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0万美元的军购合同,7次跨国追债无果,28年渔业抵债计划因内战泡汤——这桩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索马里歼6战机赖账案,至今仍是国际军贸史上的经典教案。当战机交付后主动权彻底转移,当买方用"国库只剩灰尘"搪塞还款,中国在1980年代就提前体验了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中常见的债务困境。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1979年那纸合同签订时,双方都觉得自己捡了便宜。索马里刚在欧加登战争中损失大半空军,苏联突然断供让他们急需替代品;中国正处外汇紧缺时期,331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外汇储备的0.6%。一个要战机续命,一个要外汇发展,看似完美的交易却埋着致命隐患:索马里政府压根没打算全款支付。
![]()
image
战机交付后的赖账套路堪称教科书级别。第一次催款遭遇"银行系统瘫痪",第二次推说"领导在开紧急会议",到第七次工作组上门时,索马里官员直接摊牌——停机坪上生锈的歼6就是答案,这些战机连维修零件都买不起,哪还有钱还债?相比苏联在欧加登战争中直接切断军援的冷酷,中国选择了更具弹性的应对:接受旧发动机抵债、同意渔业抵债方案、甚至在内战爆发后仍未撤回技术人员。
![]()
image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追债拉锯战,暴露出军火贸易的特殊风险。战机不像普通商品可以召回,一旦交付就意味着主动权易手。1988年索马里提出用28年捕鱼权抵债时,中国军贸代表团的签字笔有多沉重?按当时金枪鱼价格计算,需要连续捕捞到2016年才能填平债务。但人算不如天算,1991年爆发的内战让这个计划彻底破产,中国渔船在索马里海域的作业记录永远停在了20万美元这个数字上。
![]()
image
更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债穷国计划"将这笔陈年旧账打包减免,次年索马里议会正式批准债务清零。那些曾在索马里天空翱翔的歼6,连同它们未付清的尾款,最终化作了联合国文件上一行冰冷的免责条款。中国外交部表态中的微妙措辞——既强调"支持非洲合理减债",又重申"依法履约"原则——道尽了这个故事的全部沧桑。
站在今天回望,这26架歼6留下的不仅是债务纠纷。它们见证了中国军贸从政治导向转向商业规则的阵痛,揭示了评估买方偿付能力比武器性能更重要的硬道理。当2024年索马里政府拿着免债文件时,那些早已化作废铁的歼6残骸,仍在无声诉说着国际军贸中永恒的铁律:信用比战机更珍贵,契约精神比地缘政治更持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