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奚伟 通讯员:王越、鲁俊、赵志宏)
作为贯穿武汉三镇的首条地铁环线,轨道交通12号线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更是关乎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项目。自2020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联合市住更局、市公安交管局、汉川市城管局、地铁集团及相关区城管部门,推出多项服务保障举措,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模式,全力保障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24小时响应,数智赋能规范管理
面对轨道交通12号线全线37个站点同步施工的复杂局面,市城管执法委建立起全市统一的7×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构建起覆盖全线施工点的立体化沟通网络,确保任何施工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理。
在市城管执法委的指导下,硚口区率先在轨道交通12号线太平洋站启动建筑垃圾运输“电子三联单”试点工作,将传统的纸质单据全面升级为数字化管理。面对来访记者,武汉博瑞宏远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阮魁算了一笔账:“以往使用纸质三联单,一本仅能记录约30车次,像我们这样年运输量数万车次的企业,光是单据印刷、保管成本就不菲,更别提后期整理归档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电子三联单’预计每年可为我们节省相关成本近十万元,管理效率提升了20%以上。”这一创新不仅实现了从计划上报、现场扫码、消纳确认到数据归档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更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了建筑垃圾运输的规范有序。
在江岸区,城管部门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对所有参与地铁建设的渣土车辆安装北斗定位终端,建立“运输路线+消纳场所”双维度跟踪机制。系统一旦发现车辆偏离核定路线或出现超时停留等异常情况,就会自动预警并推送至企业和监管部门,形成了“智能发现-即时预警-快速处置”的完整闭环。截至目前,通过该平台已成功预警并处置异常运输行为30余起,有效规范了运输秩序。
跨市联动,为渣土消纳找出路
随着轨道交通12号线全线推进,渣土产生量急剧增加,本地消纳能力日趋紧张。面对这一难题,市城管执法委勇于创新,积极推动建立渣土跨区域消纳协调机制,通过市域协同、跨市联动,有效破解了消纳资源瓶颈。
今年三月,轨道交通12号线双墩站项目遭遇了严峻挑战。由于原定消纳场提前饱和,项目出土作业面临中断风险,这将直接导致后续关键工序停滞,造成重大工期损失。接到项目方反映后,市城管执法委立即启动应急协调机制,指导硚口区城管部门主动对接汉川市城管部门。经过硚口城管的紧急沟通,由汉川城管及时为地铁项目调剂了一块合法消纳场作临时替代,一天也没有耽误项目出土,同时,双方城管为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先在线上确定,后在线下补充资料,几个工作日后纸质的相关材料也已完善到位。
在总结硚口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江岸区进一步深化跨市协作机制。该区主动对接汉川市城管局,经过深入沟通协调,确定了2处符合环保标准的消纳场所,新增消纳容量约50万立方米。同时,双方签订《建筑垃圾跨市运输监管协议书》,创新建立“出场前查验、入场后核对”的协同监管模式:江岸区负责渣土车出场前“查核准证、查车辆冲洗、查装载规范”,汉川市负责入场后“核车辆信息、核消纳台账”。这一模式通过数据共享和监管联动,实现了跨市运输的全过程可管可控。
与此同时,渣土被运输到汉川后,也作为建设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汉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土方运往我市经济开发区五洲纸业项目地土方工程回填项目、汉川市童车小镇项目,被精准用于填充洼地、夯实路基,成为了我们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签订联合监管协议,既支持了兄弟城市的建设,又缓解了武汉项目的燃眉之急。这不仅是简单的消纳,更是区域协同、循环经济理念的生动实践,让两座兄弟城市在合作中共同受益。”
审批服务送上门,为企业抢出“黄金工期”
针对地铁建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市城管执法委指导各区城管部门主动作为,变“坐等审批”为“上门服务”,通过精准对接、靠前指导,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江岸区城管局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组织专人深入轨道交通12号线江岸段各出土站点,实地核查出土量、作业时间及周边道路承载力等关键数据。在此基础上,为企业量身定制建筑垃圾运输处置方案,全程跟踪指导企业规范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安装监控摄像头。该区还创新推行“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优服务”的“三减一优”审批举措,通过“帮代办”服务,大幅压缩了企业办理处置核准证件的材料筹备时间,将其从前期的十天半个月的准备时间缩短至3-5个工作日,显著提升了审批整体效率。
汉阳区的“帮代办”服务同样值得称道。在12号线汉太区间施工过程中,由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搬迁工作导致工期延误,穿汉江盾构设备进场近半年时间才开始运转。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汉阳区渣土办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在该项目土方外运合同尚在审批流程的情况下,创新实施“容缺办理”机制,第一时间为项目办理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实现了审批与施工的无缝衔接。“区城管部门的主动服务,为我们抢回了宝贵的施工时间。”项目负责人如是说。
执法有温度,巧解“施工邻避”难题
轨道交通12号线施工站点多位于中心城区,且多数点位紧邻居民区、学校,噪声扰民问题尤为突出。面对“保工期”与“减扰民”的双重压力,各区城管部门坚持“管理+服务”并重,以温情执法促进企民和谐。
硚口区在太平洋站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噪声防控工作法。该区指导施工单位设立“党员降噪工作室”,通过搭建隔音降噪棚、选用电动混凝土搅拌车等低噪设备,从源头上控制噪声产生。执法队员联合施工单位,主动深入周边社区,利用晚间居民在家时间上门走访,耐心倾听居民诉求。2025年5月的一个夜晚,该区接到一位高考考生家长的紧急投诉,称施工噪声严重影响孩子复习。执法队员与施工单位负责人迅速赶到现场,通过分享自身高考经历、引导负责人换位思考,最终促成三方真诚沟通。项目负责人当场承诺在中高考期间严格执行“静音护考”措施。这种将心比心的工作方法,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汉阳区在汉太区间的管理实践中,创新推行“校园特别保护”机制。由于该作业断面位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内,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毗邻工地,区城管部门制定了特别的施工管理规范:严禁夜间车辆鸣笛,进出工地须减速慢行,晚十点至次日晨六点严禁使用高噪声大型机械作业。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措施,既保障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又确保了工程进度,赢得了校方和施工单位的双重认可。
开辟绿色通道,为关键节点“保驾护航”
为应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各区城管部门创新服务模式,开辟“线上+线下”双绿色通道,实现对地铁项目的“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保障。
硚口区在成功为双墩站项目对接汉川消纳场后,立即着手优化跨区域处置流程,与汉川市城管部门建立线上函件往来机制。这一创新举措将原本需要几个工作日的纸质函件往来流程,压缩至线上即时办理,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项目负责人表示:“线上通道的开通,让我们不再为跨区域协调奔波,可以更专注于现场施工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底全市因环保要求启动渣土禁运期间,硚口区主动协调区生态环境部门,为处于关键施工阶段的双墩站、太平洋站、黄海路站争取到应急作业窗口。为确保万无一失,该区还组织执法队员夜间现场值守,实行“一对一”监督指导,既守住了环保底线,又解了项目燃眉之急。这种“监管与服务并重”的保障模式,充分体现了城管部门在服务重大工程中的责任担当。
“城管部门的贴心服务,为我们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实际困难。”轨道交通12号线太平洋站项目书记张敏说道,“从建筑垃圾清运到夜间施工协调,从审批提速到跨市消纳,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城管部门的专业和用心。”
此次多项举措的集成实施,充分体现了武汉城管服务全市重大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通过数智赋能提升管理效能,通过跨域协作破解资源瓶颈,通过主动服务保障项目进度,通过温情执法化解社会矛盾,全市城管系统为轨道交通12号线顺利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实现了民生效益与社会和谐的双赢。武汉市城管委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周娅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把这套‘数智赋能、跨市协同、主动服务’的有效模式,固化下来、推广开来,为武汉未来更多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更高效、更温暖的城管保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