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基于我在2025年11月6日、“2025盖雅人效标杆大会”,关于《人效飞轮:存量时代的高质量增长指南》的主题演讲内容整理。
内容摘要:
人效 =公司的经营 / 管理
- 分子是经营,企业容易犯“惯性的错误”,要从“增量”到“存量”
- 分母是管理,企业容易犯“感性的错误”,要从“直觉”到“量化”
- 杠杠是人性,企业容易犯“人性的错误”,科技向善才是正确杠杠
本文共6367字
先收藏再阅读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存量时代的高质量增长的指南》,存量时代、高质量、增长,似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个难题的解法是什么?我想是效率。
就如同卫哲前段时间所说:过去的经济就像公路上开车,开得越快越好,因为油是无限供给的;但现在油不是无限供给的,考核我们的就是“开车的油耗管理能力”。
我想,对于企业,效率就是油耗的管理能力。
△ 完整演讲内容可查看视频
![]()
人效= 经营/管理
人效这个词今天就不多做普及了,经过过去这几年,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的KPI里,都有“人效”这个维度,不管你是业务部门、HR部门、还是IT部门。
“人效”有很多定义,人力资源效率、人力资源效能等等。盖雅推崇的定义是来自麦肯锡人效实验室:人效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产值、价值,即劳动生产率。
相比别的人效定义,这个定义最大的差异是“分母是时间”。过去很多时候,人效是人数或者成本,但时间其实是管理上最重要的一个颗粒度,甚至是最起到关键决策的颗粒度,所以我们把时间作为人效分母,可以更客观、更实时反映管理水平。
![]()
今天,我再把人效公式重新翻译一下:人效=公司的经营/管理。
在分子、分母以及中间的杠杠上,企业通常容易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分子是经营。在经营层面,很多企业在人效管理过程中有一个惯性的误区,并没有从过去的增量时代的状态下走出来,还是在用过去的增量思维在做经营。 分母是管理。管理上我们容易犯感性的误区,因为大量的管理工作是在处理异常,很多时候我们把个案的异常、随机的异常上升到系统全局的处理。企业的决策很多时候是随意的,并非是用理性的思维在做决策。 中间的杠杆很重要,这个杠杆有可能以小博大,还有一种可能是投入很大,获益很小。这里的“杠杆”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不变的人性,另一个是不断变化的科技。智能化时代给我们非常基础的、非常唾手可得的微管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始终应该为不变的人性去服务,而我们很多企业容易犯人性的误区。
我今天主要是想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进行分享。
![]()
![]()
分子上:经营要从“增量”到“存量”
![]()
存量时代的经营环境
这是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的前十强,到2025年,其前五大暴雷了四个,其前十大暴雷了六个。
这是2024年中国A股除金融行业以外的54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报的总结,我们看ROE即净资产收益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除农林渔牧、石油石化行业的ROE略上升,其他所有行业的上市公司都是在下降的。下降的核心原因是净利润率下降。平均净利率只有4.4%。
5400多家上市公司里盈利的比重只有75%,2021年~2023年分别是88%、82%、80%。
过去求规模的“内卷增长”,似乎不再是我们该追求的目标了,我们应该向内追求如何“有效率地增长”。
我们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时代?对美贸易加剧摩擦,地产泡沫突然破灭,内部寻求逐渐放缓……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所在的微信群里发红包的人和发红包的数量都在急剧减少,老龄少子日趋严重。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穿越周期?
![]()
日本过去30年,如何穿越周期?
也许,日本的“消失的30年”,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借鉴。
日本过去30年曾经也是这样一个状态。当时日本持续30年低速增长、甚至是停滞增长,面临着和我们现在同样的的状况,它也从“增量经济”到了“存量经济”,从“内卷”到“产能极度过剩”。但现在大家去日本会发现挺欣欣向荣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挺高的。
日本当初是怎么样穿越周期?他们的企业是怎么干的?我们总结了4条内容:
企业主动转型是基础中的基础。这里列了几个公司,索尼、丰田、任天堂,都在不停得选择主动转型。过去索尼是一家电器公司,现在是一家娱乐IP公司。前段时间刘润的演讲也提到了类似的例子:做和服卖不动了,就卖染黑的技术和服务。 另一方面,大量传统企业在合并和兼并,以形成单一领域内的强大竞争力。大家不要再内耗、内卷了。 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差异化,形成了独特的能力。比如盖雅服务超过10年的这家公司基恩士,这是一家传感器的细分领域,它有两个特点:①制造业的老板做到了日本首富,我们的首富卖水,他是卖传感器。②它是日本整个行业当员工幸福指数最高的,员工的工资水平全日本最高。 品牌出海。
这是在日本过去这30年,走出“内卷”的四个方法。
![]()
从“大而全”到“精而美”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是押韵的:
过去我们追求“大而全”,但实际结果是“大而不强”,就像500强的公司,过些年可能就不见了;也有些公司说要追求“小而美”,但在过去的竞争环境中,“小而美”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往往最后做成了“小而惨”。
所以,我们要做不是“大而全”,也不是“小而美”,而是“精而美”。
这也是我们自己对盖雅的定位:过去几年SaaS行业震荡很大,过去估值最高峰时,可以做到PS的40倍,现在只有3~4倍,海外可能有10倍出头的样。这个过程中,对我自己受益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孙子兵法》中:胜可知而不可为。在市场竞争中,不是你把别人打败,只是你犯的错误比别人少。一家公司在穿越周期的时候,核心是找到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破局点。
过去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但现在我想,应该要做一些“别人很难、但对自己不那么难而正确的事”,且“难而正确的事”也要干。所以我用“八二”的方式来分配。
![]()
在过去这几年,盖雅重新升级了定位,过去叫作“亚太领先的劳动力管理软件及服务提供商”,现在叫“实时可量化的人效提升的劳动力管理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就是给大家提供真正落地能够带来效果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定位升级,在过去这几年行业低迷期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支撑。所以我们的口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叫“劳动力管理,盖雅搞得定”,现在加了一句叫:“人效数字化,就来找盖雅。”。
口号好不好,江南春老师说就要看你的客户认不认、你的员工用不用,还要看你的竞争对手恨不恨。
我们这几句口号在To B的行业,还是起到了小效果。
以上便是我对从分子经营上,在存量时代如何向“精而美”转型的一些思考。
![]()
分母上:管理要从“直觉”到“量化
管理上,很多企业把“降本增效”做成了“降本搞笑”,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能在新闻上看到各种人效事故——有些匪夷所思的管理决策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就要回到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感性的误区。
有一句话是我自己经常用于自省的,我想送给大家,这句话来自于《思考的快与慢》:
“决策系统的默认状态是快速、自动情绪化、充满偏见,靠的是经验法则,不是逻辑。我们不仅错误,而且充满自信。我们会在信息极度不足时,凭主观印象强行得出结论,然后用臆造的理由去加固它。”
有时候,管理的级别越高,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决策成本,可能是人效管理过程中最大的成本。所以,管理决策需要从“直觉”变成“量化”。因为增量时代你可以不断试错,因为要抢占先机,这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到了存量时代得要有胜算才干,没有胜算坚决不干,稳中求进既是国家和行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在存量时代的一个要求。
那么怎么“算”?“算”什么?
给大家出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假设:每个人、每个月能不能节省1个小时的加班?能不能比同行少1%的缺勤率?能不能把排班冗余率降低1%?这些数学题做完,你就会知道人效没有那么复杂。
以加班为例:公司里每人每月减少一个小时加班代表什么?假设一个小时20元,这家公司1万人,加班乘以1.5,也就是说一个小时30块,如果乘以1.5的运营成本就是45元/小时,那么1万人就是45万元。45万元×365天就是540万元。
刚才说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只有4.4%,以净利润率5%算,540万/5%就是一个亿的销售收入。
在存量时代,一个月省一个小时的加班容易,还是创造一个亿的销售收入容易?
人效提升不仅仅是节省加班费这么简单,它的优化维度还很多,比如通过优化班次安排,来让连锁零售门店的销售转化率更高。
毫不夸张地说,99%的公司,都有人效提升的空间。
![]()
具体怎么提升,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数对人头。今天你坐在办公室里,你们知道公司在岗有多少人吗?
第二,算对工时。你能够真正能够把工时算到产品线、客户、门单和订单里吗?
第三,用对工时。我们做到人和岗位、任务的真正的匹配,真正把员工的时间用好?
“数对人头”可以带来0.5%~3%的人效提升,“算对工时”可以带来2%~10%的人效提升,“用对工时”则可以带来5%~20%的人效提升。
![]()
![]()
数对人头
公司有多少人?
多少全职,多少兼职,多少自有员工,多少外包员工,各个部门分别有多少?
今天此时此刻在岗多少人?
各个部门/车间/门店在岗多少人?
在岗的这些人,多少正常上班,多少有异常?
员工目前的加班工时用了多少?额度还有多少?有多少超过了36小时的法定标准?
“数对人头”在出海的时代显得异常重要,现在很多公司在远洋,到全世界各地做生意,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干活“全球的数据怎么整合?有些数据到底能不能回国内?
光“数对人头”、把全球的主数据建好是出海的第一道难题,因为合规是出海的第一要素。
![]()
算对工时
不仅仅是把薪酬算准确、把考勤算准确,还要能把毛利算准确。
毛利怎么算准确?就是把成本算准确。除了确定性的设备、原材料,还有弹性的人工费用,这需要算到员工的工时在某个客户、某个订单、某个车间上的投入。
一会儿盖雅的客户大华就会分享如何把工时算对。他们不再是车间层面、线体层面,而是直接到工位层面,把最细节的工时颗粒度抓出来了,实现连续三年每年提高两位数以上的人效提升。
“算对工时”有两个关键作用:
第一,公司层面,有很好的指标来衡量人效水平和管理水平怎么样,各店长、车间主任和车间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如何。
比如盖雅一直在推“OLE”模型(整体劳动力效能),这是向制造业的OEE学习的。“整体劳动力效能”就是把工时利用率干得多不多,公司绩效干得快不快,跟合格率、良品率干得好不好(非制造行业可能是销售转化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联合在一起。
干得多、干得快和干得好在这三个综合指标连在一起,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理性数据。
第二,员工层面,可以实现“阳光绩效”。
把工时算到颗粒了,就可以真正让大量传统行业变得像互联网平台一样,不见得是每天发薪,但是他至少每天上班就知道今天赚了多少钱,第二天上班就知道累积到现在这个月已经挣了多少钱。
真正把它透明化,员工的动力会极大增强。
![]()
用对工时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至少被打了7000个标签,所以推给我们的视频、文章、商品都很满足你的需求。
那么,在企业里面,我们给员工打了多少标签?有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因为只有对人足够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不会发生错配。
举个例子,这是一个手机连锁门店,他们的700家门店,只是通过把人和客流高峰低谷进行很好的匹配,直接带来了10.4%的销售转化率提升。也就是说过去100个人、9个人能下单,现在100个人进来、10个人能下单,但员工的工作时间没有加长,也没有额外的加班。
而另外一家制造业的客户,他们其实就是做了三步,实现了20%的人效提升。
1. 把产线做标准;
2. 员工的技能标签梳理好;
3. 实现各个车间的人员的整体共享。
在智能时代需要更智能的决策数据,以“需要多少人”为例,生产部门、HR部门和IE部门可能给出的数据和答案各不相同,而通过盖雅的“人力规划”模块,就可以基于实时的情况,实时更新基于“动态劳效标准”的人力规划数据。
![]()
杠杆上:如何实现科技向善?
人效这件事,并非近几年大家才关注,其实过去也是一直关注的,一百多年前,泰勒讲的就是人效。我觉得现在人效变革和过去相比,有三点不同:
一是过去很难实现微管理,现在微管理成为唾手可得的能力。 二是人均边际产能的天花板大大提高。过去谁能想象,一个人一天可以卖一个亿的销售收入。 三是人性会越来越得到张扬,它不再是管控式、命令式的逻辑了。90后、00后不停得改造职场。
所以我们说,科技向善才是人效提升的正确杠杠。
这个视频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家公司用视频技术监控员工的一言一行:这两个人离开座位交谈了多长时间?跟异性沟通了多久?眼睛离开屏幕多久?你在公司里一天用了键盘打了多少字?你在会议室里发言花了多少时间?
智能时代让微管理成为唾手可得的能力,我们是用这种能力去加强管控还是赋能员工?
从我的逻辑来讲,我们应该用科技进步来最大化的激发员工的善意、最小化的控制管理者的恶意。
因为人效提升,不是惩罚劣币,而是发现良币,让更多的平庸成为良币,而不是让更多的良币变成平庸——这才是做人效的根本目的,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位管理者自省的。
所以在智能时代和存量时代,要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有温度”的数字化。那么,以人为本,我们要管人的什么东西?具化一下,员工在公司里一边是他所做的岗位,一边是他每天执行的任务。
岗位设计时一定会涉及到三个因子:数量、结构、成本。这个岗位要配多少人?用什么样的小时工?外包工还是大学生?大概的成本是什么水平的?这些都是基于经营的目的。
而员工在任务上的投也是三个因子:时间怎么样?技能匹不匹配?动能状态怎么样?
数量、结构、成本,是站在上帝视角、管理者视角、经营视角,把员工当作客体。降本增效的有很多手法,降薪、裁员都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快速实现控制型降本。
但如果能基于员工内在、把员工当成主体进行“赋能型增效”,才能让每一个任务都提高到最好的状态,人效才能持续提高。
![]()
我们要实现的,既包括企业降本增效,还包括员工钱多事少。我们叫Right time、right people、right task、right pay,用算法来驱动,所有事情都是贴合合适的状态。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人的古话:“能者要多劳,多劳要多得,少劳要少得,不劳者不得。”
最近老说“快打鞭牛”,“快打鞭牛”其实也没有问题,关键是“快打鞭牛”的时候,慢牛要出去,员工要感受的是公平公开公正的系统和逻辑。
这就回到今天的解题——“人效飞轮”,人效飞轮可以从两个视角看:
一是管理者视角,要把员工的时间、技能、动能都调动好,用算法、排班把所有的因子打散,用优化运筹的方式实现最优解,实现公司资源完全匹配。
二是员工视角,要让员工有技能发展。员工来到公司不是忠诚于公司、忠诚于老板,他是要赚钱,更是为了职业发展,尤其对于优秀员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他的技能越好、越多就应该安排最适合的班,这样他的产量和做出来的结果就会越好,你给他的激励就越大,激励越大就让他发挥更好的技能……
![]()
智能时代,员工的技能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分为培训赋能(upskilling)、多技能模式(multi-skilling)、能力再造(reskilling)三个阶段。
![]()
Upskilling:现在员工的方式培养非常快,AI的陪练会加速员工技能的加速掌握。过去培养员工和考核员工是用问答题和选择题,有AI你可以用理解题,不再用判断题和选择题的逻辑。
Multi-skilling:当组织里每个人有三项技能,你会发现从容度就很高,不会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而是真正的“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Reskilling:AI时代,未来的劳动者会怎么样?我给大家有两个观点的输入:
一是来自Gartner,它说未来的劳动者队伍一定是增强型互联员工队伍,身上一定会带着一个AI Agent帮助你,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碳基劳动者了,而是碳基劳动者和硅基劳动者的组合。 二是来自凯文·凯利,他说工作不会被消失,岗位还在,但是工作内容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AI也不会抢到你的工作,但被懂AI的人会抢你的工作。
过去几年,盖雅自己内部在用AI做巨大的改造,比如我们300位研发的同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AI coding Agent,每个研发人员至少要在此每年投入200美金。而1工程师+1个Agent的组合,会大于等于3个程序员的效率。
过去互联网行业,35岁以上的员工不吃香了,但现在35岁的员工越来越吃香,因为他的knowhow越高、越能使用好AI的能力,甚至我们有些测试也转行去干工程师了:90%以上的代码是AI产生的,效果更好,见效更快,成本更低。
![]()
过去十年,盖雅投了智能排班的产品线,最近我们又推出了五大AI智能体,一会儿产品同事Shine会给大家做更具体的分享:
详细参考文章:
![]()
最后回到主题总结一下,存量时代,如何通过人效飞轮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从员工视角,让他投入更少的时间、更高的时间效率,让他的技能更好、更的更好的发挥,从而再获得更多的激励;继而因为员工的效率提升,让组织的效益更高、成本更低,回馈给到一些回报,形成更好的飞轮。
而数字化和AI的加持,则让企业可以打破“时间更少”、“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不可能三角”。
![]()
人效数字化,就来找盖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