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国家应学习中国应对气候危机的方案,不要只会抱怨被超越。”COP30候任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在巴西贝伦大会开幕式上的直言,刺破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虚浮表象。
当160名科学家联名警告人类已逼近首个气候临界点,当《巴黎协定》十周年之际全球升温仍可能突破2.5摄氏度,中国以实打实的行动给出解决方案,而部分国家却陷在“抱怨领跑者”的怪圈中,这场对比背后,是实干与空谈的鲜明分野。
中国的气候方案,以系统性变革实现全球引领。不同于部分国家的政策摇摆,中国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用制度刚性保障转型落地。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即将冲击36亿千瓦目标,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更具世界意义的是,中国让绿色技术成为普惠公共产品——占据全球80%的光伏组件、70%的风电设备出口份额,推动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超80%,让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共享低碳转型红利。这种“自身减排+技术共享”的双轮驱动,正是多拉戈盛赞的“惠及所有国家的解决方案”。
部分国家的“抱怨”,本质是转型乏力与责任缺失的遮羞布。美国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不仅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还通过“大而美”法案削减绿色能源激励、为化石能源开发开绿灯,导致全球减排努力倒退三年。
欧盟则陷入内部分歧,为平衡成员国利益,将二零四零年减排目标妥协为实际仅需完成85%,还延后碳市场启动时间,用“碳信用抵销”回避实质减排责任。这些国家不愿承担转型成本,却对中国的领跑实绩耿耿于怀,这种将气候治理政治化的做法,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初心背道而驰。
中国的实践,更彰显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真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未回避气候责任,而是以远超发达国家同期的速度推进转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30年,远短于欧盟的71年、美国的43年。
同时,中国持续深化南南合作,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能力建设项目,提供超1770亿元人民币资金支持,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合作备忘录,用“绿色丝绸之路”助力伙伴国低碳发展。这种“不附加政治条件、尊重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与部分发达国家拖欠气候资金、设置技术壁垒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COP30的召开,本是全球凝聚共识的契机。多拉戈的呼吁,本质是希望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回归多边主义轨道。气候危机面前,没有“被超越者”,只有“掉队者”;没有旁观者,只有责任人。中国的方案早已证明,气候行动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新的增长引擎——新能源产业创造大量就业,碳市场管控60%以上碳排放,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全球气候治理的赛场,不需要抱怨者,只需要实干家。中国将继续以“行动派”姿态践行承诺,支持COP30聚焦“承诺、适应、融资”三大关键词。而其他国家若能放下偏见,学习中国的系统思维、实干精神与合作胸怀,摒弃政治操弄与责任推诿,才能真正凝聚起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合力,守护好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