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刘,怎么最近衣服都大一圈了?”一个春天的傍晚,小区里,60岁的刘叔叔一边晒太阳一边被邻居大妈调侃。
其实,刘叔心头也有点犯嘀咕,自从前两个月查出血糖偏高,医生给他开了降糖药,“人是轻松了不少,体重也一下掉了7斤。
可没刻意减肥,这体重降得让我心里反倒有点儿不安。”其实,像刘叔这样的情况,许多中老年朋友都遇到过。
吃降糖药后,体重下降究竟意味着身体“变好了”,还是藏着健康隐患?如果继续吃药,体重会不会“停不下来”地往下掉?
![]()
别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可大有玄机。很多人以为体重减轻是用对了药,事实上恰恰相反,这当中有你忽略的1个关键细节。体重到底降多少算健康?
常见的降糖药又会引发哪些看不见的变化?今天,就带大家详解这件“减肥喜忧参半”的事,好奇吗?不妨看完再判断,是松口气还是提高警惕。
很多人觉得血糖高了吃降糖药,把多余的糖排出去,体重自然下降是“副产品”。但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各类型的降糖药,对体重的影响其实差别很大。
比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部分药物确实有减重作用;但磺脲类、胰岛素等有的还可能让体重上升。
血糖波动改善,糖分利用增加。有些药物帮助机体更好地利用血糖,减少“糖分漏掉”,体重会逐渐回落,这属于积极的健康信号。
食欲控制作用。GLP-1类降糖药可以降低食欲,让人“吃得少”,体重随之下降。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糖尿病患者,一年内平均体重降低4%-8%。
![]()
不明原因体重急降需警惕。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比如一个月减重超过5%,而饮食、运动并无明显变化,需警惕有无酮症酸中毒、隐匿感染、肿瘤等并发症。
所以,降糖药后体重合理下降是好事,但要看速度和幅度,也要结合具体药物和个人体质。
坚持合理用降糖药,身体可能会发生三类主要变化,但注意,是“变化”不是单纯的“一直瘦”:
初期降重为主,后期趋于平稳。以“二甲双胍”或“GLP-1类”为例,大部分患者在头三个月体重下降最明显,之后会慢慢稳定在新水平。超出这个时间窗口还在大幅下降,就要找医生查查其他原因了。
血糖控制改善,基础代谢提高。药物把血糖稳定下来,减少高血糖对代谢系统(肝脏、脂肪、肌肉)的破坏,不仅控糖,还能辅助调体重。
一项包含1264人的哈佛健康中心随访数据显示,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一年体重波动不超过2公斤为“健康减重”。
警惕“非健康型消瘦”,脱水、感染、酮症。部分降糖药,尤其是SGLT-2抑制剂,因“利尿-脱水”作用,初期有快速减重现象。
如果伴随乏力、恶心、多饮多尿等,需警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感染性消瘦。体重一旦低于BMI18.5,反倒增加死亡风险。
所以,降糖药不是“减肥神药”,误信会掉进健康陷阱。正常状态下,体重降至合理区间后会趋于平稳,不会无休止地下降。一旦发生持续快速消瘦,应立刻就医排查原因,避免拖出更大问题。
用对这3招,远离健康陷阱想判断体重的变化是利是弊,别光盯着数字,还得看“降重背后的健康信号”:
动态监测体重+血糖+身体感受。建议每周同一时间称体重,配合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头晕或者短期内体重大幅下降,必须向医生汇报。
正确看待降糖药作用。选择药物和用药剂量一定要听医生安排。擅自增减药、停药或追求“快速减重”极为危险!身体每月减重2公斤以内且无不适,一般为可接受区间。
联动生活方式管理,别迷信“药物减肥”。科学合理的饮食(多蔬菜、减油盐、控碳水)、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锻炼)、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风险可下降21.3%,远超单用药物的效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