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舞剧《天工开物》登上国际舞台激发共鸣 宋应星“穿越”400年再成文化使者》。全文如下:
10月25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幕起幕落,老年宋应星一席素衣风雅脱俗。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舞剧《天工开物》首次登陆南半球。
![]()
10月25日,舞剧《天工开物》在悉尼歌剧院演出。(受访者供图)
“无需语言,跨越国界,音乐的震撼、舞蹈的铿锵,将文化的力量娓娓道来。”澳大利亚加拿大湾议员安德鲁·弗格森观演后说道。
在全国巡演已百余场的《天工开物》,正不断在海外激荡出新的浪花。未来,一场场穿越数百年的明制美学盛宴,将在世界各地开展更大规模的巡演,搭建起文明互鉴的生动舞台。
重新理解中华民族科技基因
台上,打铁、麦浪、浇筑、抽拉风箱、劳动号子等声音融入音律,演员们轻盈飘逸、矫若游龙;台下,观众随着起承转合屏息凝气,灵动的舞姿和超绝的身体控制力让现场惊呼不断。舞剧《天工开物》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六次科考失利后潜心著书的事迹为蓝本,自创排以来,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南昌等30多个城市演出超百场。该剧由江西文演集团、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出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北京猿动力泛娱文化集团、中共新余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300多年来,《天工开物》原著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等文字,全球发行20多个版本,向世界开放了中国科技的“源代码”。《天工开物》上中下三卷共18篇、附有123幅插图,介绍了130多项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名称、形状、工序,深刻影响了纺织机械、冶炼技术、制瓷工艺等世界科技的进程,对多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工开物》全书没有一个具体人物,没有一个故事冲突,如何进行舞台呈现,又如何让语言和文化不相通的海外观众理解其深意?
在导演陆川看来,百科全书看似冰冷、科学、理性,但其中蕴含着不懈探索、造福人类的炽热情怀和人文精神。“《天工开物》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观众看到一个年轻人如何在逆境中找到人生的坐标,并用自己的努力造福人类。”他说,“可能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能从宋应星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这部剧,我觉得是充满力量、远见卓识、历史纵深。仅凭音乐和舞蹈就足以震撼人心。”澳大利亚观众法齐拉·法哈德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交流,让我们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
10月25日,澳大利亚观众在悉尼歌剧院观看舞剧《天工开物》。(受访者供图)
一百位观众眼中,就有一百部不同的《天工开物》。这部舞剧的张力和冲突,让不少观众备受感动,每当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在剧院大厅的展板前驻足,仔细阅读《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介绍,这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天工开物》这部书,重新理解埋在中华民族骨子深处的科技基因。
今年6月,舞剧《天工开物》首登联合国总部进行“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引发世界各国的外交官与文化界人士的共鸣,展示了中国传统农耕与冶铁领域的科技、文化与艺术之美。此次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也是江西原创剧目第一次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演出,为海外观众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提供了窗口。
![]()
10月25日,舞剧《天工开物》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来自中国的作品应该加入世界文化的‘合唱’,融入世界文化交流,这是创作者最幸福的事情。”陆川说。
11月末,舞剧将应邀赴希腊作为“中希国际戏剧节”重点剧目在雅典圣诞大剧场演出,让这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继续在爱琴海畔延展。而这种将古代科技与现代表演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构建可触可感“天工”文化体系
一跃400年,“老宋”携“书”归。为感受宋应星著书时深入田间、探访山林采风的经历,主创团队多次到访宋应星担任教谕并完成《天工开物》的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在史料中探寻并揣摩他的心路历程。
作为《天工开物》的成书地,新余并未让这本巨著沉睡于历史。8月31日,由新余市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该研究会广泛吸纳了江西省各高校学者、天工开物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及文化企业代表等70余位会员加入,旨在系统推动天工开物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播。
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会总顾问朱虹在成立大会上说,《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深深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国内外传播中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研究会将聚焦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新及国际传播四大方向,全面推动天工开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致力打造一张独具特色、面向世界的江西文化名片,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溯源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当前,新余市正在以高标准推动天工开物文化传承发展,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地、天工开物文化国际交流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促进当地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在距离分宜县城2公里的介桥古村,“天工任务手册”引导游客化身古代工匠:在“乃粒”区参与农具制作,感悟春播秋收;于“乃服”专区体验缫丝织布,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工艺奥秘。“书生”与“送花娘”等人物身着明媚古装,手提花篮,穿行街巷,重现古代市井风情,让游客沉浸式“走入”历史。
分宜县博物馆内的“天工开物主题馆”也于9月27日正式揭幕,设有“分宜教谕”“旷世奇书”“东成西就”三大展区,通过实物展陈、数字互动与场景复原等形式,动态演示水力纺车、五金冶炼等工艺,构建起“天工”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分宜县博物馆馆长廖琦说:“我们不仅是在展示一本书,更是在构建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天工’文化体系。”
近年来,新余实施了一系列“让天工开物活起来”的系统工程:组建专家研究专班复原“乃服”技艺全流程,绘制遗址数字地图,推动“天工开物”国际商标注册,开发文创产品与手游……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整理,更是在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标识。
造物智慧融入现代产业链条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活跃生产盛况,也在当地延续。
《天工开物》之“五金”篇中,详细记录了由铁矿开始,依次炼成生铁、熟铁,再合炼成钢的独特生产工艺——而这套领先世界的冶铁体系,正是宋应星在分宜县闹洲村实地考察后留下的珍贵记载。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新余古矿冶遗址发现了六处铁冶遗址,见证着当年冶铁的繁盛,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新余因钢设市,也因钢而兴。新余钢铁公司牵手中国宝武集团传承历史的炉火,不断攀登新的技术高峰——“薄点,再薄点,再薄一点……”从0.15毫米到0.1毫米再到0.08毫米,中国宝武新钢集团不断突破技术极限,用0.08毫米的“手撕钢”(新能源硅钢),“薄”出了中国钢的世界话语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钢铁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下,新余市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也加速迭代升级,构建起新余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锂”骨。今年上半年,全市70家规模以上锂电新能源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3%,装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48.0%。《天工开物》中传承的“经世致用”的造物智慧,已深植于新余的城市血脉中。
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活力
世界如何认识多面的中国?可以是气势恢宏的吟唱,亦可是细微之处的浸润。
2021年,一条“中国红扇飞舞在伦敦塔桥”的视频在全网疯传,一位身穿黑衣的修长舞者,在蓝天映衬的伦敦塔桥前,手持一把中国红扇凌空劈叉,360度转体,展示中国古典舞的高难度动作,获得1亿多播放量、380万点赞。
翻飞的舞姿让中国网友深感振奋,也让外国网友惊叹:“中国人怎么会飞!”这名舞者便是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美感,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而这一灵动的“轻功”,也成为舞剧《天工开物》谢幕的全网“爆款”。
如今,这段“出圈”的谢幕表演有了新序章:同样堪称“网红”的宇树科技机器人与表演者同台比“舞”,倒立、后空翻动作丝滑流畅。古典与现代在这一刻交汇,传承与创新在舞台上对话。
“结尾看到老年宋应星走向银幕深处,青年宋应星与他擦肩而过,有些怅然。但看到机器人和演员互动,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观众徐女士说。
以文述典,以舞铸魂,以史鉴今。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所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枚举了26项“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和其他技术”,其中,18项在《天工开物》中有系统论述。书中对煤炭的化学归类、物种变异杂交的记录、记载的第一台纺织机均早于西方。书中介绍的养蚕防病流程,更直接帮助欧洲解决当时因蚕病引发的蚕丝大量减产的危机。
水力喷灌装置、新结构纺织机械、新式火药枪械……《天工开物》记载的中国古代工艺装置首次向世界系统“开源”中国科技。宋应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生物学家达尔文也称《天工开物》为“权威性著作”,并在生物进化论中直接进行了引用。
如今,宋应星精神在新时代“返场”,续写着天工开物的时代新篇。宇树科技等科技型企业带着同样的坚韧与突破,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的赛道上勇毅前行。在新余,一批批企业传承天工开物精神,加速形成优质企业矩阵,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49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连续5年全省第一。
舞蹈是外交的先行官,科技是最好的翻译官。今日的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让源远流长的科技基因与世界共鸣。
“这部舞剧就像当年的《天工开物》一样,正逐步走向世界。”陆川说,“它会在世界各地为我们带来很多朋友,我觉得这就是它走出去的意义。”随着舞剧《天工开物》在国际舞台上的持续演出,这部中国古代科技巨著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必将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的活力。(记者 陈毓珊 朱雨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