌人,
而是在某些阶段变得迟缓、可驯,那些高龄患者的治疗策略,也就不再只有“开刀”“化疗”这一条路。
回到开头那位92岁的老先生,他的结节依然稳定,我们每年复查一次,没动过一针一药。他依然每天遛弯、喝早茶、看报纸。他的身体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癌,不治,比治,更好。
![]()
医学的温度,不只是技术的冷静,也包括对生命节律的尊重。我们不该用“年轻人的标准”去衡量老年人的治疗目标。衰老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演化智慧。真正的抗癌,有时不是战斗,而是等待。
[1]王洁,王嵘.癌症与衰老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2):623-627. [2]李磊,张明.高龄癌症患者治疗决策中的伦理与实践[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8):851-856. [3]陈建国.细胞衰老与癌症发生机制探析[J].生命科学研究,2023,27(2):112-11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