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1年(康熙六十年),清廷在总结收复西藏经验的基础上,对西藏行政体制进行了根本性调整。废除总揽大权的第巴职位,正式设立四名噶伦(藏语“政务官员”之意)联合主管西藏政务。此次任命的四名噶伦分别为:后藏贵族康济鼐、前藏贵族阿尔布巴、达赖喇嘛强佐(总管)隆布鼐、后藏贵族颇罗鼐。
这一改革却彻底触动了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贵族的核心利益,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便是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
罗卜藏丹津作为固始汗之孙,其父达什巴图尔曾被康熙皇帝封为“和硕亲王”,世袭和硕特部在青海、西藏的统治权。罗卜藏丹津自幼便以“固始汗继承者”自居,康熙末年,他曾多次向清廷上书,请求继承祖父在西藏的“汗王”爵位,希望恢复和硕特部对西藏的掌控。但清廷为强化中央集权、稳定西藏局势,明确拒绝了这一请求,此次设立噶伦联合执政,更是彻底打破了罗卜藏丹津的政治幻想,使其与清廷的矛盾彻底激化。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病逝,雍正皇帝继位。权力交接期,清廷将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稳定上,对西北边疆的军事部署进行了短暂调整:驻藏清军部分撤回内地,青海地区的边防兵力也有所削减。罗卜藏丹津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真空期”,认为发动反清叛乱的时机已到,开始暗中联络青海蒙古各部贵族、格鲁派寺院上层人物,筹备叛乱事宜。
1723年(雍正元年)五月,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察罕托洛亥(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召集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会盟,正式发动反清叛乱。会上,罗卜藏丹津宣布废除清廷封赐的“亲王”爵位,自称“达赖珲台吉”(“珲台吉”为蒙古贵族尊称,意为“太子”或“首领”),改用蒙古旧制,要求各部贵族恢复“台吉”“贝勒”等旧称,不再使用清廷封号。
为扩大叛乱势力,罗卜藏丹津采取“宗教拉拢+军事胁迫”的双重策略:一方面,他以“维护格鲁派利益”为旗号,联合青海地区格鲁派三大寺院——塔尔寺(达赖喇嘛母寺,今青海湟中县境内)、佑宁寺(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广惠寺(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部分宗教上层人物,承诺叛乱成功后,将赋予寺院更大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对拒绝参与叛乱的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则采取军事打击手段,强迫其臣服。
在罗卜藏丹津的煽动和胁迫下,叛乱势力迅速扩张。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参与叛乱的僧俗民众达“二十余万人”,涵盖青海蒙古和硕特、绰罗斯、土尔扈特等多部,以及部分藏族部落、寺院僧人,叛乱范围波及青海湖周边、海南、海北、海西等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东起河州(今甘肃临夏),西至柴达木,南抵玉树,北达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叛乱格局。
面对叛乱初起的局势,雍正皇帝最初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平息事态,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1723年七月,清廷派遣兵部侍郎常寿前往青海海南大河坝(今青海海南州贵德县境内),与罗卜藏丹津进行会谈。常寿携带雍正帝的谕旨,明确要求罗卜藏丹津“解散部众,停止叛乱,归还所掠财物”,并承诺若其悔过自新,清廷可既往不咎,保留其贵族爵位。
此时的罗卜藏丹津已被叛乱初期的“胜利”冲昏头脑,不仅拒绝了清廷的招抚,反而认为常寿是清廷的“间谍”,下令将其扣押,并派人前往准噶尔汗国,请求策妄阿拉布坦出兵支援,试图形成“东西夹击”清廷的态势。罗卜藏丹津的这一行为,彻底断绝了和平解决的可能,雍正皇帝意识到必须采取坚决的军事行动,才能平定叛乱,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
青海蒙古各部对叛乱的立场也出现明显分化。和硕特部亲王察罕丹津(罗卜藏丹津的堂叔)坚决反对叛乱,始终坚持与清廷保持良好关系,多次拒绝罗卜藏丹津的拉拢和胁迫。1723年八月,罗卜藏丹津派遣数万叛军进攻察罕丹津的驻地。青海黄河南岸(今青海同仁县境内),察罕丹津率部顽强抵抗,但因兵力悬殊,最终战败,被迫率部退至甘肃临夏老鸦关(今甘肃临夏县境内),向清廷请求支援。察罕丹津的叛乱,进一步暴露了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分裂本质,也让清廷更加坚定了平叛的决心。
1723年秋冬季,叛乱势力达到鼎盛。九月,叛军分兵东进,攻占河州境内的多个城堡,直逼甘肃内地;十月,叛军主力进攻西宁周边,连续攻占申中堡、镇海堡、北川堡等战略要地,切断了西宁与内地的交通联系;十一月,叛军甚至一度攻入西宁城内,烧毁清军粮仓和军械库,西宁城陷入危急之中。此时,清廷在青海的驻军仅有数千人,难以抵挡叛军的迅猛攻势,西北边疆的统治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严峻的局势,雍正皇帝于1723年十月正式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驻扎西宁,统筹平叛事宜;任命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作为副将军,协助年羹尧指挥清军作战。为确保平叛成功,雍正皇帝下令从陕西、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调兵十万余人,分四路进入青海,形成对叛军的包围态势。
年羹尧抵达西宁后,迅速制定了军事围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
“稳扎稳打、分路合围、突袭大本营”的平叛策略。1724年(雍正二年)正月,年羹尧判断叛军主力集中在青海湖以西的柴达木盆地(今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决定由岳钟琪率领轻骑突袭叛军大本营,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正值冬季,青海草原大雪纷飞,气温低至-30℃,道路被积雪覆盖,行军极为困难。岳钟琪率领五千清军轻骑,冒着严寒,昼夜兼程,从西宁出发,沿青海湖南岸西进,避开叛军的巡逻部队,于正月二十日凌晨抵达柴达木盆地的罗卜藏丹津大本营。
此时的叛军因连日作战疲惫不堪,且认为冬季大雪封山,清军不可能发动进攻,放松了警惕。岳钟琪下令清军发动突袭,叛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纷纷溃散。罗卜藏丹津见大势已去,来不及组织抵抗,便换上藏族服饰,率领少数亲信骑马逃亡准噶尔汗国,其妻子、子女及核心亲信均被清军俘获。此次突袭,清军以极小的代价,歼灭叛军万余人,缴获大量的牛羊、马匹、军械和粮草,彻底摧毁了叛军的主力。
随后,清军分路追击残余叛军,至1724年三月,青海境内的残余叛军全部被歼灭,罗卜藏丹津叛乱正式平定。
1724年五月,年羹尧向雍正皇帝上奏平叛捷报,称“西陲逆贼罗卜藏丹津等背弃国恩,招其同恶,残其骨肉,侵犯边城,朕命年羹尧换度机宜,指磨将士,犁庭扫荡,迅奏肤功”,雍正皇帝阅后大喜,下旨称赞年羹尧、岳钟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并对两人及参与平叛的清军将士给予重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